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联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中的“开放”是指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与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同样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 物理层 P
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其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数据传输的物理连接。物理层定义了物理设备的标准,如网线的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网卡就是工作在这一层的。其主要目的是在两个物理网络设备之间提供特命的二进制位流传输,在这一层,数据仅作为原始的bit流进行处理。 - 数据链路层 D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其基本功能是向网络层提供数据传送服务。由于物理层传输的数据难免会发生错漏,因此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对数据进行检错和纠错。在这一层,数据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 - 网络层 N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介于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网络层是处理端对端数据传输的最低层,其主要功能主要有路由选择、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 传输层 T
传输层是介于第三层通信子网系统和搞三层之间的一层,是由两台计算机经过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时第一个端对端的层次,在网络分层结构中其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会话层 S
会话层利用传输层提供的服务,使会话尸体之间不需要考虑具体的通信细节。为了密不传输层的缺陷,会话层主要进行对话管理、数据流同步和重新同步。对于同步的数据传输,用户数据单元为SSDU,而协议单元为SPDU,会话用户之间的数据传送过程实质上是将SSDU转变成SPDU。 - 表示层 P
表示层的主要作用是为不同终端的上层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的语法转换方法。这种类型的服务源于不同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用的数据表示法不同。如IBM主机使用EBCDIC编码,而大部分的PC机则使用ASCLL码。 - 应用层 A
该层为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一层,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要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