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种间关系、进化

参考资料

Symbiotic Communications: Where Marconi Meets Darwin

  1. 普通生态学(孙儒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普通生态学(尚玉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第4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生态学(第四版)
    第五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七、协同进化
  4. 基础生态学(第4版) 牛翠娟 娄安如 孙儒泳 李庆芬 2023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5. 进化生态学(第二版) 王崇云 2022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协同进化
    第三节 协同进化
  6. 生态学(李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生态学——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第四版) 李博 张大勇 王德华 主译 2016
    8.8 种间竞争的进化后果
    12.8 寄生物与其宿主间的协同进化
    第13章 共生和互利共生
  7. 《生态学概论》(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第3版),曹凑贵、展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生态学概论(第3版)
    资料
    4.5 种群的种间关系
    4.5.1 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4.5.2 种间正相互作用
    4.5.3 种间负相互作用
    4.5.4 种间协同进化
  8. Robert E. Ricklefs, The Economy of Nature (6th edition).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2008
    生态学(第5版)(中文版) 孙儒泳 尚玉昌 李庆芬 党承林 译 2004
    第20章 协同进化和互惠共生
  9. 《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第1版),尤金·P·奥德姆 (Eugene P.Odum) (编者), 何文珊 (译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第六章 种群和群落生态学
    第七章 发育与进化
    21 协同进化
  10. 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
    复旦大学
  11. Lee Hannah著, 赵斌 等译, 气候变化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气候变化生物学
  12. Julie K Casper著, 赵斌 等译, 变化中的生态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变化中的生态系统 全球变暖的影响
  13. 简明植物种群生物学(J. Silvertown and D. Charlesworth)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 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 ,杨志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
  15. 地球科学概论(第2版),汪新文主编,地质出版社,2013年3月。

共生是进化的源泉
[7] L. Margulis et al., Symbiosis as a Source of Evolutionary Innovation: Speciation and Morphogenesis,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91.
自然界存在共生现象:植物和传粉者
[8] N. M. Waser and J. Ollerton, Plant-Pollinator Interactions: From Specialization to Generaliz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2006.
共生合成
[9] B. A. Geddes et al., “Engineering Transkingdom Signalling in Plants to Control Gene Expression in Rhizosphere Bacteria,” Nature Commun., vol. 10, no. 1, 2019, pp. 1–11.

种间关系

从理论上讲,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只可能有三种形式,即有利、有害或无利无害的中间态,分别用+、-和0表示。
种间关系
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

寄生 parasitism
马蛔虫和马

共栖 commensalism
原始合作 protocooperation
牛椋鸟和黑斑羚
海葵和寄居蟹

共生 mutualism
白蚁与鞭毛虫

普通高中教科书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种间关系

Lynn Margulis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218027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1120472109
叶绿体是负责真核细胞能量代谢的细胞器。
在林恩看来,叶绿体起源于一种自由生活的蓝藻,被原生动物吞噬,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沦为代谢奴役。
同样,她假设线粒体来自一种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的内共生细菌。

美国微生物学家Lynn Margulis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
她说: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她的这种说法,就几乎涵盖了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生物间的各种关系。

共生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机制

两生物体生活在一起,大部分的共生关系是由大型的物种接待较小的物种,例如细菌寄生于植物中。
较大的成员也称为“寄主”,较小的称为“共生体”。
一般认为,寄主可选择地奖励合作者并惩罚作弊者,例如大豆植株只为有固氮细菌寄生的根瘤提供食物和氧气,而会杀死有其它无用细菌寄生的根瘤。
也就是说,寄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通过提供奖励或施与惩罚来维持它们的共生关系,这就是经典的寄主制裁论。

然而,有一帮科学家想到,共生中的寄主从本质上来说是‘雇佣’了它们的共生体,如果利用经济学中雇主对员工的奖惩理论来理解生物共生关系,也就是经济学的契约理论,是否能获得更深层的含义呢。
他们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解释共生关系的进化,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共生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机制,而不是寄主监督和管理它们的共生体。
他们的这篇文章发表在2010年9月的PNAS上,题目为利用经济学契约理论检测共生系统。
Economic contract theory tests models of mutuslism

捕食:收割理论

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S.M.stanley)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进化思想史

进化思想史
在本节中,您将看到四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地球的历史、生命史、进化机制、发育和遗传学——如何有助于我们目前对进化的理解。
进化思想史
趋同进化
占据相似的生态位并面临相似的挑战
海豚和鲨鱼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zzz的学习笔记本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