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农村出身:一种复杂的情感结构

::: block-1

“时问桫椤”是一个致力于为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阶段提供帮助的不太正式的公众号。我们旨在在大家感到困惑、痛苦或面临困难时伸出援手。通过总结广大研究生的经验,帮助大家尽早适应研究生生活,尽快了解科研的本质。祝一切顺利!——时问桫椤


非常感谢各位的点赞关注和转发,你们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
:::

《农村出身:一种复杂的情感结构》

程 猛

《青年研究》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2023版)复合影响因子:3.175

本研究对农家子弟作出如下界定:上大学前为农村户籍;父母至少有一方是为农民或农民工;在成长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家境的限制;有相对较长时间(至少是小学阶段)的农村生活经历。
当下中国农村也愈加显现出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如今农家子弟的父母也可以外出打工,脱离农业劳动。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摆脱不了底层劳动者的命运。本文所论述的农家子弟沿着教育阶梯向上流动的生命历程就是在这样一个印刻着历史记忆的社会空间中发生的。

对农家子弟来说,苦修式的学习方式曾经是助飞的翅膀“底层文化资本”曾经绽放出它的力量。可是,一旦跨入新的情境,曾经的翅膀也可能蜕变为负重。

相比于城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农家子弟的限制表现在方方面面:饮食、衣着、品味、眼界的局限、为人处世的局促,等等。正因如此,他们很容易不自信,既缺乏主动担任群体领导者的勇气,也难以被认同为具备管理能力。

尽管有农家子弟表示希望能够告别过去,但这种告别本身就是铭记和在意。对更多的农家子弟而言,村庄抛弃不掉,也是无可抛弃的。在城市生活中,他们还是会对村庄保有深刻的情感,关心底层人的命运,甚至生出改变的雄心。

即便所谓农村文化得到了认同和尊重,他们却还可能因为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生存心态的局限而陷入自卑的泥沼。只有在不断累积成就感的过程中真正自信起来,他们才能突破内心的枷锁,不断超越曾经的自己。

**摘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家子弟的生活世界进行了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进入大学的农家子弟的情感体验。研究发现,在攀爬教育阶梯的过程中,农家子弟形成了复杂的、以“农村出身”为中心的情感结构;既有被排斥的边缘感、片面发展的苦恼、陌生和疏离,也有自立的快乐、因高学业成就而生的骄傲、对底层人的关切甚至改变的雄心。这一情感结构具有情境性,且随时空而发生转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农家子弟面对自己的农村出身可能表现出不同心态。

**关键词:**农村出身 农家子弟 情感结构 高学业成就自传社会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已注销」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