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的背景
3D打印技术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于本世纪初,在2012年已经成为科研界研究热点。根据零件的三维数模,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逐点-逐层增加材料成形三维复杂结构的数字制造技术。
增材方式:熔化、烧结、粘结
3D打印专业用语: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常见的打印方式
丝材叠加——FDM(熔融沉积制造)
原理:通过标准的丝材,送入喷头中,在喷头中加热融化,挤出熔融的聚合物丝后在外界低温环境下固化成数百微米的丝,丝丝叠加构成面,面再构成3D实体。常用的FDM材料是聚乳酸丝材。
丝材叠加——DIW(墨水直写)
将墨水 挤出来,再通过运动平台控制丝进行装在类似注射器等喷头中,再加热或者冷却的方式将注射器中的墨水变成有固体的丝,再通过运动平台控制丝进行XYZ的有序运动,便可实现从丝到面再到体的过程。
颗粒叠加——SLA(立体光刻)
立体光刻的打印头是一个激光点,将激光点照射到光固化树脂中,就可获得一个固话的点,通过光路控制,让这个激光点快速地在树脂中移动打印出一条线,再构成面,面再叠加构成体。应用非常广泛。
颗粒叠加——Polyjet
通过改造普通的喷墨打印机,喷出光固化树脂,在喷射位置加上光照,让液体树脂固化,就可获得颗粒。将微球叠加成线,再构成面,再叠加成体。
粉体粘结或烧结成形——3DP、SLS
通过高能激光作用,将粉体熔化,这样激光线性移动时就可烧结出一条线,从线到面,面再构成体。
3D打印的发展历程
-
1983:查尔斯·赫尔研发了快速成型技术
-
1984:立体光刻技术(SLA)创建STL文件格式
-
1987: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
-
1988: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
-
1991:叠层实体制造(LOM)系统
-
1992:斯科特创立了Straatasys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基于FDM的3D打印机,标志着FDM技术步入商用阶段。
-
1993:麻省理工学院的伊曼纽尔·萨克斯教授发明了粉材喷液技术
-
1995:实现产业化
-
2007 : 社会化制造模式
-
2008 : 3D打印机实现开源
3D打印典型流程
- 模型获取
(1)设计模型:按照自己的需求或设计,利用Soildworks,3D max等三维建模软件创作模型,导出为.STL文件格式。
(2)扫描重建:通过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扫描重建出一个一模一样的物体
(3)网络模型库:例如南极熊、3D打印虎,Thingiverse等等
-
模型打印
(1)打印前处理:导入模型前使用STL编辑软件Magics等检测模型,尤其是网络模型库下载的模型,是否存在缝隙或者坏边等等
(2)导入模型:观察模型的形状,考虑摆放角度等等问题。若需要则可添加适当支撑。
-
打印后处理
(1)取下模型,去除支撑、毛刷。
(2)表面处理:表面打磨、表面喷砂、表面抛光等等。
3D打印工艺的分类
LOM工艺:分层实体制造,使用材料为纸、金属。
FDM工艺:熔融沉积制造,使用聚合材料。
SLA工艺:激光光固化,使用光敏聚合材料
3DP工艺:三维打印成型,使用聚合材料和蜡
SLS工艺:选择性激光粉末烧结,使用聚合材料和金属
3D打印的优缺点
3D打印的优点
- 制造复杂物品不增加成本
- 产品多样化不增加成本
- 无需组装
- 零时间交付
- 设计空间无限
- 零技能制造
- 不占空间、便携制造
- 减少废弃副产品
- 材料无限组合
- 精确的实体复制
3D打印的劣势
- 打印时间 长
- 打印成本高
- 打印精度低
- 打印材料种类少
3D打印发展趋势
-
应用领域扩展延伸
随着3D打印材料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打印技术的革新,3D打印不仅在传统的制造行业体现出非凡的发展潜力,同时其魅力更延伸至食品制造、服装奢侈品、影视传媒以及教育等多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2.3D打印速度、尺寸及技术日新月异
3.设计平台革新
4.色彩绚烂形态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