短视频?文化自信?推荐算法竟然能助推我文化自信?!

这几年突然意识到,文化是有力量的、有魅力的,有传承的。不知道是因为工作、情感、学习,还是经历或者短视频算法等多因素的影响,我想大概是都有的,毕竟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呢。

尤其,我深刻体会到了语文与文化的关系,类似于马哲里提到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语文是基础,但往往更容易被忽视,但当你经历增加时,你会突然意识到,语文这个学科真的有趣,其在重塑思想、道路规划以及人生价值等多方面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启发式答案。因此,作者打算开个专栏,着重记录一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上的书籍、经典著作,常学常新,你我共勉!

中原学子+本硕科班,自己在求学过程中并未对文化、人文学科等有很深的认识。但随着自己经历的增长,再加上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突然意识到语文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例如,当我们在短视频上刷到泰山日出或者美景时,评论区往往会有一些高赞的十分应景、有画面感的诗词,也会有类似“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牛逼走天下”这种直抒胸臆的金句,虽然简单粗暴最有效,但当我们在刷到此类时,脑中是否会闪出应景的古诗词,或者就直接脱口而出呢?如果你回答有,那我想语文的教育便是成功的,教育的闭环、文化的力量已经植入在你的意识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文化自信!为什么?因为古诗词的所带来的画面感和震撼,中华文化独一份,即便是外国友人很熟悉中文,但他们离你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同样,如果你刷到过一些高赞类的访谈视频,不论被采访者是底层打工人或者所谓成功人士,这类视频能被刷到,一定是有流量和热度的。抛开其他外部因素,我注意到,他们在分享经验时,往往都会说教育是出路。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完成学业、且早早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还是会说读书好,读书还是有出路的,以后孩子还是得好好重视教育但我想,这里说的教育、读书,肯定不是具体的书,比如我给你一本高等数学、刑法学、经济学、机器学习等专业书籍,你肯定会质疑我,学这些有什么用?我买东西还需要用高数?还需要用到宏观/微观经济学?既然用不到,还不如直接工作呢,上学太没意思了…,那他们理解的读书、教育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有个小问题,许多人说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那我们在社会这个校园里的学到的知识、收获的心得,应该会和小初高、大学研究生有交集吧,那相交的部分该怎么来理解呢? 抛开知识点本身,作者暂且将相交的部分称为综合能力或者将该过程称为通识教育吧。回到真实的校园里,那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等共修课,不论地区都是有的。但作者认为,往往语文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他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想,你幼儿园小学开始学的科目是什么?高考科目第一科是什么?文、理分科后保留的科目是什么?(这里可能会有人抬杠,xxx不是吗?我这里只是突出语文重要,不代表其他不重要。再如,英语呢,别着急,英语是外国话的语文,本质还是语文)

那为什么当时没有这种认知和体会呢?

有人说, 当时只顾着着急赶路,感觉语文可有可无,上课是否听讲,语文成绩都是那回事,也意识不到语文这一学科有啥用;也有人说, 教育本身是具有滞后性的,只有随着自己经历的增加,当某天经历了某件事,才会突然意识到,“噢~,原来是这样啊!”,才真正懂得“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终人”的道理,在那时教育的闭环才真正完成;也会有人说, 语文是思想的抚摸,润物细无声,但中华上千年的文化和文字的力量,这是不容忽视的;也有人说, 教育的本质是筛选,文理以至于不同的专业门类,只是按照社会的分工决定的,有些事情它只能是这样…

听起来,好像都挺有道理。但对于自己而言,中原学子+理科学生+本硕IT,就这三个标签,求学途中是意识不到、也不被允许对这种抽象、偏思想理论的东西有思考的。自己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深度参与者,在求学过程确实忽视了语文、政治等人文学科,尤其是对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视。语文是思想的抚摸,文字是有力量的,横跨千年,对话古今,你的任何问题,包括友情、爱情、职业、挫折等各个方面,古人都曾遇到过。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样的道理,“历史不会重演,只是惊人的相似”,不仅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是这样,对于千百年来的众生皆是如此。

思路打开之后,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呢,古往今来许多专家学者、尤其是各个大学的校长的讲话,都是在分享、科普不同的教育观点,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讲的都很有道理、语句也很简洁。同样,抛开政治、社会的因素,我更喜欢林语堂的表述,读书的本质,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 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已。 这段话讲的十分清楚,读书不仅是学专业知识,深层次是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眼光放长远呢,又回到了人生三大问题上…

有个细节的表述,作者明明说聊一下教育的本质,为什么还是以读书开头,那“读书”和“教育”二者是等价的吗,作者认为表达的意思是类似的,但也有不同,这种语境下,说话人的主体通常是不同的,往往专家们会以教育开头,而读书这个表述我认为更贴切、更易产生共鸣,它是从受教育者(不止狭义上的学生哦)的角度来谈的,毕竟专家你也得读书,终身学习嘛!

因此,作者有心重新整理一下自己求学赶路过程中,忽视掉的经典语文教材,应该也不算朝花夕拾,毕竟才20来岁。希望自己整理的文章,首先能够给自己以力量、不忘初心,常学常新,也能让更多不同阶段的人(义务教育、大学、硕博、工作)产生共鸣。毕竟,境由心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对文字、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只要你不是直接抵触,我觉得文化还是挺有趣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样,当思路打开后,语文也不仅仅限于教材、阅读等等。因为开卷有益,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实话实说,求学、工作、各种经历对我于文化的认识提升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自媒体平台+推荐算法的助燃,正如网上所说的,“我这号算是练成了…”。作为信息技术工作的码农,还是得拥抱变化,别抵触,大胆尝试,大胆使用、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乐趣,到那时你就理解了,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那么受投资人、股民的追捧了,但一定要注意**“度”**,凡事过犹不及…

最后,不提建议,人生不设限,“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做自己,不内耗,不纠结,活在当下,一切顺利,祝你也祝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