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EGG测量应包含以下几部分:电极、带滤波器的放大器、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和数据记录电脑。具体来说,头皮表面电极记录的电压信号通过放大器转换成适当的电压范围内的信号,然后通过模数转换器将信号从模拟电压格式转换为数字格式,最后通过记录电脑进行数据存储。
电极
根据电极的在EEG记录中的作用,电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活动电极、参考电极和接地电极,每个单独的EEG电极的电压波形图可以看成是活动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电势差随时间的变化,而接地电极主要用于降低接地电环路产生的噪声。大多数脑电数据采集系统包含多个活动电极、一两个参考电极和一个接地电极。
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多个电极去记录来自大脑不同位置的脑电信号,但是如果电极数量越多,设备就越昂贵,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也更耗时,识别和处理的难度也会增加。
目前,有一个脑电图电极放置位置标准方案,也就是国际10-20系统。
该系统规定了75个电极在头皮上的标准化位置,一方面,系统规定了四个基准点:鼻根(NZ)、枕骨隆突(IZ)和左右耳前点(A1和A2),其他电极的位置则基于这些基准点进一步确定。
伪迹
大概说说EEG的测量过程,主要还是为了引出EEG的伪迹,EEG本身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生理信号,幅度微弱,非常容易受无关噪声影响,一般来说采集到的数据都是由脑电信号和各种噪声组成的,所有非脑电信号统称为伪迹,与脑电信号相比,伪迹通常有更好的振幅和多种不同的形态。
伪迹一般可分为两种,与被试者相关的伪迹和技术相关的伪迹,前者一般指生理电噪声,包括扩肌电、心电,以及轻微身体运动、眼球运动、出汗引起的伪迹,与技术相关的伪迹只有周围环境引起的电噪声,比如工频干扰、阻抗波动、电极移动等引起的电噪声。下面我们来谈谈一些经典的伪迹。
- 眼电伪迹
眨眼和眼球运动是难以避免的,这些运动改变了眼睛周围的电场分布,因而改变了头皮表面的电场分布,当这些信息被头皮电极检测到就形成了眼电伪迹。眼电伪迹具有比较典型的特征:幅度大、噪声频率范围宽,对头前部区域影响显著等,眼电伪迹是EEG中的主要干扰噪声,线性叠加到真实的脑电信号上(书是这样说的,目前的带噪声EEG生成也是采用线性叠加噪声到干净的EEG中)
- 肌电伪迹
肌电伪迹是一种呈尖峰状的高频电活动,产生原因可能是用力闭眼、咬合、咀嚼、磨牙。
- 心电伪迹
心电伪迹在常规的脑电记录中呈现出多种形式,选用不合适的参考电极可能会增加心电伪迹,肥胖或脖子粗短的背时也可能收到心电的干扰。
以上就是我觉得最主要需要处理的三种伪迹,主要因为他们难以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所以我们才需要后续的处理降低他们的影响。
针对伪迹的处理,目前了解到的有:maxwell filtering、signal-space projection、independent components analysis, filtering和down sampling,后续会对这些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