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一共四个主题,分别是立命 改过 积善 谦徳。似长辈的劝诫,循循善诱而来。
文章目录
立命之学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所谓命,上天造命,但立命是人为。
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自己造的罪业,一定活不了。
如果我们对于短命和长寿不起分别心,就可以在生死方面得大自在。人生在世,生死是最重要的事,勘破了生死,一切的顺境和逆境都能够安之若素。“
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贤之论;凡是说祸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论。
改过之法
感知错误需要在人前有羞耻心,在人后有敬畏心。改正错误需要有勇猛心。
羞耻心
没有羞耻心是为禽兽
敬畏心
举头三尺有神明 慎独
勇猛心
不要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畏难退缩。必须发奋振作,不要犹犹豫豫,不要消极等待,要立即行动。
如何勇猛:
小的过错,就像芒刺钻进了肉里,应当迅速剔除;
大的过错,就如毒蛇咬了手指,应当赶紧砍掉手指。
有一点的迟疑,都可能丢掉性命。
具体方法
人的过错,有的从事情本身去改,有的从道理上去改,有的从心性上去改,用的是不同的功夫,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过失都来自于内心,因而要从心灵上下功夫,如同斩断毒树,应直接砍掉它的根,而非剪掉它的枝条和叶子,因为那样并不解决问题。
既着眼于根治心灵,又兼顾具体事务的话,也不算失策。但若眼里只有具体的事务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炼,那就很愚昧了。
发愿改正自己的过失,在明处,须有朋友不断督促提醒;在暗处,须有鬼神监督察看。要一心忏悔,昼夜不停,经过一周、两周,乃至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定会有效果。
积善之方
书中关于积善之方在开头提到十个因为行善而享福报的例子,如下:
- 劝严厉的县令不要过度惩罚犯人:没有人愿意铤而走险去做犯法的事情,掌握权力的人面对老百姓的犯错,要有悲悯心,更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 暴雨后涨水,救人而非打捞财物
- 经常做粉团施舍给有需要的人,有求必给,毫无倦色。三年如一日。
- …
定义善
利人则为善
善有真假、直曲、阴阳、对错、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分。
做善事,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直的,也有曲的;有阴的,也有阳的;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浮夸的,也有充实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容易的;都应当仔细辨别。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费了一番苦心,却没有任何益处。
尤其是人们常说:
佛家讲究善恶报应,如同影子跟随身体。但是,现今某某做了不少善事,他的子孙却并不兴旺;某某做了不少恶事,却家族鼎盛。佛讲的好像没有什么道理。
实际上是:
一般人限于成见或偏见,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的眼睛,往往会把善的当作了恶的,而把恶的当作了善的。不去怪自己善恶不分,反而怪上天的报应不准确。
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
真、假:
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对人有敬爱有礼就是善。”
中峰和尚说:“其实未必。”
又有一人说:“贪财、非法占有是恶,廉洁、坚持操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其实也未必。”
凡是要行善积德,绝不可以只依赖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
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发心为善,则打骂也是善,如果发心是利己,谦恭也是恶。
端、曲:
活得很小心谨慎的所谓好人,虽然大家都喜欢他,但由于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圣人反而认为他会败坏道德。
阴、阳:
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积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名利,不过是一种福报。
世间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有些人没有过错却莫名其妙地背负恶名,他的子孙往往飞黄腾达。阴阳之间的平衡,实在太微妙了。
(我不太相信上天的回报,所有事情既然发生就必然都有痕迹。而能够不求名利一心助人的人必然有大气量,有大气量能成大事能育人。
是、非:
赎人不收银子:看似好实则不好,赎人收银子易被指为不道德,打消他人赎人的积极性。(鲁国的法律规定,凡是本国人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俘虏过去做臣妾的女子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励。)
救人收银子:看似不好实则好,起到鼓励他人救人的作用。
偏、正:
不要好心办了坏事,正中偏。
“不要和喝醉了的人计较。”关上了家门不再理会。第二年,这个人犯了死罪,被送进了大牢。
吕文懿后悔地说:“如果当时我稍稍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追究一下他的责任,小小的惩罚,会让他戒掉大的过错。我当时只想自己心存厚道,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好心做了坏事。
善事是正,恶事是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却办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这是我们不可不知的。
半、满:
做善事但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如果心里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
《周易》说,善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成就你的名声;恶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不会造成杀身之祸。
《尚书》说,商纣王的罪恶,就像穿钱一般,已穿满了一根绳子。这就好比把东西装进容器一样,勤加积累,自然就会满;怠惰而不去积累,自然就不满。这也是一种说法。
钟离权传授炼丹术给吕洞宾,其中有一个绝技是“点铁成金”,可以用来帮助别人。但是,吕洞宾想得很深远,他问钟离权:“点铁成金后,会不会过了一段时间,又变回了铁?”钟离权回答:“五百年后,又会变回铁。”吕洞宾立即说:“如果是这样的,就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能去做这样的事情。”钟离权赞许说:“修仙要积累三千件功德,你这一句话,已经抵了三千件功德。”这又是一种说法。
大、小:
只要一起念,如果是不正当的念头,就已经犯下了罪过。不一定要真正付诸行动才是过错。一念之差,也是过错。
借由阎王与卫仲达的对话论述善行的大小,大小不论实际发生与否。起心动念皆有记录。
卫仲达又问记录簿里记了些什么?阎王回答:“朝廷曾经想大兴土木,修建三山石桥,你上疏劝阻这件事,以免劳民伤财,你的奏疏草稿就在簿子里。”
卫仲达说:“虽然我说了,但朝廷并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于事无补,想不到还有这样大的功德。”
阎王说:“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但你的这个念头是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着想;如果朝廷听从了你的建议,那么,功德就更加大了。”
难、易:
儒家先圣强调自我克制要从难以克制处下手。孔子论述如何“为仁”,也说要从难处开始。必须要像江西那位舒先生,拿出两年教书挣得的钱,帮助别人偿还官府的田赋,使得一对夫妻不至于被拆散。又如邯郸的张老先生,拿出十年的积蓄,代人交还赎金,还救了别人的妻儿。这都是将难以割舍的东西施舍给别人。比如镇江的靳老先生,虽然年老无子,但还是不忍心纳幼女为妾,而将幼女送还。这些都是在难以忍耐的情况下而能够克制自己。上天必定会降给他们丰厚的福泽。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难的,很难而去做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行善的方法
与人为善
爱敬存心
君子和小人,从表面看,很容易混淆,唯有存心这一点,善恶相差悬殊,像黑白那样截然不同。君子之所以和一般人不一样,在于他的存心。君子所存养的心,只是敬人爱人的心。
成人之美
劝人为善
救人危急
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
佛门的修行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不过就是一个“舍”字而已。通达的人,向内,舍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舍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一切的东西,没有舍不得的,都可以放下。
为什么我们要谈舍得:活在世上,以衣食最为基本,所以大家把财物看得最为重要。如果我们大家把看得最为重要的东西看得不重要,随时可以舍出去,那么,对内我们就可以破除吝啬之心,对外我们就可以救人于危急。
护持正法
法,是万物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怎么去恭敬赞颂天地之大德呢?怎么使天地万物有序地化育成长呢?怎么挣脱世俗的束缚呢?怎么能够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自在游走呢?所以,凡是见到供奉圣贤的庙宇,以及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而加以修缮保护。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的恩德,尤其应当勉励。(世界上最大的邪恶是无知,正法消除无明,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是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爱护书籍,尊师重教。
敬重尊长
爱惜物命
以舜的聪明智慧,难道不能说几句话来教导大家?但他不用言语教导,而是以身作则来转变大家的思想行为,真是用心良苦。(动嘴皮子是没有用的,必须身体力行。
收敛才智,虚怀若谷,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见到别人的过失,应当有所包涵,为他掩盖,可以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有一点点的长处值得学习,有一点点的善行值得记录,都应该放下成见,向他们学习,并要为他们赞叹且广为宣传。在平时的生活里,一言一行,都不为自己的私利起念,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
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失人失言:**但这种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如果有了失人失言的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还不够。
从前的君子就有四不食之戒:第一,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第二,看见了宰杀的场面不吃;第三,自己喂养的动物不吃;第四,专门为自己杀的动物不吃。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彻底断了肉食,那么,不妨从这四不吃做起。
我们为了自己的衣食,杀死了不少无辜的生命。所以,糟蹋衣食的罪孽,实在和杀生是一样的。
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
福有福的起因,祸有祸的先兆。
温和恭敬、诚恳忠实、不为人先
毕恭毕敬、谨小慎微
受到侮辱、诽谤也不开口辩解
凡是上天要使某个人发达,在还没有降福给他时,会先开启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开启,浮躁的人会变得沉稳,放肆的人会变得内敛。夏建所这样的温良恭敬,一定是上天启迪了他。
从这些事看来,抬头三尺,定有神明。趋于吉祥也罢,避开凶险也罢,全在于自己。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稍微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心胸狭窄,自己把福泽挡在门外。何况,谦虚的人受教的机会也多,从而获益无穷,这实在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品质。
江阴的张畏岩,勤勉地追求学位,在读书人里有一定的声望。甲午那一年(1594年),他去南京参加乡试,寄宿在一家寺庙里。揭晓后他榜上无名,忍不住大骂考官有眼无珠。正好旁边有一个道人,笑着看张畏岩骂人。张看到道人在笑,又迁怒于他。道人说:“相公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
张畏岩更加愤怒,说:“你都没有读过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的文章不好?”
道人回答:“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气平和。现在看到相公在这里高声叫骂,一定是心里积了一堆不平之气,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张畏岩听了,不由得不服,立即向这位道人讨教。
道人说:“考得中还是考不中,全在于命运,命里不该中的,就算你文章写得再好,还是没有用。你一定要自己做一个很大的转变,才能改变命运。”
张畏岩说:“既然是命,又怎么能转变呢?”
道人说:“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自己。只要尽力去做善事,广积阴德,什么福泽求不到呢?”
“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自己。只要尽力去做善事,广积阴德,什么福泽求不到呢?”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志向,犹如树木有了坚实的根基。立定志向后,就应该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谦虚,处处不忘给人方便,自然就会感动天地,这就是所谓的福报是由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