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0 前言

《金字塔原理》基本是每一位职场人的必修书目,在实习期间也是leader和师兄的强力推荐,在工作的软能力上提升自己。”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境界。我们在与人沟通时,需要想清楚3件事:谁是我们的听众?他们想听什么?他们想怎样听?

本文仅作为阅读笔记的摘要记录,如果想深入了解具体的思维模式以及思考逻辑建议阅读原书。可以私信or评论找我要原书PDF。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规范动作。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金字塔原理训练表达者

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点、利益点、关注点和兴趣点,想清楚说什么(内容),怎么说(思路、结构),掌握沟通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为了解决沟通、表达或是思考问题时思维混乱、分不清主次的问题。而其背后的方法论就是–搭建金字塔,以金字塔原理进行表达。把任何一件事情都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在每个论点下面又有相应的论据来支持。每一个论据又可以成为下一级的论点。

书分为四部分:

  • 表达的逻辑:说,使用金字塔原理的原因和具体构建方法;

  • 思考的逻辑:想,使用金字塔原理过程中的应用逻辑要素;

  • 解决问题的逻辑:做,在实例中界定、解构、分析、解决问题;

  • 演示的逻辑:表演,在PPT演示中和文字中呈现金字塔。

第一条规则: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个层次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

第二条规则是列入同一组中的所有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

1 表达的逻辑

第1章 为什么要采用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的应用核心是为了符合到人的思维习惯,人们思考的习惯方式倾向于对输入信息进行自动联想和关联,而对于那些没有逻辑或关联的内容习惯性忽略,通过金字塔式结构体系化的描述内容,加强逻辑关系,疑问以及回答方式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并接受。《金字塔原理》中指出,人类的思维基本规律如下:

  • 大脑会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个部分,一边理解和记忆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 在进行观点阐述时将背景、冲突、疑问等进行说明与解答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注意力。

因此在表达地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归类分组,构建金字塔式思维结构:寻找事物的共性,依据关联构建基础逻辑单元

找出逻辑,抽象概括:找到同类内容之后,我们需要对这部分共性内容进行抽象;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当我们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自上而下地呈现思想时,可以最有效的进行沟通和写作表达,类似于从收敛到发散的过程,脑图结构;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思维从底层开始构建,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之后将段落组成章节,最后章节组成文章,金字塔最顶端的思想(中心思想、核心观点)代表整片文章观点。

  • 文章的思想有三种关联方式:向上、向下、横向。

  • 纵向:文章中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同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 横向:每组中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而思想的组织存在4种逻辑顺序:

  •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

避免在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避免在引起读者的疑问之前,预先给出问题的答案

第2章 金字塔的内部结构

纵向关系:纵向关系是疑问-回答式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产生”为什么这么做的想法“,类似于层层推理。

横向关系:横向关系是某一个层次的表述需要能够承上启下,保证本层次内容合乎逻辑。演绎或归纳推理

序言结构:为了让读者在文章开头就能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为了读者和作者从文章开始可以“站在同一角度”看问题,我们可以对文章的背景和问题进行描述,这样也可以使得接下来的叙述可以更好地进行。(讲故事)

第3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3.1 自上而下法

确定文章主题,以及读者对该主题的了解情况。先利用序言的结构,将头脑中的观点、论点、想法逐个梳理出来

  1. 画出主题方框

  1. 设想主要疑问

  1. 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1. 说明”背景“

  1. 指出”冲突“

  1. 检查”主要疑问“(步骤二)和”答案“

方法实践:

  1. 提出文章主题思想

  1. 设想受众主要疑问

  1. 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说明“背景”,指出“冲突”,检查“疑问”和“回答

  1. 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1.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3.2 自下而上法

  1. 列出所有要点

  1. 找出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1. 得出结论

  1. 提炼文章主题思想

  1. 设想受众主要疑问

  1. 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说明“背景”,指出“冲突”,检查“疑问”和“回答”

  1. 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3.3 初学者注意事项

  1. 先搭结构,尝试自上而下法

  1. 序言先写背景,将背景作为序言的起点

  1. 多花时间思考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不要省略

  1. 将历史背景放序言中

  1. 序言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

  1. 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

第4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序言应当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针对该”疑问“给出”答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与让读者在混乱的思想中摸索相比,先向他们传递一些简单易懂、容易接受的信息,可以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全文的思想。

  • 为什么采用讲故事的形式

序言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其他思想,专注于文章的话题
  • 何时引入”背景“

在能够对文章主题做出独立的、无争议的表述的时候。
独立性:在这一表述之前无须用其他表述论述其准确含义
无争议性:预计读者肯定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一表述
获取认知、普遍认同
  • 什么是冲突

在给出的背景中,出现的某种问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因素
  • 什么是”关键句要点“

关键句要点不仅要回答由文章主题思想引起的受众的新疑问,还要呈现文章的框架结构
  • 序言应当写多长

序言的长度应当确保你在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思考之前,读者和你”站在同一位置“

4.1 序言的基础结构

SCQA(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S-背景(Situation):首先交代事情发生的情景,通过大家公认的事实,引起共鸣

C-冲突(Complication):然后,引出出现的挑战或者冲突C,引起听众注意力

Q-疑问(Question): 接着,从听众的角度提出疑问Q,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呢 ? 进而引发信息接收者产生疑问,参与思考,这个时候他自然更感兴趣并且专注地听下去

A-答案(Answer):最后,抛出你的答案A,也就是你即将要讲的内容的要点。

eg.

背景(S)—本公司的业务多元化研究服务在过去5年中增长了40%

冲突(C)—无法保证我们的工作对客户有明显益处

疑问(Q)—如何确保多元化研究确实对客户研究有明显益处?

回答(A)—实施“公司发展项目”,以研究该问题

4.2 序言的常见模式

根据文章的风格陈述顺序也可以做出调整:

标准式:背景—冲突—答案
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
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商务文章中最常见的4种序言模式:

1. 发出指示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或“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2. 请求支持式(针对“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等问句)。

3. 解释做法式(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4. 比较选择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

好的序言需要遵循的原则:

  •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 序言必须包含故事所需要的三要素,即”背景“”冲突“和”答案“

  • 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第5章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上一层次思想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和概括,下一层次思想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同一组思想之间存在特定的逻辑顺序,具体的顺序取决于该组思想是演绎推理关系,还是归纳推理关系。

5.1 演绎推理

演绎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得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在金字塔结构中,位于演绎推理过程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论证过程的概括,重点是在演绎推理过程的最后一步,即由逻辑关联词“因此”引出的结论。

人们通常将演绎法解释为三段论,即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

1-演绎推理也可以呈现为以下3步:

•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 解决问题的方案。

2-连环式演绎推理:

• 当推理过程由两个以上的演绎过程连接起来时,对所有步骤一一进行说明会显得冗长而呆板。

• 适当略去其中几个步骤,就可以形成连环式演绎推理。

5.2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或论点)。找到若干事物(思想、事件、事实)的共性,然后将其归结到一起,加以说明。

应用归纳法时,必须具备的两项技能:

• 正确定义一组思想。找到一个能够表示该组所有思想共性的名词。

• 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不属同类、无共同点)的思想。

5.3 外展推理

外展推理指的是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寻找支持该假设的信息。一旦获得了支持假设的信息,这一推理过程就又变成了归纳推理。假设实际上就是一种结果,收集的证据正是规则。

5.4 对比

  • 流程区别

演绎:规则,现象,结果。
归纳:现象,结果,规则。
外展:结果,规则,现象。
  • 定义区别

演绎推理,第二点是对第一点主语或谓语的论述。归纳推理,同组中的思想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
  • 应用区别

读者更关心”如何做“(how),应用归纳法
读者更关心”为什么“(why),应用演绎法

2 思考的逻辑

这部分介绍了如何深入细致地把握思维的细节以保证你使用的语句真实,明确地呈现你希望表达的思想

在上文中介绍了金字塔模型的结构,但在我们日常写作中依旧会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 概括在一起的思想并不具有关联性

  • 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缺乏思想性”

因此为了将所有表达的思想联系起来,确定逻辑顺序并概括隐含意义,我们就需要继续学习逻辑顺序的确定和概括各组思想的方法。

第6章 应用逻辑顺序

大脑的分析活动:

  1. 确定前因后果

  1. 将整体分割为部分

  1. 将类似事务归为一组

2.将整体分割为部分——

3.将类似事物归为一组——程度(重要性)顺序

6.1 时间顺序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主题句是要达到的结果,表述思想的顺序与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致。

时间(步骤)顺序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
揭示隐含的逻辑思路

6.2 结构顺序

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你想象的“某事物”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概念性的;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过程。但是,这个“某事物”必须被合理地划分成不同的部分。

创建逻辑结构时,必须遵循”MECE原则“

•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没有重叠,具有排他性。

•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collectively exhaustive),没有遗漏。

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如组织结构图、关键成功要素示意图等。

结构(空间)顺序
创建逻辑结构
描述逻辑结构
修改逻辑结构
用结构顺序概念检查思路

6.3 程度顺序

对一组因为具有某种共同特点而聚集在一起的事物进行陈述或分析时采用的顺序,比如3个问题、4个原因、5个因素等。表达者常常会将思想简单罗列出来,缺乏深入思考。

指明每组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具有共同特性,确保将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列入一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该特性表现最鲜明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程度(重要性)顺序
创建分组
辨别、调整不恰当的分组

结论:

各部分放入示意图的顺序:

  • 根据活动本身(如研发、生产、市场营销)

  • 根据活动发生的地点(如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

  • 根据针对特定产品、市场或客户的活动的集合(如轮胎部、硬件部、体育设备部)。

  1. 如果划分时强调活动本身,那么各部分展现的就是一个逻辑过程(流程),应采用时间顺序。

  1. 如果划分时强调地点,那么各部分呈现的是地理状况,应采用结构顺序。

  1. 如果划分时强调与某一产品或市场有关的活动,那么划分就是一种归类。各部分思想应采用重要性顺序,而你所采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就决定了思想的排列顺序(如销量、投资额等)。

第7章 概括各组思想

概括各组思想:确保划分好的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其中的精华。

缺乏思想的句子对于一方面对于读者而言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对于作者而言很难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因此我们要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说明采取行动的结果/目标,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在金字塔结构中我们提到过,上一层的思想是从下一层中衍生、提炼、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将一组思想归类,再进行抽象、提炼、概括的方法,来得到得到概括性思想。当我们获得概括性思想,就可以使用 演绎法(对其做进一步评论)或者使用归纳法(找出与之类似的思想) 的方法来扩展思路。

所以,多花些精力从思想组提炼出正确的概括性思想非常重要!

如何概括呢?一般分为行动性思想的概括和描述性思想的概括。
概括行动性思想(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
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共同点的意义)。

如何表达?1.在将各行动(步骤、流程等)联系起来之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2.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组合,尽量将每一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下。 3.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7.1 概括行动性思想——说明采取行动后可以得到的结果

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动作、步骤、流程,以及采取行动后可以得到的效果、达到的目标。

在进行行动性思想概括时,我们要先采取行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当我们采取一系列行动,会产生特定的结果,然后根据这些特定的结果我们又会采取下一步行动。因此根据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行动性思想及所产生的结果,就形成一个封闭体系。

• 在将各项行动(步骤、流程等)联系起来之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项行动(步骤、流程等)。

•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组合,尽量将每一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下。

•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来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及目标。

  • 总结行动产生的结果

组织各种行动、步骤等唯一合理的方法,就是根据其产生的结果来归类分组,即对行动产生的结果进行分类,而非行动本身
该组行动、步骤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总结概括性语句必须说明各项行动、步骤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先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各项行动、步骤、流程等,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从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

7.2 概括描述性思想——说明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

介绍背景、信息,并说明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点的意义

  1. 找共性:首先要找出这些思想结构上的共性,即明白一组思想是否属于同一范畴,因此可以观察这些思想是否针对同一类主语、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或者具有同一类隐含思想

  1. 找联系:其次发现思想之间所具有的共性之后,再寻找这些思想更密切的联系

  1. 概括主旨:最后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

• 只有这些思想具备某种共性,并通过这种共性相互关联。

- 在这种情况下,概括性思想应当是该组思想的共性所隐含的意义。

• 这些思想都是为实现某一结果而必须同时采取的行动。

- 在这种情况下,概括性思想应当揭示采取以上行动后的直接结果。

3 解决问题的逻辑

问答法是我们的思维更富于逻辑,会自动取套用“背景-冲突-疑问”的模式。但是对于较长的文章,我们还是会被淹没在大量需要分类和考虑的事实、数据、信息和想法中,所以我们需要进行问题界定以及问题分析。

第8章 界定问题

  • 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经过努力得到的结果(现状),与希望得到的结果(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差距。

  • 非期望结果:R1,Undesired Result,即现状-由特定背景导致的特定结果称为非期望结果。

  • 期望结果:R2, Desired Result,即目标-“问题”是指你不喜欢某一结果(比如销售额下降),想得到其他结果(比如销售额增长),也就是期望结果。

  • 解决方案:如何将现状R1转化为目标R2

  • 答案:到目前为止,针对问题已经采取的措施,如果采取了的话

  • 疑问: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做什么

连续分析法

  • 界定问题

-有没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

-问题出在哪里?

  • 结构化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 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应该做什么?

8.1 界定问题的框架

(一)界定问题框架的三个问题

• 发生了什么事情?(背景:切入点/序幕+困扰/困惑)

• 我们不愿看到什么?(非期望结果,现状,R1)

• 我们想要什么?(期望结果,目标,R2)

(二)把“界定的问题”写成序言

方法: 得出界定问题的框架后,只需遵循从左到右,再到下的原则,把读者最后了解的事实作为序言的冲突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目的: 分析和修改解决方案的辅助手段

  • 展开问题的基本部分(运用框架)

  • 你的解决方案处于哪一阶段(已经提出了,还是已经被接受了)

  • 提出适当的疑问

  • 检查序言是否呈现了界定的问题

  • 检查金字塔原理是否回答了疑问

(三)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1. 切入点/序幕:简单的设想或简短的描述,进行特定的时间、地点、状态等

  1. 困扰/困惑:现在发生、即将发生或未来会发生的事件,它对序幕中介绍的相对稳定的背景构成了威胁,并因此引发了非期望结果(现状,R1)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近期认识到的其他原因
  1. 现状(R1,非期望结果):读者需要设法解决或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抓住的机会。

对公司结构或流程产生负面影响
扰乱某一特定方面的工作
引发对业务、产品、流程的重新考虑
挑战有关客户、市场、竞争、核心竞争力、流程或技术的基本假设
  1. 目标(R2,期望结果)

用具体数字
用具体的最终结果

(四)发掘读者的疑问

读者在你阐述问题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疑问。他只是想知道如何将R1转化为R2,还是已经决定了要怎么做?具体情况不一样,疑问也不一样。

(1) 最常见的问题

-不知道如何从R1(现状)到R2(目标)

-知道如何从R1到R2,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确

-知道从R1到R2的正确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2) 最常见问题的变形

-知道从R1到R2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实施,但由于某种原因行不通

-确定了好几个解决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一个

(3) 可能但不常见的情形

-知道R1,但不能具体描述R2,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知道R2,但不清楚自己是否处在R1(典型的杠杆比对)

(五)开始写序言

开始写序言

(1) 我们应该做什么

S:系统目前的工作情况

C:它不做它该做的工作

Q:如何让它做它该做的工作?

(2) 我们是否应该做我们想做的事

S:我们存在问题

C:我们计划采取行动

Q:该行动是否正确?

(3) 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想做的事

S:我们曾经存在的问题

C:通过X行动我们解决问题

Q:你是如何进行X行动的?

(4) 解决方案行不通,我们应该做什么?

S:我们遇到问题并采取了数项措施

C:目前没有任何效果

Q:我们应该做什么

(5) 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案?

S:我们计划实施X方案

C:有人提出Y可能是更好的方案

Q:哪种方案最好?

(6) 我们应该采用哪些战略?

S:我们目前是大市场中的小企业

C:不知道潜力是否发挥,但知道和顶级企业还有较大差距

Q: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战略?

(7) 我们存在问题吗?

S:新的市场划分带来很大变化

C:有看法认为这些变化对处于该行业中的企业不利

Q:该看法有无道理?为什么?

第9章 结构化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1. 使用诊断框架,呈现存在问题领域的详细结构,展示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 查找具有因果关系的活动

  1. 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类

  1. 收集资料,以证明或排除结构中导致问题产生的部分

  1. 使用逻辑树

  1. 产生和检验解决方案

  1. 揭示思想一览表的内在关系

从信息资料入手

设计诊断框架

如何设计诊断框架:相互独立, 完全穷尽的列举
呈现有形结构
寻找因果关系:还是穷举的方案,进行层层的原因下分,并把可能的原因进行分类
1.财务结构
2.活动(行动、措施)结构

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类

使用诊断框架

客户面临的问题
分析的方法

建立逻辑树

序列分析法:P271
1.是否有问题?
2.问题在哪里?
3.为什么存在?
4.我们能做什么?
5.我们因该做什么?

寻找解决方案

(1)根据“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对各种可能性作一个系统的逻辑细分
(2)计算相关收益和评估每种行动方案的风险,以便确定一套最终的解决方案

寻找各组思想的缺陷

是非问题分析

适用框架:
-需要做出紧急决策
-不止一个方案有优点
-存在很多变数,需要考虑的目标也很多
-衡量结果的标准各不相同,还经常冲突
-行动的最终结果可能对其他方面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是非问题分析的错误概念

关键步骤:

1.按先后顺序画出该政策领域的图解,标明每个阶段的主要决策变量(MVD),包括影响每项活动的环境、经济、管理和社会因素。

2.对这些主要决策变量如何影响目标的实现提出假设,并根据对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决策变量,决定应该作出哪些决策。

4 演示的逻辑

第10章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在页面上实现的金字塔的结构,在篇幅比较长的时候可通过:

  • 多级标题

  • 下划线发

  • 数字编号法

  • 行首缩进法

  • 项目符号法

PS:主要是格式问题需要注意,表现金字塔结构中主要组合之间的过渡。

第11章 在PPT中呈现金字塔

PPT展示文稿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规则:

  • 文字幻灯片应仅包含最重要的、经过分组和总结的思想

  • PPT展示应当图文并茂

  • PPT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故事梗概和脚本

  • PPT内容的 图片:文字 = 9:1

关键点:
1.每次展示仅一个论点
2.论点采用陈述句
3.文字尽量简短
4.简单的词语和数字
5.字号足够大
6.幻灯片的趣味性
7.逐级展开

第12章 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

1、画脑图(在大脑中画图像或思维导图)

2、把图像表述成文字

表达的词藻不一定要专业术语的堆砌,读者理解为首要。图像以说明抽象概念(以强调自己表述的内容)读者通常会以“图像”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摄取。因此,在文字表述前自己应当对要表述的内容建立脑图,不仅帮助自己理解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帮助作者写出文章。

5 个人心得

对于金字塔原理的理论,个人读完的总结体会大致如下:

1、金字塔的结构是我们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或其他内容的基础,结构化的分析与逻辑是往上堆砌的必备条件。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2、乐于、善于进行思想的提炼以及内容的归纳。在我们堆砌内容的同时,做加法的时候也要进行必要的减法。

实际上书中大部分的理论,我们在日常或之前的工作学习中或多或少都有接触或使用过,但是我们自己未能形成架构式的归纳以及普适性。读完《金字塔原理》对于我们的思考模式和旧的思维逻辑都有很大帮助也有很大的挑战,重中之重还是得“理论联系实际”,勤学勤用,学以致用。

部分笔记参考: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全)_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_元辰辰辰辰辰辰的博客-CSDN博客

十分钟读完《金字塔原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