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应用层想要传输长度为200字节的数据,经过网络传输时,需要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加上数据链路层18字节的首部和尾部,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如果应用层传输1000字节的数据,此时的数据传输效率是多少?
答案:
数据长度为200字节时,
传输效率=200 /(200+20+20+18)=77.5%
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时,
传输效率=1000 /(1000+20+20+18)=94.5%
传输效率 = 数据本身的字节长度 除以 (数据长度+TCP首部 + IP首部+ 数据链路层的首部和尾部)
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更1、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 x 108m/s。计算一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答案:
(1)发送时延:ts = 107 (bit) / 100(kb/s) = 107 (bit) / 105(bit/s)
= 100 s
传播时延:tp = 106 (m) / ( 2 *108)(m/s) = 0.005s
(1)发送时延:ts = 103 (bit) / 1(G/s) = 103 (bit) / 109(bit/s)
= 1 μs
传播时延:tp = 106 (m) / ( 2 *108)(m/s) = 0.005s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it) / 发送速率(bit/s)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处理时延题目中会给出。
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一般题目都会忽略不计。
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带宽
往返时间RTT:
发送时间 = 数据长度 / 发送速率;
有效数据率 = 数据长度 / (发送时间+RTT)
利用率:D。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网络当前的利用率为u,则:D=D。
带宽时延积=带宽×(距离/传播速率)(也指传播信道上比特数目最大的数值)
第二章 物理层
码分复用
2、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1 -1 -1 +1 +1 -1 +1 +1) b:(-1 -1 +1 -1 +1 +1 +1 -1)
c:(-1 +1 -1 +1 +1 +1 -1 -1) d:(-1 +1 -1 -1 -1 -1 +1 -1)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1 +1 -1 +3 +1 +1 -3 +1),则( )发送1。
A、a和d
B、a
C、b和c
D、c
答案:D
解析:
1/8 中的 8:码片序列的字节为8(a、b、c、d、M中是8个带符号的数字)
a·M
:是向量a和M的规格化内积
广播域和冲突域
补3、在下图的网络配置中,总共2个广播域,()个冲突域?
答案:6
路由器: 隔绝广播域
集线器: 在物理层,既在广播域,又在冲突域
交换机: 在数据链路层,在一个广播域中,不在一个冲突域。(又称网桥)
本题,右边的交换机下面连了五台电脑,有5个冲突域,在加上右边集线器的一个,所以一共六个冲突域。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差错检测
3、假设要发送的数据为11001010,采用的CRC的生成多项式为P(x)=X3+X+1。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如果采用了CRC校验,数据链路层是否就变成了可靠的传输?
答案:
(1)余数是100.
(2)采用了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成为“无比特差错”传输,但是对于帧丢失、帧重复及帧失序等“传输差错”就需要额外的机制来保证,所以说,采用了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还不是可靠的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