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路模型的生态网络构建流程和相关概念

生态网络构建流程和相关概念

最近做一个研究生课程的课题汇报,学到了一些内容,总结一下
这门课程叫做景观生态学,课题内容就是基于电路模型的生态网络构建的问题,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阅读一些论文即可,其中涉及到一些关键的名词解释,由于相关的内容除了文献资料外,教程比较少(在CSDN和知乎上),我仅在知乎的“数读城事”知乎号上看到了这个的操作流程(下面的一些解释我也摘录了他的一些内容),但最一些基本概念的了解却没有
经过(大量)查阅文献,我终于……搞懂了……

流程图

首先,我们看一张流程图对大致过程有一个认识
图1:生态网络构建流程图图1:生态网络构建流程图

使用的工具软件

  • ArcGIS种的Linkage Mapper插件
  • CurcruitSpace软件

生态源地选取

首先介绍一下生态源地概念
生态源地: 指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以及扩散和维持的元点。它们对区域生态过程和功能起决定性作用,并且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或者担负重要辐射功能。确定生态园地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的各项需求,因此,多是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由各种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直接或简介得到的生命支持产品和服务价值作为生态园地的筛选标准。(引自期刊论文:)

选取方法: 源地筛选的方法有很多种,不管是目前多数论文中的MSP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境质量、生态重要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等)等方法进行源地识别。

基础阻力面构建

就是根据用地类型构建的,转为栅格,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赋值,一般来说森林、草地等阻力赋值低,而像城镇的建设用地阻力值就比较高。
说简单一点,阻力面意味着每经过一个栅格,需要花费的栅格值那样大的(精力或钱)

阻力面修正

阻力面修正原因: 仅仅考虑土地类型进行赋值,这种“一刀切”的划分方式忽略了同一土地类型内部的阻力差异,不能有效反应人类干扰程度、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阻力的影响。为更好反应其他要素对阻力面的影响,很多学者在构建阻力面时通常会引入不同空间数据最土地类型生态阻力系数进行修正。
修正方法: 添加一些地形因子 ( 高程和坡度,NDVI) 和人类干扰因素(夜间灯光因子,经济指标)的数据,将不同因子的值进行分类赋值,依据一些方法(专家赋值法,层次分析法……)分别赋予各个阻力因子不同的权重,*具体的修正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参考文献,有些因子的修正是有具体公式的

电路模型(该部分引自知乎主“数读城事”)

在电路中,电荷的运动呈随机状态,而自然界中的生物流动,其运动方式与电荷的流动具有相似性。因此,电流理论可以较好地表现生态流的随机游走特点,在电路中,电荷的运动呈随机状态,而自然界中的生物流动,其运动方式与电荷的流动具有相似性。因此,电流理论可以较好地表现生态流的随机游走特点,
在运行这一工具时是需要调用软件Circuitscape,来实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所以在运行之前要确保电脑中已安装好Circuitscape软件。
Circuitscape程序基于电路理论对不同的景观进行连接建模,该模型利用电荷的随机游特性,将电路理论与运动生态学联系在一起。建模过程中,景观被视为导电的表面,较低阻力被分配到对运动具有渗透性或最能促进生态过程的景观类型中,较高阻力被分配给阻碍生态运动的景观类型中,在整个景观中计算出的有效电阻、电流和电压与生态过程相关联。
在对栅格数据进行分析时,首先需要对不同的景观类型赋值电阻,下图为一简单例子,将三种不同景观类型的电阻分别被分配为有限电阻、零电阻和无限电阻三类,为了将栅格网络转变为电路形式,这里将具有有限电阻的单元转换为节点(灰色),而具有无限电阻的单元(即表示完全屏障、黑色的单元)被丢弃,相邻节点通过电阻连接,具有零电阻(白色)的相邻单元被合并成单个节点,然后通过电阻与零电阻周围的所有节点相连。通过此过程,图中的16个栅格单元被表示为具有13个节点和18个电阻的电路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栅格数据电路表达示意图

生态网络构建

生态廊道实际上是相邻两个源地之间的阻力低谷,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之间流动的最低阻力通道。

生态节点

生态节点我看一些论文分为了生态薄弱点、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具体我们看一下它的概念和实现方法

  • 生态薄弱点
    生态廊道交点,即生态廊道中易受损害的区域作为生态薄弱点。国内外研究者多认为生态薄弱点位于生态廊道最为薄弱之处,比如2条或多条廊道汇合处、廊道与道路的相交处、不同道路的相交处等。

  • 生态夹点
    生物迁移过程中的必经地
    在电路模型中,生态夹点的识别过程讲景观格局抽象为导电表面,其生物即为游走者,有利于生物迁徙流动的景观则赋予较低电阻,反之阻碍生物迁徙流动的景观类型则赋予较高电阻值。当某一景观斑块电阻值较小时,其电流密度较大,即生物迁徙过程中流经此地区的可能性较高或极为频繁,抑或是此类地区为生物流动必经之地,无其他可以替代的路径,若移除或者破坏夹点,会对生态稳定造成较大影响,此类区域即为生态夹点区域。采用Pinchpoint Mapper工具识别夹点区域,此工具有adjacent pair(相邻生态源地间单通道电流夹点区域)和raster centrality(所有生态源地间电流夹点区域即光栅中心)2种模式,但相关研究表明adjacent pair模式下所求区域对景观格局整体无太大价值,生物可以绕道其他核心区,在2个核心区之间进行移动。因此,大部分还是选择采用raster centrality识别家带你,此模式又分为成对(pairwise)、多对一(all-to-one)2类模式,Pairwise模式指有效电阻(即生物运动过程中的阻碍程度)在所有的成对斑块之间进行的一系列的迭代运算;all-to-one模式则是将一个斑块连接地面,遍历景观种所有的生态斑块。

  • 生态障碍点
    阻碍生物间移动或交流的区域。采用Barrier Mapper工具进行生态障碍点的识别有2种模式:

生态节点保护策略

  • 生态薄弱点:实行维护策略,防止此类易受损害区再次遭受破坏,若此类区域维护不当,则会切断生态流的正常运行。
  • 夹点:为动物迁徙必经地,应当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严禁人为活动及建设。
  • 障碍点:低障碍点区域为原本连通性较好的区域,若修复此类区域可使区域生态连通性明显提高,应并称保护为主,修复为辅的策略。高障碍节点区域则为完全阻碍区域,应以修复为主,加大绿地建设,提升研究区内的植被覆盖情况。

参考内容:
1]张美丽 1 ,齐跃普 2 ,张利 3 ,陈影 3 ,周亚鹏 3 ,陈亚恒 3 ,王树涛 3 .基于Linkage Mapper与粒度反推法的太行山中北段生态节点识别与分析: 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0,36(12): 1569-1578

[2]于成龙 1 ,刘丹 1 ,冯锐 2 ,唐权 3 ,郭春玲 3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生态学报,2021,41(1): 290-301

[3]杨凯 1 ,曹银贵 1,2 ,冯喆 1,2 ,耿冰瑾 1 ,冯漪 1 ,王舒菲 1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第37卷(5): 555-565

还有知乎主“数读城事”里面的四篇文章

具体软件的教程如下: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44353170/85064212,用户手册是英文的,看起来可能有点困难
具体的视频教程已转载至B站:https://space.bilibili.com/379214296(Linkage Mapper实例教程1和2)

  • 20
    点赞
  • 13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GISer_WW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