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课件目录

《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课件

这里写自定义目录标题

2 移动通信组网与系统设计

一、移动通信网性能指标

① 话音质量和信噪比要求

误码率一般用Eb/N0(归一化信噪比)作为常数来计算,Eb/N0为折合到接收机输入端的比特能量Eb与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N0之比值

② 服务等级(GOS) 呼损率B

在一个正常运行的系统中,忙时呼叫被阻塞的概率,单位为Erlang

③ 呼叫中断概率

在一个小时内建立的Q次呼叫中,若N次丢失,则呼叫中断概率为N/Q

④ 通信概率

移动用户在给定服务区域进行成功通话(达到规定通话质量)的概率

二、移动通信组网

1、大区制移动通信网

2、小区制网构成方式

① 同频干扰与同频复用比

同频复用距离D
同频基站间的距离
同频复用比Q=D/R

② 条状服务区

③ 面状服务区与蜂窝结构

共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N个小区叫做一簇,若系统中簇复制得越多,则系统容量越大,频率的利用率越高
簇的大小N=3 、 4 、 7 、 9 、12 、……
N越大,则意味着同频小区间距离越远,同频干扰越小。
N越小,则意味着一个系统中可有更多的簇,频率利用率高,有更多的容量。
N的选取原则:从提高频率利用率的角度,在保持满意的通信质量的前提下,N应取最小值最好

④ 蜂窝系统的同频干扰

⑤ 邻频干扰

3、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① 小区分裂

② 划分扇区

4、CDMA系统组网

CDMA系统与FDMA系统组网的区别

三、移动通信信道设计

1、系统信道分配策略(小区间信道分配)

2、多信道共用技术与信道设计

(1)小区内多信道共用的概念
(2)信道的自动选择方法

① 专用呼叫信道方式
② 循环定位方式

(3)系统信道数的设计

四、移动通信越区切换

1、什么叫越区切换

越区切换:当前正在通信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链路转移到另一个基站的过程

2、越区切换的种类

3、切换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1. 越区切换的准则
2. 越区切换如何控制

① 移动台控制的越区切换
② 网络控制的越区切换
③ 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

3. 越区切换时的信道分配

4 CDMA移动通信系统

一、CDMA的特点

(1)系统容量大、多址能力强

CDMA采用多种手段使得多址干扰足够小,从而使CDMA的多址能力比FDMA、TDMA更强
这些手段包括:

  1. 选择有良好的自相关性、互相关性的地址码
  2. 采用信号处理的分集技术消除多径干扰
  3. 使用功率控制克服远—近效应
  4. 采用语音激活技术
  5. 高效纠错码
  6. CDMA扇形分区等技术

(2)良好的抗干扰、抗衰落性能

多径传输问题是移动通信,特别是城市移动通信影响通信质量的重要问题
在扩频通信中,由于多径传播中的多条路径可以利用扩频码进行分离,并通过分集合并取得分集增益,使通信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

在CDMA系统中采用多种分集方式,大大地改善了信号传输的性能。
所采用分集方式为:

  1. 时间分集—符号交织和纠错编码
  2. 频率分集—1.25MHz宽带信号
  3. 空间(路径)分集—基站采用多副接收天线,基站和移动台采用多径Rake接收机

(3)严格的功率控制

CDMA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的系统,功率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每个用户的接收和发射,在保证信息正确接收的条件下,有刚刚足够的能量,这样系统的容量就会达到最大
功率控制技术不但能减少相互干扰,同时还能改善慢速率变化的衰落,还使CDMA电话发射功率低

(4)软切换

在CDMA系统中,其相邻小区工作频率相同,只是扩频地址码不同。
通过改变地址码实现用户越区软切换,使得切换更加方便、可靠

在CDMA系统中,当移动台越区时,能够同时连接到两个或多个小区;
在老的连接中断之前,新的连接已经建立,这就减少了呼叫中断的概率,改善了切换时的话音质量

(5)软容量

由于FDMA、TDMA的容量是由频率和时隙所决定的,因此容量是固定值,当同时工作的用户数超过系统容量时,必会出现阻塞
而CDMA虽然在一定的信干比下也有一个对应的容量限值,但由于CDMA是受干扰限制的系统,如果用户数超过了容量,只会使系统性能下降,而不会出现阻塞
CDMA系统中某一局部区域的短期过载对性能影响不大,增加了系统运行的灵活性

(6)组网方便、建网经济

CDMA可以单频组网,组网方便
CDMA的基站覆盖面大, 在同一地区,CDMA组网的小区数比GSM少三分之一, 成本下降三分之一

二、CDMA的关键技术

1)功率控制技术
2)RAKE分集接收技术
3)话音激活与可变速率声码器技术
4)软切换技术
5)地址码的选择

1.功率控制技术

在CDMA系统中实现严格的功率控制,是CDMA系统的一大技术特点

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包括:
正向功率控制(控制基站的发射功率)
反向功率控制(控制移动台的发射功率)

正向功率控制
主要目的是使小区内所有移动台接收良好,增加小区容量,并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正向功率控制一般只需要小动态范围、慢速率的控制

反向功率控制
主要目的是克服远近效应,使小区内移动台间干扰最小,保证基站能同时接收稳定数量的移动台信号,提高系统容量。
反向功率控制一般要求动态范围大、控制速度快、控制精度高

反向功率控制一般又分为反向开环控制与反向闭环控制

2.RAKE分集接收技术

在扩频通信系统中可以利用扩频序列对多径信号进行分离和合并,实现多径接收,改善系统的性能,具有这种功能的接收机称为RAKE接收机。
RAKE接收机包含多个相关器,每一相关器接收一个多径信号,多径信号被相关器解扩后,可按最大比组合在一起。因为接收到的多径信号的衰落是独立的,经分集后,系统的性能可得到改善。

3.话音激活与可变速率声码器技术

在典型的全双工通信中,每次通话的占空比小于35%
CDMA系统在通话的停顿期间,降低信号传输速率,从而减轻对其它用户的干扰,这即是CDMA系统中的话音激活技术
由于CDMA系统的容量与所受干扰功率有关,降低用户间的干扰,则可增加系统容量

在IS-95CDMA系统中,采用了8kbs和13kbs的变速率声码器技术。
在8kbs声码器中,采用了4种码率的传输速率,根据话音信号激活程度,声码器自动选择传输速率
设了三个门限来变换声码器速率,三个门限由前一帧话音自相关函数和前一帧噪声电平决定,每帧更新一次(20ms)

4.软切换技术

软切换过程
当移动台在工作时,特别在运动的状态下,移动台对邻近基站发出的同一工作频率的导频信号不断地进行测量
接着把检测到的导频信号根据强弱进行分类、登录
根据通信环境的变化,作出可靠的切换判决
把测量结果通知基站,作为切换的判决依据

软切换技术主要涉及导频搜索技术,导频强度的测量技术,切换过程中的导频变换技术

5.地址码选择

CDMA前向链路中采用了Walsh函数作为地址码
CDMA采用了64阶Walsh函数,n=0~63作为前向链
路地址码
在CDMA中,还用到两个m序列(一个长度是215-1,一个长度是242-1 ),242-1序列在反向链路中作为地址码

三、无线链路

(1)前向链路中的序列码

Walsh函数扩频:采用64个Walsh函数对信道扩频,每一W序列为一物理信道,实现码分多址功能。
信道数记为W0-W63,速率:1.2288Mc/S

正交引导PN序列

m序列, 2 15 2^{15} 215长度(32768),采用 2 15 − 1 2^{15}-1 2151 m序列,速率:1.2288Mc/S
在出现14个0时,加一个“0”成 2 15 2^{15} 215
作用:加入基站特征,用于基站同步
按64个码为间隔,形成32768/64=512个不同的时间偏置,2秒中75个周期,每偶数秒开头,15个“0”。
在全系统时钟同步的情况下,移动台根据时间偏置可识别与同步基站

长码

在前向链路中作掩码:用于数据扰码用户保密
采用:周期为 2 42 2^{42} 242-1的m长码
长码速率为1.2288Mc/s
64分频后为19.6kc/s

(2)正向信道结构

64个逻辑信道
W0:导频信道
W32:同步信道
W1-7:寻呼信道
其它55个信道:业务信道
寻呼信道、同步信道必要时都可改为业务信道

编码符号重复

当数据率低于9600bps时,卷积编码器的输出在交织
前重复形成19.2kbps符号流
同步信道:重复一次
寻呼和业务信道:
数据为4800bps,2次重复
数据为2400bps,4次重复
数据为1200bps,8次重复

分组交织

交织与帧对齐
同步信道:4800bps时,128个调制符号宽,交织阵列为16行×8列)
寻呼与业务信道:交织深度20ms,当19.2Kbps速率时为384个符号宽,阵列24行×16列

导频信道

W0全0,不含数据,含引导PN码序列相位偏移量和频率基准信息,电平高于其它信道,一般为总能量的20%。

  1. 用于移动台获取基站的定时和提取相干载波以进行相干解调
  2. 检测导频信号中多径信号,实现RAKE接收机中的信号估计
  3. 比较相邻基站导频信号的强度,决定何时需越区切换
  4. 检测导频信号强度,决定开环功率控制的初始值
同步信道

数据率为1200bps
传输同步信息和其它信息。如系统时间,导频偏置,寻呼信道速率,2^42-1长码的状态等,
最终码速率:4.8Kbps

寻呼信道

用途:定时发送系统信息,入网参数,基站寻呼移动台,
信道速率可有9600bps,4800bps两种

业务信道

用于传输用户信息信令信息
传输8.6kbps、4kbps、2kbps、800bps的不同速率的数据
组帧后,加帧质量指示比特(CRC检验比特),并加编码器尾比特后(每帧加8bit)数据变为9.6/4.8/2.4/1.2kbps
业务信道中嵌入了功率控制子信道

功率控制子信道

(1)反向链路中的序列码

采用与前向链路相同的引导PN码正交调制,偏置为“0”
OQPSK调制,Q支路比I支路延迟半个码元,从而相位变化只有90°,无180°,频谱效率较高

64位Walsh函数正交扩频

功能:完成多进制扩频的功能,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信息传输能力
多进制扩频:以牺牲处理增益换取更高的传输速率

长码扩频

长码扩频采用了2^42-1的PN码,m序列以完成信道的扩频调制
长码由长码产生器的42位状态矢量和一个42位的掩码模2加产生,由于掩码不同,长码的相位改变(偏移),从而产生一个m序列
因不同相位的m序列之间良好的相关性,则产生了地址空间,从而构成了逻辑信道和移动台的地址码。实现了反向链路的码分多址功能

(2)反向信道结构

接入信道

反向信道的接入信道数有[1, 32]个
每个反向信道的接入信道对应正向信道中的一个寻呼信道
但每个正向信道的寻呼信道可以对应多个反向信道的接入信道

移动台通过接入信道向基站进行登记、发起呼叫、响应基站发来的呼叫等,当呼叫时,在移动台没有转入业务信道之前,接入信道传送控制信号
接入信道为固定信息速率4800bps,含编码器尾数比特(4.4+0.4kbps),帧长20ms
接入信道前缀由96个全“0”组成的帧构成,在系统时间是20ms的整倍数时发射

业务信道

业务信道传送9600/4800/2400/1200bps变速率信息,帧长为20ms
业务信道前缀由192个“0”组成的帧构成,以9600bps速率传输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演进

一、cdma2000与WCDMA

cdma2000 1x与3x

cdma20001x(SR1)仍采用IS-95的一个载波1.25MHz,码片速率1.2288Mcps,这样能非常方便地从IS-95升级到cdma20001x,并与IS-95后向兼容
cdma20003x(SR3)采用三个1.25MHz载波组合而成,码片速率为3.686Mcps,因此常叫多载波CDMA(MC-CDMA)

cdma20001x在IS-95基础上的改进

反向导频,实现反向相干解调,可增加信噪比3dB,反向容量提高一倍
前向信道采用了快速功控技术,速率800/秒,从而可以进行前向快速闭环功控,大大提高了前向信道的容量
前向信道还采用了传输分集发射技术,提高了信道的抗衰落能力,改善了前向信道的信号质量,分集发射与快速功控技术使前向容量提高了一倍
纠错编码采用Turbo码,可提高信噪比2dB

cdma2000的无线配置

cdma20001x与3x业务信道存在一系列工作模式,每种模式的数据传输率、调制方式、纠错方式等参数不一样,这种方式称为无线配置(RC)
cdma20001x中存在两类RC,一类是与IS-95兼容的,另一类采用了新的信道调制编码,这样系统易于兼容和过渡

二、TD-SCDMA

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双工的同步码分多址技术)

  1. 是ITU正式发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间接口技术规范之一,它得到了CWTS及3GPP的全面支持
  2. 是中国电信百年来第一个完整的通信技术标准
  3. 是集CDMA、TDMA、FDMA技术优势于一体、系统容量大、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移动通信技术
  4. 它采用了智能天线、联合检测、接力切换、同步CDMA、软件无线电、低码片速率、多时隙、可变扩频系统、自适应功率调整等技术

智能天线

使用智能天线技术
定向发射、定向接收
正在通信的移动终端在整个小区内处于受跟踪状态

不使用智能天线技术
全向发射、全向接收
所有小区内的移动终端均相互干扰,此干扰是CDMA容量限制的主要原因

智能天线技术的优势

  1. 减少小区间和小区内干扰
  2. 降低多径干扰
  3. 等效发射功率提高
  4. 提高接收灵敏度
  5. 改进了小区覆盖(合成波束)
  6. 增加了容量及小区覆盖半径
  7. 降低发射功率,基站成本降低

联合检测

CDMA系统中多址干扰( MAI)是主要干扰;
小区间的干扰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不超过小区内部干扰的60%
传统的CDMA系统信号分离方法把MAI看作热噪声
联合检测充分利用MAI中的先验信息

联合检测作用

  1. 避免多址干扰
  2. 检测动态范围急剧增大
  3. 小区内干扰最小化

联合检测原理

  1. 特定的空中接口(帧结构)允许收信机对无线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2. 根据估计的无线信道,对所有信号同时进行检测

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的结合

智能天线的主要作用:

  1. 降低多址干扰,提高CDMA系统容量
  2. 提高接收灵敏度和发射EIRP

智能天线所不能克服的问题

  1. 用户处于相同方向
  2. 多普勒效应(高速移动)

联合检测:利用训练序列作信道估值,同时处理多 码道的干扰抵消。但存在多码道时处理复杂
在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结合使用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动态信道分配 (DCA)

在TDD模式的CDMA系统中,信道的定义包括:
扩频码–码域
时隙-时域
载频-频域
波束-空域

动态信道分配是指:
在终端接入和链路持续期间,根据多小区之间的干扰情况和本小区内的干扰情况,进行信道的分配和调整

目的:

  1. 增加系统容量
  2. 减小干扰

上行同步技术

定义
上行链路各终端信号在基站解调器完全同步

优点

  1. CDMA码道正交
  2. 降低码道间干扰
  3. 提高CDMA容量
  4. 简化硬件,降低成本

三、3G网络及其演进

2G到3G网络架构的演进
2G到4G网络结构的演进过程

5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LTE主要设计目标

网络架构

4G网络架构

无线接入网(E-UTRAN)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演进的通用地面无线接入网
负责整体网络的所有无线相关的功能
采用只有单一节点类型eNodeB的扁平化设计

eNodeB功能
负责一个或多个小区所有无线相关的功能:包括无线链路的维护、无线资源管理以及部分移动性管理

核心网(EPC)

Evolved Packet Core
负责与无线接口无关但提供完整的移动网络的所需功能

移动管理实体MME(Mobile Management Entity)
控制面节点,负责UE的承载连接/释放、空闲到激活状态的转移以及安全密钥管理

服务网关(S-GW)
用户平面节点,是UE在eNodeB之间移动时的移动性锚点

分组-网关(P-GW)
将EPC连到互联网
UE的IP地址分配

LTE关键技术

LTE空口关键技术

  1. 多载波
    频域均衡
    正交频分多址

  2. 多天线技术
    提高空间分集和复用

  3. 链路自适应技术
    可变速率信道编码
    高阶调制
    混合ARQ技术

多载波技术(OFDM)

各子载波间正交,减少隔离带开销
采用FFT/IFFT实现,复杂度低
通过增加循环前缀(CP)消除子载波的符号间干扰
缺点:信号峰平比大,对同步要求高

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载波
所有用户发送数据经过一个OFDM调制器
各用户接收端只恢复所分配的载波数据

SC-FDMA
上行各用户通过M点DFT处理后再进行子载波映射
将单载波信号扩展到全部子载波,减少信号峰平比

多天线技术

复用与分集
预编码

链路自适应技术

通过发射端预测信道质量的变化,自适应地调节发射功率、编码码率和调制阶数,保证误码率前提下,最大化传输吞吐量

信道编码

共享信道采用Turbo编码具有逼近信道容量的性能
迭代译码,编译码复杂度低
打孔技术实现可变速率编码

高阶调制

M-QAM调制每个符号可以承载log2(M)个比特

混合重传技术(HARQ)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结合前向纠错与ARQ方法的技术
错误的帧不丢弃,通过继续重传或者增量传冗余信息的方式,进行多帧合并,降低了信息传输的码率
接收端通过软合并方式提高接收性能
根据重传的比特信息与原始传输是否相同,HARQ分为Chase合并和增量冗余两类

LTE-Advanced的关键技术

载波聚合
通过将多组分载波聚合为单个终端来提高传输带宽
优点:可以利用零散的频谱

中继
在小区内部署小型基站对eNB和UE之间的通信进行重传、转发以提高小区传输容量

多点协作(CoMP)
通过相邻小区eNB的协调发送和接收,提高小区边缘UE的传输能力

LTE的基本概念

LTE的带宽与资源配置

时频资源格

资源格(RE)
OFDM系统的最小单位,频域上占1个子载波,时域上占1个OFDM符号

资源块(RB)
共享信道用户调度的最小单位,频域上占12个子载波,时域上占7个OFDM符号(常规CP)

资源格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
控制信道的基本单位,由4个连续未被占用的RE组成

控制信道单元(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
控制信道控制信息调度的最小单位,一个CCE由9个REG组成

LTE的帧结构

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 Tempory Identity , RNTI)

传输块

Transport Block

传输块大小(TBS)
MAC传递给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块中比特数,其值通过查表获得,不同子载波数量、传输层数会影响TBS
TBS的索引ITBS随控制信道传输给接收机

编码调制选择

编码调制选择方案(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共计32种组合,用来指示当前传输所使用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信道质量参数

信道质量指数(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量化的共享信道信噪比,为编码调制选择的依据

预编码矩阵指示(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用于闭环码本发射模式下,UE反馈的码本的指示

秩指示(RI)Rank Indicator
用于闭环码本发射模式下,用来指示PDSCH信道传输的码字数

信道质量指示

冗余版本

速率匹配

码字

层是将一个或多个码字映射到预编码矩阵,为后续的预编码做准备,最终实现码字与发送天线之间的转换

参考信号

参考信号的用途:实时获取信道状态
OFDM系统允许在频域上插入已知的参考信号,以此直接估计信道的频率响应,减少均衡复杂度
下行参考信号采用的是QPSK调制的Gold序列
上行参考信号采用的是Zadoff-Chu序列
不同天线之间采用正交设计
多种参考信号用于多种目的和场景

下行参考信号

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基本的参考信号,跨整个下行小区带宽,UE用来获取CSI以及越区切换
解调参考信号(DM-RS):也叫UE特定参考信号,用于UE工作传输模式7、8、9的信道估计
CSI-RS: R10版本引入,用于传输模式9,具有更低的密度

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
每个资源块包含4个或2个有效的参考信号
为了保证不同天线参考信号没有干扰,被一根天线占用的资源格,其他天线同一资源格不能传输任何信号
不同小区所在的位置和序列都不一样,以减少小区间参考信号的干扰

下行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在CRS不被使用情况下,即非码本预编码情况下使用
只对一个特定UE的共享信道中发射
采用正交覆盖编码(OCC)编码以保证各天线间的正交性

CSI-RS CSI-reference signals
R10引入,传输模式9使用,该传输模式允许多达8层的空分复用,CSI-RS用来增强CRS的CSI获取能力
一个小区每个资源块对可以配置1、2、4、8个CSI-RS
依据小区的不同每个资源块对共有40个可以放置CSI-RS的位置
不同的CSI-RS采用正交覆盖编码或映射到不同子载波位置的方式实现复用

上行参考信号

解调参考信号(DM-RS):上行共享信道控制信道信道估计
探测参考信号(SRS):eNB用来估计上行信道以支持链路自适应

上行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与PUSCH或PUCCH一起发送
与下行不同,上行RS通常会独占一个OFDM符号,与其他信号时分传输
每个时隙占一个DM-RS,并固定在每个时隙的第四个OFDM符号上发送

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除了探测信道实现上行链路调度,还可以用来上行定时校准,实现上行同步,TDD模式下还可以用来估计下行信道状态
周期性SRS:最快2ms最慢160ms的固定发送,占用子帧中最后一个符号,TDD则在UpPTS中发送
非周期性SRS:由PDCCH信令中调度授权,结构跟周期SRS相同

天线端口

一种传输的逻辑端口
与物理天线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一个物理天线可以对应多个天线端口,也可以多个物理天线对应一个天线端口
与参考信号的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多天线传输模式

  1. 根据业务、信道状态(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 秩指示(RI)),选择不同的发射天线配置
  2. 适合于共享信道
  3. R10,共有9种传输模式,对应不同的发射分集、波束赋形和空分复用
  4. 预编码方案分两大类
    基于码本:由UE端推荐预编码方案
    基于非码本:不由UE端推荐预编码方案

9种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1:单天线传输
传输模式2:发送分集
传输模式3:在多于一层的时候使用基于码本的开环预编码,在秩为1的传输使用发送分集
传输模式4:基于码本的闭环预编码
传输模式5:传输模式4的多用户MIMO
传输模式6:单码字传输的基于码本的闭环预编码的特殊情况
传输模式7:单码字传输的R8的非码本预编码
传输模式8:双码字传输的R9的非码本预编码
传输模式9:支持多达8层的R10的非码本预编码

发射分集
2天线时采用Almounti方案
4天线时采用空频编码和频率切换发射分集结合

基于码本预编码,分成开环和闭环两种模式

闭环
由UE利用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测量获得秩指示(RI)和预编码矩阵指示(PMI),并反馈给eNB,eNB从码本中选择对应的预编码矩阵,eNB需要告知UE最终采用的预编码
采用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进行信道估计
采用传输模式4/5/6

开环
eNB不需要UE的反馈,而是按约定的预编码方案传输
采用传输模式3

基于非码本预编码
利用TDD信道互易性,由上行信道状态选择下行预编码矩阵
采用传输模式7/8/9
预编码矩阵可以不采用码本,也无需告知给UE
采用DM-RS进行信道估计

资源映射
经过预编码后的送入天线端口的调制信号映射到OFDM的资源格RE的过程
虚拟RB(VRB)是物理RB(PRB)在物理信道上映射的逻辑单元
分成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
集中式VRB到PRB是一一对应映射
分布式VRB到PRB是要经过交织等处理

LTE的物理信道

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的映射

逻辑信道包括:
上下行数据业务信道:DTCH
控制信道:上下行公用控制信道CCCH以及上下行专用控制信道DCCC,下行还有广播控制信道BCCH,寻呼控制信道PCCH
下行多播业务信道MTCH和下行控制信道MCCH

传输信道是连接MAC层和物理层的一种信道

下行传输信道:
广播信道(PCH) 、多播信道(MCH) 、寻呼信道(PCH) 、共享信道(DL-SCH)

上行传输信道:
随机接入信道(RACH)、共享信道(UL-SCH)

物理信道

下行物理信道:
广播信道(PB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 、HARQ指示信道(PHICH)、控制信道(PDCCH)、共享信道(PDSCH)、多播信道(PMCH)

上行物理信道:
随机接入信道(PRACH) 、控制信道(PUCCH) 、共享信道(PUSCH)

下行物理信道

下行物理信道基本处理流程

  1. 添加CRC 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2. 码块分段,每个码块添加CRC
  3. 信道编码
  4. 速率匹配
  5. 扰码:对物理信道上传输的每个码字的编码比特进行加扰
  6. 调制成符号:对加扰比特进行调制,生成复值调制符号
  7. 映射到传输层:复值调制符号映射到一个或多个传输层!!
  8. 预编码:进行复值调制符号的预编码处理,用于天线端口上的传输
  9. 映射到资源粒子:各天线端口的复值调制符号映射到资源粒子

下行各信道资源映射

下行同步

主同步序列PSS 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由长为62的Zadoff-Chu序列

辅同步序列SSS 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由两个长度为31的m序列级联成长为62的序列

检测出PSS可首先获得小区组内ID,PSS每5ms发送一次,因此以此可以获取5ms时隙定时,可进一步利用PSS获取粗频率同步
SSS由两个伪随机序列组成,前后半帧映射相反,检测到两个SSS就可以获得10ms定时,达到了帧同步目的,也可获得CP长度

广播信道PBCH信道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24个比特
承载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信息
在40ms周期内传送4次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信道

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
用来指示PDCCH信道占用的OFDM符号数
2比特
调制后16个符号占4个REG均匀映射到第一个OFDM符号
不同的基站位置产生偏置

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指示信道(PHICH)

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承载HARQ的ACK/NACK信息
多个HARQ信息通过正交扩频实现复用
PHICH所处位置和资源数由MIB信息配置
复用后的信号分散映射到3个REG中

下行控制信道PDCCH信道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下行控制信息(DCI)内容包括如下:

  1. 下行调度分配:包括下行共享信道资源指示、传输格式、HARQ等
  2. 上行调度确认:包括下行共享信道资源指示、传输格式、HARQ等
  3. 功率控制命令

不同类型的DCI,对应不同的信息长度,LTE通过定义多种DCI格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每种格式都有对应的信息内容、数据长度、传输模式

承载DCI信息
占用每个时隙的第1-4个完整OFDM符号
不同控制信息采用对应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进行扰码
多个PDCCH信道可以通过复用承载多个DCI

复用
调度单元为CCE,允许调度1、2、4、8个CCE,称为聚合等级
聚合等级根据各UE的信道情况等进行分配
映射区域分为公共区域和UE专用区域,其承载的DCI内容、位置和聚合等级都有差异

复用起始位置
是聚合等级的整数倍
公共区域从0开始,最多到第16个CCE,聚会等级只有4和8
UE专用区分布在整个区域,起始点有聚合等级、DCI格式子帧号等决定

接收端采用盲检测获取多个DCI
未知信息:

  1. CCE聚合等级
  2. 起始位置
  3. PDCCH携带的DCI的格式

已知信息:根据预期的DCI选取对应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进入CRC检测

下行共享信道PDSCH信道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传输
携带下行用户数据、RRC信令、SIB、Paging等
采用多种传输模式提高传输性能
依据信道质量,采用自适应编码调制实现传输吞吐量最大化

小区搜索流程

上行物理信道

上行物理信道基本处理流程

  1. 添加CRC
  2. 码块分段,每个码块添加CRC
  3. 信道编码
  4. 速率匹配
  5. 扰码:对物理信道上传输的每个码字的编码比特进行加扰
  6. 调制成符号:对加扰比特进行调制,生成复值调制符号
  7. 预编码:对调制信号进行DFT预编码!!
  8. 映射到传输层:预编码后的信号映射到一个或多个传输层!!
  9. 预编码:进行复值调制符号的预编码处理,用于天线端口上的传输
  10. 映射到资源粒子:各天线端口的复值调制符号映射到资源粒子

基本处理流程

  1. 添加CRC
  2. 码块分段,每个码块添加CRC
  3. 信道编码
  4. 速率匹配
  5. 扰码:对物理信道上传输的每个码字的编码比特进行加扰
  6. 调制成符号:对加扰比特进行调制,生成复值调制符号
下行物理信道上行物理信道
7. 预编码:对调制信号进行DFT预编码!!
7. 映射到传输层:复值调制符号映射到一个或多个传输层!!8. 映射到传输层:预编码后的信号映射到一个或多个传输层!!
  1. 预编码:进行复值调制符号的预编码处理,用于天线端口上的传输
  2. 映射到资源粒子:各天线端口的复值调制符号映射到资源粒子

上行各信道资源映射

上行控制信道PUCCH信道

上行控制信息(UCI)内容包括如下:

  1. 调度请求(SR):对上行共享信道占用发出请求
  2. ACK/NACK:对收到的下行传输数据进行HARQ确认
  3. 上报信道状态信息:CQI、PMI、RI等

UCI的两种传输方式:

  1. 当没有建立上行共享信道时,从上行控制信道传输
  2. 当已建立上行共享信道时候,通过和上行共享信道复用方式传输

UCI按照承载比特数的不同,分为两种格式
格式1/1a/1b:承载比特数为1到2个比特
格式2/2a/2b:承载比特数为20到22比特


传输UCI信息
1个PUCCH占据1个RB对,位于上行频带两端
各UE通过正交码分实现复用
通过时隙间跳频符号间调频实现小区间分集
不同的UCI格式,使用不同的正交码分技术
上行控制信道PUCCH信道

格式1传输
采用长为12的小区特定的ZC基序列实现扩频
利用相位旋转实现多用户共享
每个RB中,3个OFDM符号用来传输RS信号,其他4个通过时域扩频传输格式1信令
两个RB块传输信号一样

格式2传输
扩频序列与格式1一致
经过块编码和QPSK调制后,承载10个调制符号
每个RB中,2个OFDM符号用来传输RS信号,其他5个OFDM符号传输5个调制符号
每个RB块各传输5个调制符号

资源映射
格式2位于频带的最边缘,格式1位于频带的内测
映射按照先时域再频域顺序
为了减少带宽,有时允许不同格式的PUCCH混合在一个RB上传输

上行随机接入信道PRACH信道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异步随机接入过程主要分为4个步骤

  1. UE在随机接入信道(PRACH)上发送随机接入前导信号(Preamble)
  2. PDSCH信道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3. UE根据随机接入响应中承载的调度信息定时提前信息,进行上行数据(PUSCH)的发送
  4. eNB接收UE的上行消息,向接入成功的UE返回竞争解决消息。该消息中包含了接入成功的终端的唯一ID
    .
    前导信号包括前导序列循环前缀(CP)和保护间隔,由Zadoff-Chu序列构成

上行共享信道PUSCH信道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用于承载上行数据业务以及控制信息
数据与控制信息在加扰之前进行复用交织
PUSCH的信号处理过程与PDSCH处理过程类似

6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NR概述

3GPP NR时间节点

3GPP NR时间节点
Release #
Status [Note 3]
Functional Freeze (Stage 3 complete)
End date (Protocols stable)
Release 18 Open 2023-12-15 (SA#102) 2024-03 (SA#103)
Release 17 Open 2022-03-18 (SA#95) 2022-06-10 (SA#96)
Release 16 Frozen 2020-07-03 (SA#88-e) 2020-07-03 (SA#88-e)
Release 15 Frozen 2019-03-22 (SA#83) 2019-06-07 (SA#84)

NR的特点

  1. 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虚拟化
    网络开放、灵活和可编程
    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软件化、虚拟化
  2. 灵活的频谱利用
    极宽、极高频谱,提供丰富的频段
    不同的频段依据其频率特性进行灵活的设计
  3. 极简设计
    减少常开信号,减少能耗减低干扰
    重新设计小区搜索过程,减少能耗降低干扰
  4. 灵活的双工模式
    一套标准协议允许工作多种丰富的双工模式
    支持FDD、TDD、半双工FDD
  5. 灵活的传输方案
    引入参数集、部分带宽等概念,灵活根据终端功能、小区特性,定制传输配置、设计传输方案
    灵活的帧结构设计
  6. 以波束为中心
    灵活应用高低频频谱特性,实现多天线传输和波束管理
    平衡复杂度,支持模拟、数字波束赋形
  7. 低时延
    在帧结构中引入微时隙,可以任意调度其中OFDM符号,最大限度减少上下行等待时间
    不使用跨符号的交织,减少处理时延
    使用前置的参考信号以及控制信号,减少处理等待时间
  8. 与LTE互通、共存
    通过非独立组网,支持与LTE共存共通
    利用NR和LTE的高低频互操作,实现优势互补
    在基础参数设计如子载波间隔等与LTE兼容

NR的网络架构

NR系统架构

NR系统架构
gNB:RAN的基站
CN演进为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AMF用户面功能UPF
NR系统架构
EPC被分为New Core和MEC两部分
MEC和CU一起下沉到基站附近
组网方式
为了尽早从LTE过渡到NR,减少早期独立组网的高成本投入,3GPP允许多种组网部署方式,各组网方式充分利用已有LTE的网络资源,达到经济性、时效性和效能的平衡

非独立组网
选项3
采用EPC为核心网,减少核心网铺设成本
核心网难以满足5G新场景需求
控制面功能全部由LTE完成,NR只处理用户面数据
用户面数据通过eNB转发给gNB
选项3a:eNB和gNB的用户面直接连接到EPC
选项3x:仅gNB用户面连接到EPC,eNB是通过gNB转发

NR核心网
NR核心网采用基于服务架构(SBA),把原来具有多个功能的整体,分拆为多个具有独自功能的个体,每个个体,实现自己的微服务

  1. 网元功能虚拟化(NFV)
  2. 软件定义网络
  3. 模块化、软件化
  4. 易于扩容、升级
  5. 为实现“网络切片”提供基础
    NR核心网

网络切片

5G网络将面向三大应用场景

  1. 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
    主要关注指标包括:峰值速率、容量、频谱效率、移动性以及网络能效等指标
  2. 海量机器通信( mMTC)
    网络主要指标是连接数,对速率、移动性等指标要求不高
  3.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uRLLC)
    关注可靠性和延迟,对其他参数要求不高

不同的场景对网络的移动性、安全性、时延、可靠性,甚至是计费方式都是不同的
将物理网络切割成多个虚拟网络,每个虚拟网络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虚拟网络间逻辑独立,互不影响
利用NFV和SDN技术对各个模块进行统一管理和资源切分

移动边缘计算

通过在靠近无线接入侧部署通用服务器,从而为无线网络提供IT和云计算的能力

使应用、服务和内容可以实现本地化、近距离、分布式部署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无线网络具备低时延、高带宽的传输能力,并且回传带宽需求的降低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运营成本

gNB

负责一个小区或多个小区的所有无线相关功能

  1. 无线资源管理
  2. 接入控制
  3. 用户面数据连接到用户面功能UPF
  4. 控制面信息连接到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AMF

由三大单元组成

  1. AAU:负责射频和/或物理层的低层部分
  2. DU:负责MAC层和RLC层
  3. CU:负责PDCP和/或RRC层

NR的基本概念

参数集(Numerology)

NR仍然采用以OFDM为基础的传输机制,但为了更灵活的应用OFDM,采用了参数集的概念,以应对5G复杂、丰富的场景
参数集

帧结构

1帧10ms
1子帧1ms
1时隙不一定

时隙

对于任意参数集,每个时隙都占有14个OFDM符号
每个子帧的时隙数因参数集取值不同而不同
每个时隙内的14个OFDM符号的上下行可以根据时隙格式表进行配置(R15已定义了56种),以支持灵活
的调度

微时隙

为了支持时延敏感业务,如uRLLC,NR允许分配使用一个时隙内的任意起始点、任意个OFDM符号进行传输
在R15中,微时隙限制为2个、4个和7个OFDM符号
微时隙
D:下行
U: 上行
F: 灵活

资源格

资源格

  1. 资源格(RE)
    占一个子载波,一个OFDM符号
  2. 资源块(RB)
    占12个子载波,一个OFDM符号,即
  3. 资源格(RG)

部分带宽

接收带宽自适应
5G的带宽最小是5MHz,最大可到400MHz
允许不同的接收处理能力的终端存在
考虑功耗,终端可根据传输带宽自适应选择接收带宽

部分带宽(BWP)
定义为一组从公共资源块开始的一组连续的资源块,第i块BWP的RB数为𝑁 𝐵𝑊𝑃,𝑖 𝑠𝑖𝑧𝑒,𝜇
在FDD系统中,一个终端最多可以配置4个下行部分带宽和4个上行部分带宽
在TDD系统中,一个终端最多配置4个部分带宽对
激活的BWP只能有一个

时频资源

Point A
资源格的公共参考点,由上层给定

公共资源块(CRB)
频域上从Point A开始编号的RB,编号为𝑛𝐶𝑅𝐵𝜇 =𝑘𝑁𝑠𝑐𝑅𝐵 ,k为RE编号

物理资源块(PRB)
在BWP中定义的RB,编号从0到𝑁𝐵𝑊𝑃,𝑖𝑠𝑖𝑧𝑒,𝜇 − 1
𝑛𝐶𝑅𝐵𝜇 = 𝑛𝑝𝑅𝐵𝜇 + 𝑁𝐵𝑊𝑃,𝑖𝑠𝑡𝑎𝑟𝑡,𝜇, 𝑁𝐵𝑊𝑃,𝑖𝑠𝑡𝑎𝑟𝑡,𝜇为第i块BWP相对于Point A的起始RB数

物理资源块组(PRG)
由多个连续的RB组成,为多天线预编码调度的基本单位

资源格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
等于1个RB,每4个RE占一个DM-RS,因此,一个REG有效RE数为9

控制信道单元(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
由6个REG组成,共有54个RE供传输

聚合等级
一个PDCCH可用的连续CCE数的等级有1、2、4、8、1

控制资源集

应用下行控制信道的时频资源分配
其大小和位置有基站半静态配置预留
起始位置可以在时隙中时频的任意位置
时域上占最多3个OFDM符号,频域上占6个RB的整数倍,最多可以占整个带宽
配置预留未被使用的CORESET可以被数据占用

载波栅格

量化载波的中心频点

  1. 终端接入时候需要扫频寻找载波中心频
  2. 颗粒度越细,扫频时间越长

多个等级的栅格粒度

  1. 小于3GHz的载频,使用5kHz的粒度
  2. 3GHz~24.24GHz的载频,使用15kHz的粒度
  3. 24.25GHz以上的载频,使用60kHz的粒度

双工方式

FDD

TDD
采用动态上下行时隙配比,以适应快速的上下行业务变化
动态时隙配比多用于微小小区,以减少小区间的上下行干扰

半双工FDD
上下行使用不同频率且不同时间,适合于低成本终端

全双工
上下行工作于共同频率和共同时间,该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

不同于LTE,NR只定义了一套帧格式

载波聚合

  1. 多个载波聚合在一起同时为一个终端服务,以提高单一终端的传输带宽,获得更大的传输速率
  2. 允许各载波在频带上非连续
  3. 最多支持16个载波聚合,总共支持16*400MHz= 6.4GHz的带宽
  4. 允许各载波工作于不同上下行
  5. 允许各载波工作于不同小区
    主小区:只有一个,是终端接入使用的小区
    辅小区:根据业务需求快速灵活配置

参考信号

  1. CSI-RS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用于下行获取CSI
  2. 解调参考信号(DM-RS)
    用于上下行相干解调
    在预编码前插入,接收端对预编码透明
  3. 探测参考信号(SRS)
    用于上行获取CSI
  4. PI-RS
    用于相位跟踪

多天线传输

采用大规模MIMO
分集增益:用于低频段提高传输可靠性
复用增益:用于低频段提高传输效率
指向性增益(波束赋形):用于高频段链路预算

两种预编码方式
数字预编码:复杂度高,但可以时频多用户
模拟预编码:复杂度低,但只能波束成形,而且只能时域多用户
预编码

下行预编码

取消LTE传输模式定义,全面采用非码本预编码,但依然依赖UE的CSI上报
依据UE上报CSI计算预编码矩阵
利用信道互易性获得预编码矩阵

通过DM-RS,接收端无需知道预编码矩阵实现解码

预编码的调整以物理资源块组(PRG)为单位

为了更好地支持MU-MIMO,定义了两种CSI类型
类型I CSI:单用户调度
类型II CSI:多用户调度

上行预编码

基于码本预编码

  1. 最多支持4层预编码
  2. 支持不同UE能力的预编码
  3. 依据多端口SRS测量,可提供多种预编码方案

基于非码本预编码

  1. 利用信道互易性得到预编码矩阵
  2. 基站可以通过控制修改终端选择的预编码矩阵

波束对

NR以波束为中心
高频段需要波束成形提高传输增益
基站、终端需要通过各自调整发送、接收波束,形成波束对,以提高传输增益

波束管理

波束建立
通过小区初始SSB搜索过程以及上行随机接入过程等建立初步波束对

波束调整
因终端移动、旋转等原因,需要定期调整波束对,以稳定通信链路
基站、用户分别通过发射、接收波束扫描,再通过上报参考信号达到波束调整

波束恢复
由于环境变化造成波束突然中断,来不及进行波束调整
过程包括:失败检测、选择备选波束、恢复传输

NR的物理信道

物理信道

下行
主同步序列PSS/辅同步序列SSS/广播信道PBCH(SSB)
下行共享信道PDSCH
下行控制信道PDCCH
上行
随机接入信道PRACH
上行共享信道PUSCH
上行控制信道PUCCH

同步信号块

将主同步序列PSS、辅同步序列SSS以及广播信道PBCH在连续的四个OFDM符号、频域上连续240个子载波上组成同步信号块(SSB)

频域位置
SSB不位于载波中心,而是位于有限的可能位置,称为同步栅格
终端搜索SSB仅需在同步栅格位置搜索,而无需搜索整个载波栅格,以减少搜索量

发送周期
SSB发送周期可以从5ms到160ms之间
在初始接入时,UE会按照20ms周期来搜索

突发集
基站以时分方式在不同波束上发送不同的SSB,因此每个周期内有多个SSB,称为突发集
不同频段有不同突发集数,频段越高,集数越多

共享信道

与LTE处理步骤接近
下行没有DFT预编码
上行可选DFT预编码
上下行采用的多天线技术及参考信号设计有所不同
采用LDPC编码
最高支持256QAM调制

下行控制信道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编码采用极化码
资源映射到CORESET

  1. 一个PDCCH可占多个控制信道单元CCE
  2. 控制信道单元CCE到资源格组REG可采用交织模式和非交织模式

终端通过盲检测获得多个DCI

上行控制信道PUCCH

传输UCI

  1. HARQ确认
  2. 传输CSI
  3. 调度请求

五种格式,格式0、2为短PUCCH,格式1、3、4为长PUCCH
格式0:HARQ确认
格式1:调度请求
格式2:CSI上报
格式3、4:传输超过2比特信息

  • 0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7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zzz的学习笔记本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