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多少?——关于战术轨道

知乎:逍遥无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665920/answer/132233470

出处:bilibili

作者:亲爱的白狐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3645357/

由于最近对战术相关的信息很感兴趣便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重新编排留作以后学习使用,也是防止以后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如果造成侵权或其他行为,可以告知我,会删除文章。


前言

        火器自13世纪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射程和精度都很差,距离稍微远些就无法做到有效的精确射击,基本上对准了也打不正,所以只能用密集排射的形式投送打击力。

        尽管如此,从15世纪中期开始,枪身上就已经开始特意被制作出一些突起物,用来为射手提供枪口方向参照物,以便最大可能的保证一些命中率。这些就是早期的简单机械瞄具。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玻璃镜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光学折射原理进行放大观测的复杂光学仪器开始出现,比如16世纪末发明的光学显微镜。

        1608年,最早的折射望远镜(refracting telescope)由三个荷兰眼镜技师发明,并在之后三年内先后被伽利略和开普勒两人进行了设计上的改进。而18世纪上页消色差透镜的发明,使得便携尺寸的望远镜开始出现。因为望远镜能让人观测到肉眼很难看清的远处目标,因此被广泛用于天文、航海和战场侦查观测上。随着线膛枪的发明,火器的精度和有效射程不断上升,因而用望远镜辅助枪械进行远程观瞄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望远镜式光学瞄具(telescopic optical sight,也就是俗称的瞄准镜)其实最早出现于17世纪,但在之后两个世纪内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基本上从来就没有用于过实践。

        真正意义上的枪械瞄准镜是于1835至1840年间由旅美英国工程师约翰·R·查普曼(John Radcliffe Chapman,1815~1899)和当时著名的美国枪匠摩根·詹姆斯(Morgan James,1815~1878)两人合作设计发明的。1855年,纽约工程师威廉·马尔科姆(William Malcolm,1823~1890)将瞄准镜的设计改进并商业化,大大提高了在不同射程上的精度和适用性,使得类似的瞄准镜(比如同时期佛蒙特州珠宝商L. M. Amidon生产的瞄准镜)早在南北战争中就成为精确射手步枪上的常见配具。

        早期的瞄准镜是直接通过准镜调整环(scope ring)将镜体用螺丝固定在枪的机匣顶部的,但这种固定方法如果需要拆装更换瞄具就非常麻烦,而且几乎无法随时去细微调整准镜的前后位置。如果安装镜环的螺孔稍有钻歪,或者在拧螺丝过程中前后镜环出现细微旋转和偏移,不光会因为排列不齐而影响精度,还会给镜体施加横向弯曲压力,长期下来会产生材料疲劳损坏准镜。因此使用这种传统方式固定瞄准镜时,必须使用特殊工具确保镜环不会出现扭曲现象,非常费时费人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早期导轨式安装基座(rail mount base)就开始出现。导轨式设计简单点说,就是把瞄具的调整环底部滑套在机匣上的凹槽里,然后再用通过拧紧螺丝增大侧向摩擦力来固定瞄具。在这种导轨设计上安装附件时非常方便,不需要额外在枪身上钻孔拧螺丝,而且因为导轨在加工上更容易保持笔直,因此只要附件的工艺合格能够保证底部固定为直角,就基本上能够确保前后镜环的完美对齐。因为这种凹槽后来受到木工常用的楔形榫(鸠尾榫)启发,横截面常常被做成倒梯形,颇似展开的鸟尾,所以被称为燕尾式导轨(dovetail rail,其实应该翻译成“鸽尾”或者“鸠尾”才对),也称燕尾槽。

        后世发明的各类用来安装瞄准镜和其他附件的导轨系统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燕尾一系的,包括后来的韦弗式和皮卡汀尼式(将两侧的边棱变成了斜面,但横截面仍是顶宽底窄的形状),只不过现在“燕尾”一词特指最初那种棱角分明的倒楔燕尾导轨。

        早期导轨式设计其实问题非常多。

        首先:就是没有统一标准——因为瞄准镜的生产厂家很多,每家都有自己的设计规格,尺寸五花八门,宽度从9毫米到11毫米到14毫米样式不等(现今甚至还有超过20毫米的),甚至连楔角大小都不统一。这使得如果想为同一把枪更换不同品牌的镜环就十分头疼,经常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很难做到严丝合缝(随着导轨的发展,这个问题有所减轻);

        此外:燕尾导轨较窄,固定时过度依赖集中在边棱附近的摩擦力,有效表面积不够,使得瞄具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松动;

        还有:燕尾导轨基本上只能用来固定瞄具,无法安装其他类附件。

        为应对燕尾导轨基本上只能用来固定瞄具,无法安装其他类附件的问题,导轨界面系统(rail interface system,简称RIS)——也称导轨附件系统(rail accessory system,简称RAS)的概念后来出现,尝试提供多兼容的标准化附件平台。现在军迷常常叨叨的“导轨”、“战术导轨”其实大多指的就是RIS。

        无论如何,新的导轨界面系统首先还是要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在老式燕尾导轨上安装瞄准镜不够牢固。其实西方各厂家自1940年代以来都在尝试不同设计,但最后基本上都冲着增加导轨宽度这个方向发展。

        1950年左右,威廉·拉尔夫·韦弗(William Ralph Weaver,1905~1975)推出了一款新的导轨设计,将旧式燕尾槽加宽至0.617英寸(约15.7毫米),并把原来的锐角边棱改成了下倾斜面以增加有效附着面积,使横截面从倒梯形变成了宽扁六边形。新导轨上方开有横槽,以便附件可以用横向螺丝加紧辅助固定。


一、韦弗导轨(Weaver rail)

        第一位出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韦弗导轨,它算得上是标准化(战术)导轨系统的先驱产品。其创始人韦弗(Willian Ralph Weaver)在1930年创立望远镜瞄准器公司(韦弗轨道),专为大口径猎枪安装望远式瞄准器开发的一种配件,作用就是通过这种机械结构将瞄具固定在枪支上,最开始这种配件都是使用在猎枪上面,后来开始在步枪上使用。

由于这种配件的出现,逐渐使得一些武器本身的固定铁瞄具失去了作用,因为有了这种导轨系统可以随时根据需求来更换或维修瞄具这样更方便,成本也更低。

(一)历史介绍

        1950年左右,W·R·韦弗公司(后来改名韦弗光学公司,现为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分支——威士达户外公司麾下的子公司,以生产各种枪械瞄准器具著称)的创始人威廉·拉尔夫·韦弗(William Ralph Weaver,1905~1975)推出了一款新的导轨设计,将旧式燕尾槽加宽至0.617英寸(约15.7毫米),并把原来的锐角边棱改成了下倾斜面以增加有效附着面积,使横截面从倒梯形变成了宽扁六边形。新导轨上方开有横槽,以便附件可以用横向螺丝加紧辅助固定。这种设计优于燕尾式,很快就被各大厂家相继模仿,同时也被命名为韦弗式导轨(Weaver rail)。

        而韦弗式导轨虽然固定性优于之前的燕尾导轨,并且不同厂家品牌间的兼容性相对更好,却也不是没有问题。首先和上面提到的燕尾导轨的第一个问题一样,韦弗导轨也缺乏市场统一标准,各大厂家根据自己喜好设计出的尺寸不一,虽然韦弗式附件的统一性和适应性比燕尾附件更强,但仍无法兼容所有变化,固定质量时好时坏;其次当时的韦弗附件普遍缺少侧向风偏校正的功能,中远程精确度因此受到影响;此外韦弗式虽然有横槽协助固定,但是因为横槽间距没有标准化,加上槽宽较窄,会出现附件即使有横向螺丝却因为太粗或者和横槽位置不匹配也无法使用的现象。这意味着韦弗导轨在许多高坐力射击的情况下,会因震动使得整个瞄具发生轻微偏转,稳固性反而逊于流波的非导轨设计。

        1950年代,W·R·韦弗公司(即后来的韦弗光学公司 Weaver Optics)的创始人威廉·拉尔夫·韦弗(William Ralph Weaver,1905~1975)推出了一款新的导轨设计,将旧式燕尾槽加宽并把原来的锐角边棱改成了下倾斜面以增加有效附着面积。新导轨上方开有横槽,以便附件可以用横向螺丝加紧辅助固定。这种设计优于燕尾槽,很快就被各大厂家相继模仿,同时也被命名为韦弗式导轨(Weaver rail)。但是韦弗导轨缺乏市场统一标准,各大厂家根据自己喜好设计出的尺寸不一,加上横槽间距没有标准化,槽宽较窄导致即使有横向螺丝也会因为太粗或者和横槽位置不匹配而无法使用,使得附件固定质量时好时坏。1980年代之后,市面上规格不统一的韦弗导轨已经无法满足军方的要求,改进导轨系统迫在眉睫。

(二)设计标准

1.尺寸

韦弗导轨的横槽宽度为0.18英寸(4.57毫米),韦弗导轨没有统一准确的横槽间距。

2.图片

3.模型示意图


(三)用途

        专为大口径猎枪安装望远式瞄准器开发的一种配件,作用就是通过这种机械结构将瞄具固定在枪支上,最开始这种配件都是使用在猎枪上面,后来开始在步枪上使用。

        由于这种配件的出现,逐渐使得一些武器本身的固定铁瞄具失去了作用,因为有了这种导轨系统可以随时根据需求来更换或维修瞄具这样更方便,成本也更低。


二、皮卡汀尼导轨(Picatinny rail)

        皮卡汀尼导轨(英文:Picatinny rail /ˈpɪkətɪni/或/ˌpɪkəˈtɪni/),简称皮轨(Pic rail),又称战术滑轨、MIL-STD-1913导轨、STANAG 2324导轨,是一种枪械上的导轨界面系统。与类似的韦弗式导轨(Weaver rail)一样,用来为战术附件提供标准化的安装平台。  

(一)历史介绍

1992年,美国陆军部指派长期负责轻重武器弹药研发和生产的新泽西州皮卡汀尼兵工厂(Picatinny Arsenal)进行标准化轻武器配件平台的研究工作,由资深机械设计师加里·胡茨马(Gary Houtsma)为项目总负责人。胡茨马团队随即收集了军队库存和市面上销售的20多种不同规格的韦弗类导轨,在仔细比较后总结出了规格平均值,并且确定了45度侧倾的斜面标准。随后胡茨马命令厂房拿出一份最易于生产检验的设计方案,车间以105毫米M119榴弹炮的滑轨设计为参照加以缩小设计了一款新的导轨系统。之后,胡茨马团队将成品带往伊利诺州的岩岛兵工厂(Rock Island Arsenal)进行审批和试用,最终定为军方标准,编号MIL-STD-1913(军用标准1913号)。1995年2月3日,美国军方正式批准通过2324号标准化协议(STANAG 2324),将1913导轨指定为北约国家制式单兵轻武器附件平台,并以其设计团队所属单位命名为皮卡汀尼式导轨。相比韦弗式导轨,皮卡汀尼导轨的横槽宽度和间距都有非常严格的尺寸和公差标准,使得韦弗导轨的配件大部分都能反向兼容顺利转换到皮轨上,同时也考虑到了之前没有解决的受枪管热量影响而膨胀的问题。2014年,胡茨马本人因为带领团队研制皮轨而被美国陆军颁发圣莫里斯奖章(Order of Saint Maurice)。 

1994年8月,随陆军ACR计划的经验,皮卡汀尼导轨于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改良的M4上获得采用。1994年12月,M16A2E4步枪和M4E1卡宾枪的规格得到通用类型分类。这两个型号是以M16A2步枪和M4卡宾枪为基础,并且将上机匣修改为新型“平顶式”机匣,原AR-10枪族的携带提把以导轨取代。1995年,美国军方命名为MIL-STD-1913军用标准导轨,因此皮轨在美式武器上开始了大规模使用。2009年这套标准被美国为主导的北约采用,命名为STANAG 4694(北约标准协议4694),不同的是北约使用了共制单位。

皮卡汀尼导轨的普及大大改善了西方军队不同配件间的兼容性,并且提高了部队效率。至今为止,皮轨已经是北约国家普遍使用的标准枪械配件,北美民间的枪械市场也逐渐被皮轨占据了主导地位。当然,西方装备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从来都没停过。2009年5月8日,北约部队军事集团(NATO Army Armaments Group)批准了4694号标准化协议(STANAG 4694),正式开始试用新型的向后兼容的北约附件导轨(NATO Accessory Rail,简称NAR)作为未来皮轨的替代品。

北约导轨其实与皮轨形态上大致相同,但是技术上有细微差别,并且生产参数规格全部由英制单位改为公制。而且在固定设计上,皮轨依赖横向施压,产生的摩擦力主要作用在两侧的楞面上;北约导轨则将侧向压力部分转为垂直,从而充分了利用导轨顶面能够提供的摩擦力。

(二)设计标准

1.尺寸

皮卡汀尼导轨是由一系列具有T型横截面、中间穿插了平滑的“间距凹槽”缺口的凸脊所组成。附件是借由在导轨上从一端或另一端将它们滑动到用户所望的凹槽之内以后装上;安装方式与韦弗式导轨相若,借由螺栓、指旋螺丝或是拉杆于导轨上夹紧;或是装在凹槽之间的凸起部分以上也可。

皮卡汀尼导轨的紧锁凹槽宽度为0.206寸(5.23毫米);凹槽中心间距为0.394寸(10.01毫米);而凹槽深度则为0.118寸(3.00毫米)。皮卡汀尼导轨和类似的韦弗式导轨之间的唯一差别是这些导轨之间的凹槽的尺寸,而事实上也就是后者的标准化型。韦弗式导轨的凹槽宽度为0.180寸(4.57毫米),但在凹槽中心之间的空间却不一定是一致的。

一少部分附件的设计,能够适应韦弗式和皮卡汀尼这两款导轨;但大多数皮卡汀尼设备都不适合装在韦弗式导轨以上。但截至2012年5月,大多数附件安装导轨都被切割为皮卡汀尼标准,而且许多具有缓冲插销的附件也都被切割至可与韦弗式导轨兼容的直径。许多导轨安装的附件都仅有一根缓冲插销,以避免不同的凹槽间距的问题。  

同时皮轨在设计上也考虑到了韦弗导轨没有想到的受枪管热量影响而膨胀的问题。

2.图片

3.模型示意图

4.重量

而随着时代发展,皮卡汀尼类导轨本身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开始更加被人重视了。首先就是重量,虽然铝合金制造的单个皮轨与步枪本身的重量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导轨长度增长、数量变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特别是美国人现在靠装备打天下上了瘾,恨不得枪的每一部分都挂上附件,这就使得以往平淡无奇的护木都被改装成了上下左右全是皮轨。

 

随着导轨装配越来越多,能省掉些重量还是好的,因此就有了尼龙聚合物材料制造的皮轨。这里主要厂家就是有“猫扑塑料厂”外号(国内军迷称呼)的马格普工业公司(Magpul Industries Corp.),推出了使用聚合塑料的MOE(Magpul Original Equipment,马格普原创器材)系列导轨,相比普通的金属材料(主要是铝合金)可以有效降低重量数倍之多,强度和耐久度则毫不逊色。

 但重量不是皮卡汀尼导轨现今面对的唯一问题。因为皮轨的横槽设计,使其边缘形成带有尖锐棱角的方齿状,不光容易刮缠周边的衣物布带等物品,如果不注意还可能划伤皮肤(特别是铝合金材料的导轨)。为此许多美国人会购买各种胶类软垫将未经使用的导轨部分覆盖上以免碍事。

但以上这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案无疑加剧了枪械上本来就已经让人头疼的重量问题,加上皮卡汀尼导轨经常有许多长度没有被利用上,成为空占重量浪费空间的摆设。在多年来消费者各种反馈的抱怨声中,一些厂家开始开动脑筋设计新一代的导轨装配系统。

(三)用途

皮卡汀尼导轨系统一开始时是为大口径步枪而设计的,以便其机匣顶部能够安装光学精确瞄准装置。但当采用了以后,人们发现除瞄准镜以外,在导轨系统上还能安置多种附件,诸如夜视装置、反射式瞄准镜、备用武器瞄准器(机械瞄具)、战术灯、激光瞄准器模块、前握把、脚架、刺刀和/或其卡口固定件、枪背带环甚至是枪挂式榴弹发射器。

因为他们的多用途性,皮卡汀尼导轨与附件取代了在许多枪械设计上的机械瞄具;同时他们也安装或整合上半自动手枪底把和握把的底部,并且遂渐的取代了各厂商配备的专用附件导轨(这点可在FN Five-seveN、SIG Pro、瓦尔特P99等枪的衍生型上看出),而过去没有底部导轨的枪型(如M1911、贝雷塔92、SIG P226)也在其后的衍生型上遂渐的将底部导轨追加上去。其效用亦已经让其也在彩弹枪械和气枪之中使用。  


三、燕尾槽导轨(Dovetail rail)

        通常任何类似具有倒梯形(燕尾)横截面的都可以称为燕尾槽,包括后来的韦弗式和皮卡汀尼式,

        我们通常说的燕尾槽大部分指的是苏联开发的,并且广泛运用于华约组织武器的一种变型的燕尾槽导轨系统,通常苏制武器后缀带有N的就是燕尾槽导轨。

        缺点:规格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瞄具及其附件的通用化;尺寸比较窄,导致摩擦力不够。

(一)历史介绍

        20世纪早期导轨式安装基座(rail mount base)就开始出现,

        导轨式设计简单点说,就是把瞄具的调整环底部滑套在机匣上的凹槽里,然后再用通过拧紧螺丝增大侧向摩擦力来固定瞄具。在这种导轨设计上安装附件时非常方便,不需要额外在枪身上钻孔拧螺丝,而且因为导轨在加工上更容易保持笔直,因此只要附件的工艺合格能够保证底部固定为直角,就基本上能够确保前后镜环的完美对齐。因为这种凹槽后来受到木工常用的楔形榫(鸠尾榫)启发,横截面常常被做成倒梯形,颇似展开的鸟尾,所以被称为燕尾式导轨(dovetail rail,其实应该翻译成“鸽尾”或者“鸠尾”才对),也称燕尾槽。后世发明的各类用来安装瞄准镜和其他附件的导轨系统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燕尾一系的,包括后来的韦弗式和皮卡汀尼式(将两侧的边棱变成了斜面,但横截面仍是顶宽底窄的形状),只不过现在“燕尾”一词特指最初那种棱角分明的倒楔燕尾导轨。

(二)设计标准

1.尺寸

2.图片

3.模型示意图

4.其他



四、模块化锁定(Modular Lock,简称M-LOK

(一)历史介绍

马格普在2007年,就在马萨达突击步枪(Magpul Masada,也就是后来的雷明顿/大毒蛇ACR)上试用了长条状凹洞概念的MOE护木。但当时MOE凹洞设计有个缺陷,使其无法在浮置护木上使用,且无法调整一些附件可安装的位置。在无法可靠解决这个问题的情况下,马格普决定并行启用新的方案。2014年,经过改良后的“模块化锁定”(Modular Lock,简称M-LOK)插口系统向业界发布,彻底替代了老式的MOE设计。

M-LOK系统的生产规格全部采用公制,并且采用前后对称的长条形护木插口。附件插头采用了前后对称的T型螺母,上面涂有缺氧胶,在没有完全上紧的情况下保持纵向姿态。因为T形螺母的对称性,附件不受前后方向限制使用更加灵活(相比之下KeyMod只能单向朝着L形螺母突出的一端安装),安装时只要在所需位置平行塞入护木上的长条插口,不需推进滑动,然后拧紧螺丝就可以了。在上紧螺丝时T形螺母会自动旋转90度(而且最多只能旋转90度),横过来卡住插孔边缘并将附件牢牢固定。而由于T形螺母与长条插孔的宽度和间距比例被设计得恰到好处,安装后基本上不需要担心射击时会因坐力引起前后滑动的问题。

虽然M-LOK比对手KeyMod推出晚了两年之多,而且不是开源设计(制造商需要向马格普申请许可证才能合法使用同一规格,尽管这个许可证是免费的),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它的发明厂家。马格普是美国最有名的枪械部件制造公司之一,以生产各类复合聚合物材料制造的附件出名,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马格普在自己影响力巨大的附件市场内推行M-LOK标准,无疑比KeyMod依赖其他厂商生产配套产品来推行自己标准要有利得多。在KeyMod推出后的几年内,许多配件厂商还在抱以谨慎观望的态度不愿意大举投入资金采用KeyMod标准,而当这些厂家开始心动时,偏偏M-LOK横空出世,分走了业界许多注意力。

此外KeyMod护木插孔前部(“钥匙”小头部位)边缘反面的凹槽斜面是整个系统固定的关键,不仅限制附件的安装方向,也是最难加工、最费工时、成本最高的部分。相比起来,M-LOK的设计较为简单,对附件的安装位置更为灵活,也更容易生产、更适合其他厂家进行仿制。同时,KeyMod护木的销量情况并不是太乐观,加上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两种系统间互换的转接附件使得买家即使选择了M-LOK护木也可以随便安装KeyMod附件,外加M-LOK快拆皮轨条的出品,这就进一步打击了KeyMod抢占市场并影响业界采纳其为产业标准的潜能。


(二)设计标准

1.尺寸

2.图片

2.模型示意图

(三)

2017/4,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USSOCOM)在参考了海军地面武器研制中心(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 - Crane Division)对M-LOK和KeyMod等导轨系统的测试结果以后,决定将M-LOK导轨系统作为下一代特种部队的武器模块化导轨系统。

NSWC Crane的测试中, Aero Precision、Midwest Industries和Seekins三家附件公司分别提供了三种KeyMod和三种M-LOK产品。所有的导轨系统都通过了耐久性和极限条件试验,但是在其它试验中M-LOK总体优于其它系统。例如在重复拆装性能对比试验中,M-LOK在同一位置重复拆装同一附件后目标点的平均偏差仅为1.3角分,只有其它导轨平均偏移量的四分之一。在一致性测试中,KeyMod的瞄准点偏移范围在0.2到14.6角分之间;而M-LOK仅为0.0到6.6角分之间。在跌落测试中,所有M-LOK配件都保持没有脱落,其中三分之一保持原位,其余三分之二向后滑动但仍稳固;而KeyMod只有三分之一的配件未脱落,而且护木都遭到了严重损坏。KeyMod唯一的优势是未脱落的附件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自动矫正复位。但是在破坏载荷测试中,M-LOK的平均载荷是KeyMod的三倍多。在冲击测试中两种系统都出现了裂痕,但是KeyMod的标线要差很多,甚至一部分钥匙孔开口出现断裂导致准直度丧失。

考虑到在美军之前,加拿大陆军已经在2015年底就宣布采用M-LOK系统作为步兵标准导轨平台(主要是Colt Canada的态度起了决定性因素),这次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的选择对M-LOK和KeyMod之间的“格式之争”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虽然KeyMod系统仍有SIG Sauer、Ruger和BCM等几家公司支持,考虑到之前销量方面的劣势,这次军方的态度肯定是雪上加霜。马格普在导轨系统标准的市场战争中,无疑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2018年美国第一大枪械生产商Ruger过去是支持KeyMod的,Ruger Precision Rifle一直使用的是KeyMod护木,现在RPR的3.0版和.22LR口径的Ruger Precision Rimfire都已经确认改用M-LOK了。Ruger的跳槽,意味着SIG Sauer倒戈可能也不远了,就算BCM不反水(KeyMod的发明者肯塞尔现在受雇于BCM),也基本上可以确定M-LOK已经赢得了导轨系统的格式战争,是下一代的主流附件平台。




五、安许茨导轨(Anschütz rail)和弗里兰导轨(Freeland rail)

其他形状的导轨是存在的,只不过通常不用于固定瞄具而已。

(一)历史介绍

(二)设计标准

(三)用途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用来固定脚架和背带的丁字槽安许茨导轨(Anschütz rail)——也称国际射联导轨(UIT rail,UIT是法语“国际射击联盟”——L'Union Internationale de Tir的缩写),以及设计近似的弗里兰导轨(Freeland rail)。

六、非导轨式STD(标准)

光学器具名厂流波—史蒂文斯公司(Leupold & Stevens, Inc.)

用的是插入+旋转的锁定机制设计,据说非常牢固,并且后环可以微调校正横向风偏。

(一)历史介绍

(二)设计标准

(三)用途

总结

内容概要:《2024年中国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由36氪研究院发布,指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报告从发展环境、资金投入、创新能力、基础支撑和发展成效五个维度构建了综合指数评价体系,评估了全国重点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状况。北京和深圳在总指数中名列前茅,分别以91.26和84.53的得分领先,展现出强大的资金投入、创新能力和基础支撑。低空经济主要涉及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和直升机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物流、交通、应急救援等领域。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适用人群:对低空经济发展感兴趣的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企业和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低空经济的定义、分类和发展驱动力;②掌握低空经济的主要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预测;③评估各城市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和潜力;④为政策制定、投资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说明:报告强调了政策监管、产业生态建设和区域融合错位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人才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低空经济正加速向网络化、智能化、规模化和集聚化方向发展,各地应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