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六):堆

参考引用

1. 堆

  • 堆(heap)是一种满足特定条件的完全二叉树,主要可分为下图所示的两种类型
    • 小顶堆 min heap:任意节点的值 ≤ 其子节点的值
    • 大顶堆 max heap:任意节点的值 ≥ 其子节点的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堆作为完全二叉树的一个特例,具有以下特性

  • 最底层节点靠左填充,其他层的节点都被填满
  • 将二叉树的根节点称为 “堆顶”,将底层最靠右的节点称为 “堆底”
  • 对于大顶堆(小顶堆),堆顶元素(即根节点)的值分别是最大(最小)的

1.1 堆常用操作

  • 堆通常用作实现优先队列(具有优先级排序的队列),大顶堆相当于元素按从大到小顺序出队的优先队列
    • 从使用角度来看,可以将 “优先队列” 和 “堆” 看作等价的数据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初始化堆 */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greater<int>> minHeap; // 初始化小顶堆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less<int>> maxHeap; // 初始化大顶堆

/* 元素入堆 */
maxHeap.push(1);
maxHeap.push(3);
maxHeap.push(2);
maxHeap.push(5);
maxHeap.push(4);

/* 获取堆顶元素 */
int peek = maxHeap.top(); // 5

/* 堆顶元素出堆 */
// 出堆元素会形成一个从大到小的序列
maxHeap.pop(); // 5
maxHeap.pop(); // 4
maxHeap.pop(); // 3
maxHeap.pop(); // 2
maxHeap.pop(); // 1

/* 获取堆大小 */
int size = maxHeap.size();

/* 判断堆是否为空 */
bool isEmpty = maxHeap.empty();

/* 输入列表并建堆 */
vector<int> input{1, 3, 2, 5, 4};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greater<int>> minHeap(input.begin(), input.end());

1.2 堆的实现

  • 以下实现的是大顶堆。若要将其转换为小顶堆,只需将所有大小逻辑判断取逆(例如,将 ≥ 替换为 ≤)
1.2.1 堆的存储于表示
  • 完全二叉树非常适合用数组来表示。由于堆正是一种完全二叉树,将采用数组来存储堆。当使用数组表示二叉树时,元素代表节点值,索引代表节点在二叉树中的位置。节点指针通过索引映射公式来实现

  • 如下图所示,给定索引 i,其左子节点索引为 2i+1,右子节点索引为 2i+2,父节点索引为 (i-1)/2(向下取整)

    • 当索引越界时,表示空节点或节点不存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获取左子节点索引 */
int left(int i) {
    return 2 * i + 1;
}

/* 获取右子节点索引 */
int right(int i) {
    return 2 * i + 2;
}

/* 获取父节点索引 */
int parent(int i) {
    return (i - 1) / 2; // 向下取整
}
1.2.2 访问堆顶元素
  • 堆顶元素即为二叉树的根节点,也就是列表的首个元素
    int peek() {
        return maxHeap[0];
    }
    
1.2.3 元素入堆
  • 给定元素 val,首先将其添加到堆底。添加之后,由于 val 可能大于堆中其他元素,堆的成立条件可能已被破坏。因此,需要修复从插入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上的各个节点,这个操作被称为堆化(heapify)

  • 考虑从入堆节点开始,从底至顶执行堆化

    • 将节点 7 添加至堆底
    • 节点 5 ≤ 节点 7,则交换两节点
    • 节点 6 ≤ 节点 7,则交换两节点
    • 节点 9 > 节点 7,不执行交换

    堆化完成后,最大堆的性质得到修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设节点总数为 n,则树的高度为 O(log n)
    • 则堆化操作的循环轮数最多为 O(log n),元素入堆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log n)
    /* 元素入堆 */
    void push(int val) {
        // 添加节点
        maxHeap.push_back(val);
        // 从底至顶堆化
        siftUp(size() - 1);
    }
    
    /* 从节点 i 开始,从底至顶堆化 */
    void siftUp(int i) {
        while (true) {
            //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int p = parent(i);
            // 当 “越过根节点” 或 “节点无须修复” 时,结束堆化
            if (p < 0 || maxHeap[i] <= maxHeap[p])
                break;
            // 交换两节点
            swap(maxHeap[i], maxHeap[p]);
            // 循环向上堆化
            i = p;
        }
    }
    
1.2.4 堆顶元素出堆
  • 堆顶元素是二叉树的根节点,即列表首元素。如果直接从列表中删除首元素,那么二叉树中所有节点的索引都会发生变化,这将使得后续使用堆化修复变得困难。为了尽量减少元素索引的变动,采用以下操作步骤
    • 交换堆顶元素与堆底元素(即交换根节点与最右叶节点)
    • 将堆底从列表中删除(实际删除的是原来的堆顶元素)
    • 从根节点开始,从顶至底执行堆化
      • 在节点 5,8,7 中,节点 8 最大,则交换节点 5 与节点 8
      • 在节点 5,6,7 中,节点 7 最大,则交换节点 5 与节点 7
      • 在节点 5,3,6 中,节点 6 最大,则交换节点 5 与节点 6

    堆化完成后,最大堆的性质得到修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元素出堆 */
void pop() {
    // 判空处理
    if (isEmpty()) {
        throw out_of_range("堆为空");
    }
    // 交换根节点与最右叶节点(即交换首元素与尾元素)
    swap(maxHeap[0], maxHeap[size() - 1]);
    // 删除节点
    maxHeap.pop_back();
    // 从顶至底堆化
    siftDown(0);
}

/* 从节点 i 开始,从顶至底堆化 */
void siftDown(int i) {
    while (true) {
        // 判断节点 i, l, r 中值最大的节点,记为 ma
        int l = left(i), r = right(i), ma = i;
        if (l < size() && maxHeap[l] > maxHeap[ma])
            ma = l;
        if (r < size() && maxHeap[r] > maxHeap[ma])
            ma = r;
        //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 r 越界,则无须继续堆化,跳出
        if (ma == i)
            break;
        swap(maxHeap[i], maxHeap[ma]);
        // 循环向下堆化
        i = ma;
    }
}

1.3 堆常见应用

  • 优先队列
    • 堆通常作为实现优先队列的首选数据结构,其入队和出队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均为 O(log n)
  • 堆排序
    • 给定一组数据,可以用它们建立一个堆,然后不断地执行元素出堆操作,从而得到有序数据
  • 获取最大的 k 个元素
    • 例如选择热度前 10 的新闻作为微博热搜,选取销量前 10 的商品等

2. 建堆操作

  • 使用一个列表的所有元素来构建一个堆的过程被称为 “建堆操作”

2.1 借助入堆操作实现

  • 首先创建一个空堆,然后遍历列表,依次对每个元素执行 “入堆操作”,即先将元素添加至堆的尾部,再对该元素执行 “从底至顶” 堆化
    • 每当一个元素入堆,堆的长度就加一。由于节点是从顶到底依次被添加进二叉树的,因此堆是 “自上而下” 构建的
    • 设元素数量为 n,每个元素的入堆操作使用 O(log n) 时间,因此该建堆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 n)

2.2 通过遍历堆化实现

  • 实际可以实现一种更为高效的建堆方法,共分为两步

    • 将列表所有元素原封不动添加到堆中,此时堆的性质尚未得到满足
    • 倒序遍历堆(即层序遍历的倒序),依次对每个非叶节点执行 “从顶至底堆化”
  • 每当堆化一个节点后,以该节点为根节点的子树就形成一个合法的子堆。而由于是倒序遍历,因此堆是 “自下而上” 被构建的

    • 之所以选择倒序遍历,是因为能保证当前节点之下的子树已经是合法的子堆,这样堆化当前节点才是有效的

叶节点没有子节点,天然就是合法的子堆,因此无需堆化

  • 如以下代码所示,最后一个非叶节点是最后一个节点的父节点,从它开始倒序遍历并执行堆化
/* 构造方法,根据输入列表建堆 */
MaxHeap(vector<int> nums) {
    // 将列表元素原封不动添加进堆
    maxHeap = nums;
    // 堆化除叶节点以外的其他所有节点
    for (int i = parent(size() - 1); i >= 0; i--) {
        siftDown(i);
    }
}

3. Top-K 问题

给定一个长度为 n 的无序数组 nums,请返回数组中前 k 大的元素

3.1 方法一:遍历选择

  • 可进行下图所示的 k 轮遍历,分别在每轮中提取第 1、2、…、k 大的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nk)
    • 此方法只适用于 k 远小于 n 的情况,因为当 k 与 n 比较接近时,其时间复杂度趋向于 O(n^2),非常耗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方法二:排序

  • 如下图所示,可以先对数组 nums 进行排序,再返回最右边的 k 个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nlog n)
    • 显然该方法 “超额” 完成任务了,因为只需要找出最大的 k 个元素即可,而不需要排序其他元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 方法三:堆

  • 可以基于堆更加高效地解决 Top-K 问题
    • 初始化一个小顶堆,其堆顶元素最小
    • 先将数组的前 k 个元素依次入堆
    • 从第 k+1 个元素开始,若当前元素大于堆顶元素,则将堆顶元素出堆,并将当前元素入堆
    • 遍历完成后,堆中保存的就是最大的 k 个元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总共执行了 n 轮入堆和出堆,堆的最大长度为 k,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O(nlog k)。该方法的效率很高,当 k 较小时,时间复杂度趋向 O(n);当 k 较大时,时间复杂度不会超过 O(nlog n)

该方法适用于动态数据流使用场景。在不断加入数据时,可以持续维护堆内的元素,从而实现最大个元素的动态更新

/* 基于堆查找数组中最大的 k 个元素 */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greater<int>> topKHeap(vector<int> &nums, int k) {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greater<int>> heap;
    // 将数组的前 k 个元素入堆
    for (int i = 0; i < k; i++) {
        heap.push(nums[i]);
    }
    // 从第 k+1 个元素开始,保持堆的长度为 k
    for (int i = k; i < nums.size(); i++) {
        // 若当前元素大于堆顶元素,则将堆顶元素出堆、当前元素入堆
        if (nums[i] > heap.top()) {
            heap.pop();
            heap.push(nums[i]);
        }
    }
    return heap;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