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部分软件公司都是面向业务开发模式而且长期不会变,也合理。因为存在这样的需求。业界不是学界,业界没有义务按照科研的机制来运作。业界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个人的IT需求。
科技企业最大的问题,是“面向业务的开发”很多企业业务最终面对的是个人用户,而且把精力和资源太多地放进了这些面向个人用户的业务中,即虚耗了企业运营的成本,也增加了企业潜在的风险。
更健康的科技企业,应该是“面向解决问题的开发”,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互联网的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包括了自然科学、共性基础科技难题、面向不同领域提供分析处理软件等的开发。这个说法其实和某位答主说的中国只有互联网、没有计算机科学是一个道理。
比方说adobe的photoshop系列,ANSYS、 Dassault System、 Autodesk那些maya 3D Max, 微软的office系列、matlab、Mathematica、英伟达的显卡驱动程序、甚至现在用得最广泛的tensorflow本ten. 全都是“面向解决问题的开发”这些软件和工程,除非你是天才,你不可能以本科毕业之力就能handle. 谈何青春饭?
问题出在面向业务的工作思维以及这么多年面向业务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工作习惯和导向。当然,谷歌,Adobe等公司本质上也是面向业务开发。只不过人家业务面向人群“稳定”,所以需求也稳定,才提供了一个平台去钻研这种稳定的技术。
然而“面向业务”这个做法就犹如“以地事秦、抱薪救火” 这里秦朝是指C端用户。需知道“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面向业务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徒令企业和个人都不断进入被动态局面的业务逻辑。今天你想要满足一个C端的feature,你说你没有时间做核心研发,你用美国的API、SDK和软件。明天美国觉得他那些api sdk很重要,就对你适当加些价(反正你没有)。可是基于竞争考量你不能对C端加价啊,于是你只能去开阔更多的C端。
就这样,企业陷入了疲于奔命循环。反过来,“面向解决问题的开发”:一个再小的真科技企业,只要他解决好一个问题并且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领域中最牛逼的那位……它几乎就稳稳地就可以靠这一手“绝学”一直吃下去:什么“拥抱变化”,不需要的。 office、PS需要一周一小变、一月一大变么?什么产品运营,不需要的,你见过PS七夕活动P满20张图领礼物、首充优惠么?
既然开山立派已经开出来了,科技这个东西和业务不同,科技是有天然壁垒的,别人想要超过你、首先得要赶上你。他追赶你的时候,你已经可以去搞更先进的了。业务的话,你会的手段别人也都会。以“解决共性问题”为核心可以凝聚到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最顶尖的人才往往有与世俗不同的价值追求,给他们个足够难的puzzle能带给他们极大的愉悦。
甚至于跳开已有的解决方案不说,如果是做创新,那么读博的同学都知道有个词叫做“research taste” (研究品味),真正的科技企业,几乎可以说在它决定要要去解决哪个领域的哪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会成为行业翘楚了。这才是IT业真正能超越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的地方:一次性的投入,几乎无尽地产出。
而做业务,你对生产关系的超越力就小了很多。那既然我说到了“别人要超过你,首先要赶上你”, 追赶谈何容易、中国的科技企业还有“造轮子”的必要么?当然有。其核心逻辑是,只要不追赶,就永远在别人后头。华为已经给出了这个逻辑的样子。
追还有希望, 不追连希望都没,你怎么选?哪怕作为企业的角度看,在世界级的科技大会,只能做个听众、不能作为演讲嘉宾,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别说资本家赚够钱就行了,人都是要面子的,有钱越久越要面子,没有任何人会甘愿受别人捏着点儿技术就了不起的高姿态,互联网企业业务部门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那种感受。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论追赶,其实中国有“人合”,这是一个像抗战年代般的乱世,群众心里有火,得把它激发出来。
第二点我要说的是地利,中国目前经济形势不明朗、消费市场难以估摸、消费趋向保守,与其再投入资源去做市场、不如投入同等甚至更少的资源做核心研发的潜在回报大,此谓地利。赚钱的时候要尽力赚钱,而有钱却没钱赚的时候应该聪明地花钱。
第三点天时,中国数年前的留学大潮造就了一批造诣深刻的留学生,已成气候,而且可能是近代中国史上最具规模的高端人才潮,未来的趋势,可能中国的本科留学会保守增长,但高端人才(硕博留学生)反而会越发减少了!
所以现在这个年代,是中国企业的危机时刻,危险与机遇并存,仍然是好时候。
想提升你的编程能力,成为一个强大的程序员吗?不妨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成长!
C语言C++编程学习交流圈子,【点击进入】微信公众号:C语言编程学习基地
有一些源码和资料分享,欢迎转行也学习编程的伙伴,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会比自己琢磨更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