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G中常见的干扰与伪迹

EEG信号是随时间变化的随机信号,且幅值很小(通常是微伏uV级别),极易受到与脑活动无关的其他 信号干扰,这些信号称为伪迹。

  • 眼电伪迹
    眼电伪迹是EEG信号中最常见的伪迹,其可以大致分为眨眼伪迹与眼动伪迹,是指由眼球的运动带来的 电势差变化,眼球可以简化为一个前面(面部方向)电位为正,后面(脑内方向)电位为负的球体,造 成这种前后电位差的电荷对称为偶极子(dipole),这个偶极子的电势差从前往后逐渐减弱,因此在靠近 面部的额叶部位的EEG信号会受到该偶极子的较大影响,当没有眨眼或眼球运动时,该偶极子的电势较 为恒定,可以通过滤波等手段去除。
    – 眨眼伪迹

    当眨眼时,眼睑覆盖眼球然后再离开眼球,这会导致偶极子电势差的急剧变化,该种电势差变化被EEG 采集系统捕捉,便形成了眨眼伪迹。图1所示是典型的眨眼伪迹,其中1和2是在Fp1电极上记录到的眨眼 伪迹,其特征是波形有一个很窄的尖峰,且幅值很大,随着电极排布位置的靠后,其幅值会逐渐变小, 且尖峰的时间范围也会变宽,如3所示。图1 眨眼伪迹波形眨眼伪迹一般用垂直眼电记录(VEOG),但也可以用Fp1、Fp2以及FpZ处的EEG信号代替,不过会损失
    几个通道的脑电数据。
    – 眼动伪迹

    眼动伪迹是眼球上下或左右运动带来的偶极子电势差变化,眼球运动方向的电位会变得更正。快速的眼
    球运动一般称为眼跳(saccade),在实验中眼跳的典型过程是从一个注视位置跳到另一个注视位置,然后再跳转回原来位置,这会导致一个类似方波的“篷车”或“斜篷车”波形。

  • 肌电伪迹

    肌电伪迹来源于肌肉活动时肌肉细胞的电位变化,由于EEG在头皮进行采集,因此头部和颈部的肌肉活动是EEG肌电干扰的最主要来源,颈部以下的肌肉活动一般不会对EEG产生较大的干扰。肌电EMG信号一般频率较高,在25Hz以上,幅度较大,表现出爆发式的密集波形,被试的咬牙、吞咽、打哈欠等活动均会产生明显的肌电伪迹.

  • 心电伪迹

    心电伪迹(ECG)是由心脏跳动带来的,容易在乳突出现,如果以乳突作为参考电极的话,那么ECG会
    以颠倒的形状在所有电极中观察到。虽然有时可以通过稍微移动乳突或耳垂参考电极来减小ECG,但是一般不能完全消除,在时域中表现为QRS波,一般通过ICA算法去除。

  • 直流偏移
    直流偏移(DC Offset)是由EEG采集系统中的放大器带来的,为了存储EEG信号电压的负值,在一些EEG系统中将信号整体迭代偏移了几千微伏,造成EEG信号逐渐向上偏转,在分析时需要首先使用高通滤波器去除DC Offset,高通滤波器的频率一般是0.5Hz,但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建议频率,需要查看用户手册。

  • 工频干扰
    工频干扰也叫市电干扰、交流电干扰、线路噪声(line noise)等,是由于交流电通过空间耦合到EEG信号中造成的干扰,其频率与市电的频率一致,一般还伴随着谐波,在我国使用的市电是50Hz,因此工频干扰也是50Hz的,其谐波干扰频率一般是50Hz的整数倍。当电极由于头皮油脂、脏污、角质层过厚等导致阻抗较高时,更容易引入工频干扰。其在时域中表现为整体的极高频,使得信号看起来像是“一整块”,淹没了信号的细节。

  • 皮肤慢电位
    当被试出汗,导致某些电极的电阻降低时,根据欧姆定律会导致电压的升高,从而出现皮肤慢电位伪迹,由于电阻降低的过程较为缓慢,因此皮肤慢电位的频率比较低(0.2-0.5Hz),其表现为较慢的波形飘移,一般通过高通滤波可以去除。

  • 放大器饱和
    缓慢的波形飘移有时会使得记录到的EEG信号超过放大器能记录的最大值,造成放大器的饱和,也叫做阻塞(block),在时域波形上表现为一条直线。如果在实验中经常出现该现象,则应该适当降低放大器对原始信号的放大倍数(放大器增益)。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