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设计模式---策略模式详细讲解

设计模式—策略模式详细讲解

简述

预先定义有着不同执行过程但结果相同的算法族,运行时指定所需算法。

算法族
此处为一组有共同主题的有相同结果的不同算法的集合。

话不多说,看个优化案例。

优化案例

最初版v0
不使用策略模式的案例。四种不同的计算策略。客户端的代码如下。

// 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target = "公园";
        Scanner sc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input = sc.next();
        if ("foot".equals(input)) {
            System.out.println("徒步到目的地:" + target);
        } else if ("bike".equals(input)) {
            System.out.println("骑自行车到目的地:" + target);
        } else if ("car".equals(input)) {
            System.out.println("开车到目的地:" + target);
        }
        sc.close();
    }
}

具体的条件分支都写在客户端,日后增加新的条件分支时也需要修改客户端。修改客户端这件事往往是不太愿意接受的。原因是我们希望客户端尽可能少的改变,以便减少客户使用系统的学习成本。

传统的方法就只能增加 if 条件判断了,如下。

修改版v1
只需修改客户端,其他代码不变。

// 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target = "公园";
        Scanner sc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input = sc.next();
        if ("foot".equals(input)) {
            Foot foot = new Foot();
            foot.toTarget(target);
        } else if ("bike".equals(input)) {
            Bike bike = new Bike();
            bike.toTarget(target);
        } else if ("car".equals(input)) {
            Car car = new Car();
            car.toTarget(target);
        }
        sc.close();
    }
}

可以看出客户端依旧与各个具体的类耦合(从类的创建到方法的调用都是如此)。

可以使用策略模式优化,使得方法调用不需要if条件判断,传入什么样的对象就使用什么对象的行为。

修改版v2(策略模式)

public interface Trans {
    void toTarget(String target)}
 
// 徒步去目的地
public class Foot implements Trans {Override
    public void toTarget(String target) {
        System.out.println("徒步到目的地:" + target);
    }
}
 
// 骑自行车去目的地
public class Bike implements Trans {Override
    public void toTarget(String target) {
        System.out.println("骑自行车到目的地:" + target);
    }
}
 
// 开车去目的地
public class Car implements Trans {Override
    public void toTarget(String target) {
        System.out.println("开车到目的地:" + target);
    }
}
 
// 上下文类,根据客户端业务的需求持有不同的计算对象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Trans trans;
    
    public Context(Trans trans) {
       	this.trans = trans;
    }
    
    // 更改持有的计算对象
    public change(Trans trans) {
        this.trans = trans;
    }
    
    // 实际调用持有的trans实现计算
    public int toTarget(String target) {
        return trans.toTarget(target);
    }
}

修改后,客户端代码调用。

// 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target = "公园";
        Scanner sc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input = sc.next();
        Context context = null;
        if ("foot".equals(input)) {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Foot());
        } else if ("bike".equals(input)) {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Bike());
        } else if ("car".equals(input)) {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Car());
        }
        System.out.println(context.toTarget(target));
        sc.close();
    }
}

代码量确实有一定的减少,但是客户端代码从只与各个具体Trans类的实现类耦合到多耦合一个上下文类,这样想与我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啊。实际上,单纯的策略模式就是如此,只负责减少方法调用的if语句,而不设计对象创建的封装与优化。

说到对象创建的优化,就得说到工厂模式了,事实上在使用策略模式时,为了创建对象也变得方便,通常也会使用到工厂模式进行优化。详情看以下优化案例。

修改版v3(策略+简单工厂)

现有代码都不需要改变,只需要使用简单工厂封装上下文对象的创建即可。

// 工厂类,创建持有不同Trans对象的上下文对象
public class Factory {
    public static Context create(String input) {
        if ("foot".equals(input)) {
            return new Context(new Foot());
        } else if ("bike".equals(input)) {
            return new Context(new Bike());
        } else if ("car".equals(input)) {
            return new Context(new Car());
        }
        return null;
    }
}

修改后,客户端代码调用。

// 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target = "公园";
        Scanner sc = new Scanner(System.in);
        Context context = Factory.create(sc.next());
        System.out.println(context.toTarget(target));
        sc.close();
    }
}

客户端代码大幅减少,并且客户端中仅仅与 Context 类存在耦合。创建与使用的核心逻辑都从客户端剥离,且具体调用的方法也只有在运行时才知晓(核心目的)。这样就能少些很多 if 语句了。

总结

优点

可以大幅减少if语句的书写。
增加新的实现方法也不需要修改客户端代码,只需要增加实现类。

缺点

单纯的策略模式需要客户端对于各个实现类有足够的了解,提升了开发时对系统的理解难度。
策略过多时,存在策略膨胀的问题。鉴于策略膨胀问题,应该慎用策略模式。这是使用混合模式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混合模式
即在策略模式的实现类的方法中使用if语句分割各个情况。

适用场景

想要优化系统中过多的if语句时。

感谢阅读,留下个宝贵的关注,点赞收藏吧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Java中,有23种设计模式,每种设计模式都有不同的用途和实现方式。以下是对每种设计模式的简要代码讲解。 1. 创建型模式: -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确保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 -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将对象的创建逻辑封装在一个工厂类中,客户端通过工厂类来创建对象。 -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其具体类。 -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过程分解为多个简单对象的构建。 2. 结构型模式: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需要的另一个接口。 -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将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 -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 -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 -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 -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使用共享对象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3. 行为型模式: -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定义一系列的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 -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 -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定义对象之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 -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提供一种方法访问一个容器中的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 -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 -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允许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封装一些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的各种不同元素的操作。 4. 扩展模式: - 框架模式(Framework Pattern):提供了一个可复用设计方案来解决某一领域常见的问题。 以上是对Java中23种设计模式的简要代码讲解,每种设计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实现技巧,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来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程序员-南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