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zssp

OrderedDict 是 Python 标准库 collections 模块中的一个类,它继承自 dict,但与普通的字典不同的是,OrderedDict 保留了键值对的插入顺序。这意味着当你遍历 OrderedDict 时,键值对的顺序将与它们被插入的顺序一致。

OrderedDict

  • 插入顺序OrderedDict 会记住元素插入的顺序,即使对字典进行了更新操作(如删除某个元素后重新插入),插入顺序也不会改变。
  • 相等性检查:两个 OrderedDict 只有在键值对完全相同且顺序一致时才被认为是相等的。
  • 用法:通常用于需要保持键值对顺序的场景,比如在某些算法处理中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访问字典的元素。

OrderedDict 的常用方法

  1. __init__()
    创建一个新的 OrderedDict 对象。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od = OrderedDict([('a', 1), ('b', 2), ('c', 3)])
    print(od)  # 输出: OrderedDict([('a', 1), ('b', 2), ('c', 3)])
    
  2. popitem(last=True)
    从 OrderedDict 中弹出最后一个插入的元素(默认为最后一个)或第一个插入的元素(当 last=False 时)。

    od.popitem()  # 弹出 ('c', 3)
    print(od)  # 输出: OrderedDict([('a', 1), ('b', 2)])
    
    od.popitem(last=False)  # 弹出 ('a', 1)
    print(od)  # 输出: OrderedDict([('b', 2)])
    
  3. move_to_end(key, last=True)
    将指定的键移动到 OrderedDict 的末尾(默认为末尾)或开头(当 last=False 时)。

    od = OrderedDict([('a', 1), ('b', 2), ('c', 3)])
    od.move_to_end('a')
    print(od)  # 输出: OrderedDict([('b', 2), ('c', 3), ('a', 1)])
    
    od.move_to_end('c', last=False)
    print(od)  # 输出: OrderedDict([('c', 3), ('b', 2), ('a', 1)])
    
  4. update()
    更新 OrderedDict,可以传入另一个字典或键值对序列。

    od = OrderedDict([('a', 1), ('b', 2)])
    od.update({'c': 3, 'd': 4})
    print(od)  # 输出: OrderedDict([('a', 1), ('b', 2), ('c', 3), ('d', 4)])
    
  5. clear()
    清空 OrderedDict 中的所有键值对。

    od.clear()
    print(od)  # 输出: OrderedDict()
    
  6. keys()values()items()
    获取 OrderedDict 的键、值或键值对,返回的顺序与插入顺序一致。

    od = OrderedDict([('a', 1), ('b', 2), ('c', 3)])
    print(list(od.keys()))  # 输出: ['a', 'b', 'c']
    print(list(od.values()))  # 输出: [1, 2, 3]
    print(list(od.items()))  # 输出: [('a', 1), ('b', 2), ('c', 3)]
    

示例应用场景

假设你需要记录用户的登录时间,并且希望按照登录顺序来显示用户名单: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login_times = OrderedDict()

# 记录用户登录时间
login_times['Alice'] = '2024-10-08 01:00:00'
login_times['Bob'] = '2024-10-08 01:05:00'
login_times['Charlie'] = '2024-10-08 01:10:00'

# 按照登录顺序显示用户
for user, time in login_times.items():
    print(f"{user} logged in at {time}")

# 输出:
# Alice logged in at 2024-10-08 01:00:00
# Bob logged in at 2024-10-08 01:05:00
# Charlie logged in at 2024-10-08 01:10:00

在这个例子中,OrderedDict 确保了用户按照登录顺序进行显示。

总结

OrderedDict 在需要保持字典键值对顺序的场景下非常有用,尤其是在处理需要按插入顺序遍历字典的应用中。与普通字典相比,OrderedDict 提供了一些额外的功能,如 move_to_end() 和 popitem(),使其在某些情况下更加灵活。

编程

设计LRU(最近最少使用)缓存结构,该结构在构造时确定大小,假设大小为 capacity ,操作次数是 n ,并有如下功能:
1. Solution(int capacity) 以正整数作为容量 capacity 初始化 LRU 缓存
2. get(key):如果关键字 key 存在于缓存中,则返回key对应的value值,否则返回 -1 。
3. set(key, value):将记录(key, value)插入该结构,如果关键字 key 已经存在,则变更其数据值 value,如果不存在,则向缓存中插入该组 key-value ,如果key-value的数量超过capacity,弹出最久未使用的key-value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class Solution: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 int):
        self.size = capacity
        self.lru_cache = OrderedDict()

    def get(self, key: int) -> int:
        if key in self.lru_cache:
            self.lru_cache.move_to_end(key)
        return self.lru_cache.get(key, -1)

    def set(self, key: int, value: int) -> None:
        if key in self.lru_cache:
            del self.lru_cache[key]
        self.lru_cache[key] = value
        if len(self.lru_cache) > self.size:
            self.lru_cache.popitem(last=False)

在 Python 中,a[p:p] = [data[i]] 这行代码用于将 data[i] 插入到列表 a 的位置 p。这里的 p 是插入位置的索引。

让我们分解一下这行代码的功能:

  1. a[p:p]: 这是一个切片操作,表示列表 a 中从索引 p 到 p 的部分。由于起始索引和终止索引相同,这个切片表示的是一个空切片。

  2. [data[i]]: 这是一个包含单个元素 data[i] 的列表。

  3. a[p:p] = [data[i]]: 这行代码实际上是在列表 a 的索引 p 处插入 data[i]。因为 a[p:p] 是一个空切片,赋值操作会将 [data[i]] 中的元素插入到 a 的索引 p 处,而不会替换任何现有元素。

示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列表 a 和一个数据列表 data,以及我们要在位置 p 插入 data[i]

a = [1, 2, 4, 5]
data = [10, 20, 30]
i = 1
p = 2

a[p:p] = [data[i]]
print(a)  # 输出: [1, 2, 20, 4, 5]

在这个例子中,data[i] 的值是 20,它被插入到列表 a 的索引 p(即位置 2)处,结果列表变成了 [1, 2, 20, 4, 5]

bisect.bisect 是 Python 标准库中的 bisect 模块提供的一个函数。这个函数的作用是在一个已排序的列表中查找插入点,从而保持列表的有序性。具体来说,bisect.bisect 用于确定一个元素应该插入到排序列表中的位置,以便列表依然保持有序。--题目已声明数组没有相同元素

函数的基本用法如下:

import bisect

# 已排序的列表
my_list = [1, 3, 3, 3, 5, 7]

# 查找元素 4 应该插入的位置
index = bisect.bisect(my_list, 4)

print(index)  # 输出 4,表示元素 4 应该插入到索引 4 的位置

在这个例子中,bisect.bisect(my_list, 4) 返回的是 4,因为 4 应该插入到索引 4 的位置,以保持列表的顺序。

bisect 函数的参数包括:

  • a:已排序的列表。
  • x:需要插入的元素。
  • lo 和 hi:可选参数,指定列表的范围(从 lo 到 hi)进行搜索。

bisect 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整数,表示插入点的索引位置。

defaultdict

defaultdict是Python的collections模块中的一个类,它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式来创建字典,并为没有显式设置的键提供默认值。当你使用字典时,当访问不存在的键时,要避免KeyError异常,defaultdict特别有用。

下面是defaultdict的基本示例: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 创建一个默认值为int类型的defaultdict(默认为0

d = defaultdict(int)

# 将键'a'的值增加1

d['a'] += 1

print(d)  # 输出: defaultdict(<class 'int'>, {'a': 1})

# 访问不存在的键会返回默认值(在本例中为0

print(d['b'])  # 输出: 0

# 你也可以指定除0以外的其他默认值

d = defaultdict(lambda: '默认值')

print(d['c'])  # 输出: '默认值'

在这个示例中,defaultdict用于创建一个具有默认值的字典d。当访问一个不存在的键时,它不会引发KeyError,而是创建该键,并将其赋予初始化时指定的默认值。

        task_map = dict()

        for task in tasks:

            task_map[task] = task_map.get(task, 0) + 1

从字典tasks获取key为task的值,获取结果为空时,赋予默认值0;

要获取字典中所有键的最大值,你可以使用Python内置的max()函数结合字典的keys()方法来实现。下面是一个示例:

# 示例字典

my_dict = {'a': 10, 'b': 20, 'c': 30, 'd': 15}

# 获取字典所有键的最大值

max_key = max(my_dict.keys(), key=lambda k: my_dict[k])

print("键的最大值:", max_key)  # 输出: c

print("对应值:", my_dict[max_key])  # 输出: 30

在这个示例中,max()函数接受一个关键字参数key,它用来指定一个函数,用于从可迭代对象中提取一个用来比较大小的键。在这里,我们传递了一个lambda函数作为key,这个lambda函数接受一个键作为输入,并返回相应的值,然后max()函数使用这个值来比较键的大小。

如果你想要获取字典中的最大值,而不是最大值对应的键,你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但直接对字典的值进行操作。以下是一个示例:

# 示例字典

my_dict = {'a': 10, 'b': 20, 'c': 30, 'd': 15}

# 获取字典中的最大值

max_value = max(my_dict.values())

print("字典中的最大值:", max_value)  # 输出: 30

这里使用了 max() 函数来找到字典 my_dict 中所有值的最大值。

max(my_dict.values(), default = 0),如果 my_dict 字典为空,max() 函数会返回给定的默认值 0

setdefault 是 Python 字典中的一个方法。它用于在字典中设置一个默认值,如果字典中不存在指定的键。如果键存在,则返回其对应的值。如果键不存在,则插入该键并设置指定的默认值,然后返回该默认值。

以下是通用的语法:

dictionary.setdefault(键, 默认值)

  • 键:要在字典中查找的键。
  • 默认值:如果键不存在时要设置的默认值。

示例:

my_dict = {'a': 1, 'b': 2}

value = my_dict.setdefault('c', 3)

print(my_dict)  # 输出:{'a': 1, 'b': 2, 'c': 3}

print(value)    # 输出:3

value = my_dict.setdefault('a', 5)

print(my_dict)  # 输出:{'a': 1, 'b': 2, 'c': 3}

print(value)    # 输出:1

在第一个 setdefault 调用中,由于字典中不存在键 ‘c’,因此将该键插入字典,并设置值为 3,然后 value 被设置为 3。在第二个调用中,键 ‘a’ 已经存在,因此返回其值(1),而不会更改字典,并且 value 被设置为 1。

Counter

Counter是Python中的一个方便的计数器工具,用于统计可哈希对象(如列表中的元素)的数量。它返回一个字典,其中键是元素,值是元素在序列中的出现次数

比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列表lst = ['a', 'b', 'a', 'c', 'a', 'b'],我们可以使用Counter统计每个元素的数量: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lst = ['a', 'b', 'a', 'c', 'a', 'b']

ct = Counter(lst)

print(ct)

输出结果为:

Counter({'a': 3, 'b': 2, 'c': 1})

这说明在lst中,元素'a'出现了3次,元素'b'出现了2次,元素'c'出现了1次。

Counter对象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方法,比如most_common()可以返回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及其数量,elements()可以返回一个迭代器,包含Counter中的所有元素等。

在你621的代码中,我们利用了Counter来统计任务列表中每个任务的出现次数,以便在任务调度问题中进行处理。

most_common() 是 Python 中 Counter 类的一个方法,用来返回计数器中元素按出现频率排序的列表。

使用方法:

  • Counter.most_common(n):返回一个长度为 n 的列表,其中每个元素是一个元组 (key, count),表示计数器中前 n 个最常见的元素及其对应的计数。
  • 如果省略了 n 参数,则返回整个计数器中所有元素的 (key, count) 对列表,从最常见到最少见排序。

示例: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lst = ['a', 'b', 'a', 'c', 'a', 'b']

ct = Counter(lst)

# 返回列表中最常见的两个元素

most_common_two = ct.most_common(2)

print(most_common_two)  # 输出: [('a', 3), ('b', 2)]

# 返回所有元素及其计数,按频率排序

all_common = ct.most_common()

print(all_common)  # 输出: [('a', 3), ('b', 2), ('c', 1)]

如上例所示,most_common() 方法返回一个列表,其中每个元素是一个 (key, count) 对,表示计数器中元素的键和出现的次数。这个列表是按照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序的。

values() 是 Python 中字典(包括 Counter 对象)的方法之一,用于返回字典中所有的值组成的可迭代对象。

使用方法:

  • Counter.values():返回一个包含所有值的可迭代对象,顺序不确定。

示例: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ct = Counter({'a': 3, 'b': 2, 'c': 1})

# 获取计数器中所有的值

all_values = ct.values()

print(all_values)  # 输出: dict_values([3, 2, 1])

# 可以通过转换为列表来进一步操作

values_list = list(ct.values())

print(values_list)  # 输出: [3, 2, 1]

如上例所示,values() 方法返回一个包含计数器中所有值的可迭代对象。你可以直接使用这个对象,也可以将其转换为列表或其他类型来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count 是 Python 中的一个内置方法,用于统计列表中某个元素的出现次数。

使用方法:

  • list.count(element):返回列表中元素 element 的出现次数。

示例:

lst = ['a', 'b', 'a', 'c', 'a', 'b']

# 统计列表中 'a' 的出现次数

count_a = lst.count('a')

print(count_a)  # 输出: 3

# 统计列表中 'b' 的出现次数

count_b = lst.count('b')

print(count_b)  # 输出: 2

# 统计列表中 'c' 的出现次数

count_c = lst.count('c')

print(count_c)  # 输出: 1

如上例所示,count 方法返回了列表中指定元素的出现次数。

Python数据类型有char吗

在Python中,没有名为char的内置数据类型。在Python中,单个字符实际上是一个长度为1的字符串,因此在处理单个字符时,可以直接使用字符串类型来表示。例如:

char = 'a'  # 单个字符使用字符串类型表示

因此,Python中并没有像C++或Java那样明确的char类型,而是直接使用字符串来表示单个字符。

(left + right) >> 1

在二分查找算法中,(left + right) >> 1 和 left + (right - left) // 2 都是用来计算中间位置的常见方式。

(left + right) >> 1 是使用位运算来实现整数除以2的操作,其结果与 left + (right - left) // 2 相同,但效率稍高。

left + (right - left) // 2 则是使用整数除法来实现,确保了更好的可读性和理解性。

在实际编程中,两种方式都可以使用,选择哪一种主要取决于个人偏好和编程习惯。

位运算是一种对二进制数进行操作的技术,它直接对二进制位进行操作,通常是在底层硬件上实现的。位运算包括一系列操作符,如位与(&)、位或(|)、位异或(^)、位取反(~)以及左移(<<)和右移(>>)等。

常见的位运算操作包括:

位与(&):对两个操作数的每一个位执行与操作,如果两个相应的位都为1,则结果为1,否则为0。

位或(|):对两个操作数的每一个位执行或操作,如果两个相应的位中至少有一个为1,则结果为1,否则为0。

位异或(^):对两个操作数的每一个位执行异或操作,如果两个相应的位不相同,则结果为1,否则为0。

位取反(~):对操作数的每一个位执行取反操作,即将0变为1,将1变为0。

左移(<<):将一个数的所有位向左移动指定的位数,并在低位补0。

右移(>>):将一个数的所有位向右移动指定的位数,对于无符号数,在高位补0;对于有符号数,使用符号位进行填充。

cmp_to_key

sorted() 函数是 Python 中用于对可迭代对象进行排序的内置函数之一。它接受一个可迭代对象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新的已排序的列表。sorted() 函数有一个可选参数 key,用于指定一个函数,该函数将被用来从每个元素中提取一个用于排序的键。

下面是对 sorted() 函数中 key 参数的详细解释:

key 函数:key 参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其值。这个函数会被应用到可迭代对象中的每个元素上,用来生成排序所需的键。例如,如果你有一个列表包含字符串,你可以指定 key=len 来根据字符串的长度进行排序。

lst = ['banana', 'apple', 'cherry']

sorted_lst = sorted(lst, key=len)

print(sorted_lst)  # Output: ['apple', 'banana', 'cherry']

Lambda 函数:你也可以使用 lambda 函数作为 key 参数,这样可以直接在 sorted() 调用中定义排序规则,而无需事先定义一个函数。

lst = ['banana', 'apple', 'cherry']

sorted_lst = sorted(lst, key=lambda x: x[1])

print(sorted_lst)  # Output: ['banana', 'apple', 'cherry']

多级排序:key 函数可以是一个由多个函数组成的列表。这样就可以实现多级排序,首先根据第一个函数排序,然后根据第二个函数排序,以此类推。

lst = ['banana', 'apple', 'cherry']

sorted_lst = sorted(lst, key=lambda x: (len(x), x))

print(sorted_lst)  # Output: ['apple', 'cherry', 'banana']

在实际应用中,key 参数非常有用,因为它允许我们以非默认的方式对列表进行排序,根据元素的特定属性或条件进行排序。

在Python中,sorted()函数的key参数用于指定一个函数,该函数将被用来从每个元素中提取一个用于排序的键。然而,你可能会注意到在Python 3中,cmp_to_key函数通常与sorted()一起使用来实现类似于Python 2中cmp参数的功能。cmp_to_key函数位于functools模块中。

下面是使用cmp_to_key函数的示例:

from functools import cmp_to_key

# 示例数据

lst = ['banana', 'apple', 'cherry']

# 定义比较函数

def compare(x, y):

    if len(x) < len(y):

        return -1

    elif len(x) > len(y):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使用cmp_to_key将比较函数转换为键函数

sorted_lst = sorted(lst, key=cmp_to_key(compare))

print(sorted_lst)  # Output: ['apple', 'cherry', 'banana']

在这个示例中,compare函数接受两个参数 x 和 y,并根据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然后,cmp_to_key函数将这个比较函数转换为一个键函数,使得它可以被传递给sorted()函数的key参数来进行排序。

需要注意的是,在Python 3中,直接使用cmp参数已经被移除了,因此使用cmp_to_key函数是一种模拟在Python 2中sorted()函数的cmp参数的方法。

compare 函数是一个自定义的比较函数,它接受两个参数 x 和 y,并根据特定的比较规则来确定它们的顺序。在示例中,compare 函数比较的是两个字符串的长度。

下面是对 compare 函数的详细解释:

参数:compare 函数接受两个参数 x 和 y,这些参数代表了待比较的两个元素。

返回值:

如果 x 应该排在 y 前面,则返回一个负整数。

如果 x 和 y 相等,则返回 0。

如果 x 应该排在 y 后面,则返回一个正整数。

在示例中,compare 函数根据字符串的长度来进行比较。如果 x 的长度小于 y 的长度,则 x 应该排在 y 前面,因此返回 -1;如果 x 的长度大于 y 的长度,则 x 应该排在 y 后面,因此返回 1;如果它们的长度相等,则返回 0。

这种自定义的比较函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编写,以实现特定的排序规则。在示例中,我们根据字符串长度进行比较,但实际上可以根据任何需要进行排序的条件来定义比较函数。

compare = lambda x, y: 1 if x + y < y + x else -1
nums_str.sort(key=functools.cmp_to_key(compare))

functools.cmp_to_key 函数是 Python 标准库 functools 模块中的一个函数,它用于将旧式的比较函数(接受两个参数并返回一个负数、零或正数)转换为键函数(接受单个参数并返回一个可用于排序的关键值)。

在 Python 2 中, list.sort() 和 sorted() 函数接受一个 cmp 参数,用于指定比较函数。但在 Python 3 中,cmp 参数被移除了,取而代之的是 key 参数,用于指定一个函数来生成排序的键值。为了在 Python 3 中使用旧式的比较函数,可以使用 functools.cmp_to_key 来进行转换。

functools.cmp_to_key 函数接受一个比较函数作为参数,返回一个对应的键函数。这个键函数可以作为 sorted() 和 list.sort() 函数的 key 参数传入,从而实现使用旧式比较函数进行排序。

总之,functools.cmp_to_key 函数是一个用于在 Python 3 中兼容旧式比较函数的工具函数,它能够将旧式的比较函数转换为适用于 sorted() 和 list.sort() 函数的键函数。

float("inf")

float("inf") 是 Python 中表示正无穷大的方式。在数学运算中,正无穷大表示比任何实数都大的数。在 Python 中,使用 float("inf") 来表示正无穷大,它是一个特殊的浮点数对象。

这在编写算法或者处理数值计算时非常有用,特别是当需要标记某些值为无穷大,或者在比较操作中需要一个“无穷大”的值。

bisect 

bisect 模块是 Python 中用来操作已排序列表的工具。它提供了用来插入元素到已排序列表中的函数,同时保持列表的排序顺序,以及用来查找元素应该插入的位置的函数。这在处理需要保持排序状态的数据时非常有用,比如在搜索和插入操作时提高性能。

bisect 模块提供了两个常用的方法 bisect_left 和 bisect_right:

  1. bisect_left(a, x, lo=0, hi=len(a)):返回将元素 x 插入到已排序列表 a 中的位置,如果元素已经存在于列表中,则返回插入位置的左边。可选参数 lo 和 hi 可以用来指定搜索的范围。
  2. bisect_right(a, x, lo=0, hi=len(a)):返回将元素 x 插入到已排序列表 a 中的位置,如果元素已经存在于列表中,则返回插入位置的右边。可选参数 lo 和 hi 可以用来指定搜索的范围。

这两个方法返回的位置可以用于插入元素,保持列表的排序状态。

当我们有一个已排序的列表 a = [1, 3, 5, 7, 9],现在想要将元素 6 插入到列表中,并保持排序状态。我们可以使用 bisect_left 方法来确定插入位置:

import bisect

a = [1, 3, 5, 7, 9]

x = 6

insert_position = bisect.bisect_left(a, x)

a.insert(insert_position, x)

print(a)

在这个例子中,insert_position 将会是 3,即将元素 6 插入到列表中的位置。最终列表内容会变为 [1, 3, 5, 6, 7, 9],并且依然保持有序状态。

eval 是 Python 内置的一个函数,用于执行字符串中的 Python 表达式。其基本用法是将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传入,eval 会解析这个字符串并执行其中的代码,然后返回结果。

基本用法

expression = "2 + 3 * 5"
result = eval(expression)
print(result)  # 输出 17

详细解释

  1. 执行表达式:
    eval 解析并执行传入的字符串,将其作为 Python 代码进行计算。在上述例子中,eval("2 + 3 * 5") 计算表达式的结果 17

  2. 可接收多个参数:
    eval 可以接受三个参数:

    • expression: 要执行的字符串表达式。
    • globals: 一个可选的字典,用于指定全局命名空间。
    • locals: 一个可选的字典,用于指定局部命名空间。
    x = 10
    expression = "x + 5"
    result = eval(expression, {"x": 3})
    print(result)  # 输出 8
    

    在这个例子中,eval 使用了提供的 globals 字典,这里 x 被设置为 3

|= 是一个在 Python 中用于集合的合并操作的运算符。它是集合的“并集赋值”操作符,通常用于将两个集合合并,并将合并后的结果赋值给原集合。这个操作符类似于其他类型的数据结构的“逻辑或”赋值操作。

用法和示例

  1. 基本用法

    |= 运算符将两个集合进行并集操作,并将结果赋值给第一个集合。这会修改第一个集合,将第二个集合的元素添加到其中,若有重复的元素则去重。

    # 定义两个集合
    a = {1, 2, 3}
    b = {3, 4, 5}
    
    # 使用 |= 运算符合并集合
    a |= b
    
    print(a)  # 输出: {1, 2, 3, 4, 5}
    

    在这个例子中,a 最初是 {1, 2, 3}b 是 {3, 4, 5}。使用 |= 后,a 变为 {1, 2, 3, 4, 5},合并了 b 的元素。

  2. 应用场景

    |= 运算符常用于在动态计算中逐步构建集合。例如,计算所有可能的结果集、更新状态集合等。

    weights = {0}
    new_weights = {1, 2, 3}
    
    # 使用 |= 运算符将 new_weights 添加到 weights 中
    weights |= new_weights
    
    print(weights)  # 输出: {0, 1, 2, 3}
    

    在这个例子中,weights 集合最初是 {0},然后将 new_weights 集合的元素添加到 weights 中,结果是 {0, 1, 2, 3}

  3. 结合计算

    在动态规划或其他算法中,|= 可以用于更新状态集合。例如,计算所有可能的总重量时,可以使用 |= 将新的重量组合合并到现有的重量集合中。

    weights = {0}
    items = [2, 3]
    for item in items:
        new_weights = {w + item for w in weights}
        weights |= new_weights
    
    print(weights)  # 输出: {0, 2, 3, 5}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逐步将每个 item 的所有可能的重量组合添加到 weights 中,使用 |= 运算符来更新 weights 集合。

总结

  • |= 运算符用于集合的并集操作,它将第二个集合的所有元素添加到第一个集合中,去重并修改第一个集合。
  • 这种操作在需要逐步构建集合或动态更新集合时非常有用。

在 Python 中,字符串对象具有多种方法,用于检查字符类型和进行大小写转换。以下是你提到的这些方法的详细解释:

1. isdigit()

  • 功能: 检查字符串是否只包含数字字符。
  • 返回值: 如果字符串只包含数字字符且至少有一个字符,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s = "12345"
print(s.isdigit())  # 输出: True

s = "123abc"
print(s.isdigit())  # 输出: False

2. isalpha()

  • 功能: 检查字符串是否只包含字母字符(a-z、A-Z)。
  • 返回值: 如果字符串只包含字母字符且至少有一个字符,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s = "HelloWorld"
print(s.isalpha())  # 输出: True

s = "Hello123"
print(s.isalpha())  # 输出: False

3. islower()

  • 功能: 检查字符串中的所有字母是否都是小写字母。
  • 返回值: 如果字符串至少有一个字母,并且所有字母都是小写,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s = "hello"
print(s.islower())  # 输出: True

s = "Hello"
print(s.islower())  # 输出: False

4. isupper()

  • 功能: 检查字符串中的所有字母是否都是大写字母。
  • 返回值: 如果字符串至少有一个字母,并且所有字母都是大写,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s = "HELLO"
print(s.isupper())  # 输出: True

s = "Hello"
print(s.isupper())  # 输出: False

5. lower()

  • 功能: 将字符串中的所有字母转换为小写字母。
  • 返回值: 返回一个新的字符串,所有字母都被转换为小写。
s = "Hello World"
lower_s = s.lower()
print(lower_s)  # 输出: "hello world"

6. upper()

  • 功能: 将字符串中的所有字母转换为大写字母。
  • 返回值: 返回一个新的字符串,所有字母都被转换为大写。
s = "Hello World"
upper_s = s.upper()
print(upper_s)  # 输出: "HELLO WORLD"

总结

这些字符串方法在处理文本数据时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你检查和转换字符串的内容。用法示例如下:

s = input("请输入一个字符串: ")

# 检查字符串的特性
print("字符串是否为数字:", s.isdigit())
print("字符串是否为字母:", s.isalpha())
print("字符串是否全为小写:", s.islower())
print("字符串是否全为大写:", s.isupper())

# 转换字符串的大小写
print("小写形式:", s.lower())
print("大写形式:", s.upper())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更方便地处理和分析用户输入或文本数据。

Python 字符串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方法。以下是一些类似的常用方法:

  1. len():

    • 功能: 返回字符串的长度(字符数)。
    • 示例:
      s = "Hello"
      print(len(s))  # 输出: 5
      
  2. strip():

    • 功能: 删除字符串两端的空白字符(空格、制表符、换行符等)。
    • 示例:
      s = "   Hello World   "
      print(s.strip())  # 输出: "Hello World"
      
  3. lstrip() 和 rstrip():

    • 功能lstrip() 删除字符串左侧的空白字符;rstrip() 删除字符串右侧的空白字符。
    • 示例:
      s = "   Hello World   "
      print(s.lstrip())  # 输出: "Hello World   "
      print(s.rstrip())  # 输出: "   Hello World"
      
  4. split():

    • 功能: 根据指定的分隔符将字符串分割成一个列表。
    • 示例:
      s = "apple,banana,cherry"
      print(s.split(','))  # 输出: ['apple', 'banana', 'cherry']
      
  5. join():

    • 功能: 使用指定的字符串将列表中的元素连接起来。
    • 示例:
      fruits = ['apple', 'banana', 'cherry']
      print(','.join(fruits))  # 输出: "apple,banana,cherry"
      
  6. find() 和 index():

    • 功能: 查找子字符串在原始字符串中首次出现的位置。如果找不到,find() 返回 -1,而 index() 会抛出异常。
    • 示例:
      s = "Hello World"
      print(s.find('o'))  # 输出: 4
      # print(s.index('x'))  # 会抛出 ValueError,因为 'x' 不在字符串中
      
  7. replace():

    • 功能: 替换字符串中的子串。
    • 示例:
      s = "Hello World"
      print(s.replace('World', 'Python'))  # 输出: "Hello Python"
      
  8. startswith() 和 endswith():

    • 功能startswith() 检查字符串是否以指定前缀开头;endswith() 检查字符串是否以指定后缀结尾。
    • 示例:
      s = "HelloWorld"
      print(s.startswith('Hello'))  # 输出: True
      print(s.endswith('World'))    # 输出: True
      
  9. count():

    • 功能: 返回子字符串在原始字符串中出现的次数。
    • 示例:
      s = "apple apple apple"
      print(s.count('apple'))  # 输出: 3
      
  10. title() 和 capitalize():

    • 功能title() 将字符串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转换为大写,其余字母转换为小写;capitalize() 将字符串的首字母转换为大写,其余字母转换为小写。
    • 示例:
      s = "hello WORLD"
      print(s.title())      # 输出: "Hello World"
      print(s.capitalize()) # 输出: "Hello world"
      

这些方法在字符串处理中都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你执行各种操作,如分割、连接、查找、替换和格式化字符串。

在 Python 中,sorted() 函数用于对可迭代对象(如列表、字符串、元组等)进行排序。sorted() 函数的 key 参数允许你指定一个函数来对排序进行自定义。这使得你可以根据特定的规则对数据进行排序,而不是使用默认的排序行为。

key 参数

  • 功能key 参数接收一个函数,该函数在排序前将应用于每个排序元素。sorted() 函数将根据这些函数返回的值进行排序。

  • 类型key 参数必须是一个函数,可以是内置函数、用户自定义函数,或者 lambda 表达式。

语法

sorted(iterable, key=func, reverse=False)

  • iterable: 要排序的可迭代对象(例如列表、字符串)。
  • key: 一个函数,用于计算排序时的关键值。函数接受一个参数,返回一个用于排序的值。
  • reverse: 一个布尔值,决定是否要进行逆序排序(默认为 False)。

示例

  1. 按字符串长度排序
words = ["apple", "banana", "kiwi", "cherry"]
sorted_words = sorted(words, key=len)
print(sorted_words)  # 输出: ['kiwi', 'apple', 'banana', 'cherry']

在这个示例中,key=len 表示排序时根据每个单词的长度进行排序。

  1. 按大写形式排序
words = ["banana", "Apple", "cherry"]
sorted_words = sorted(words, key=str.upper)
print(sorted_words)  # 输出: ['Apple', 'banana', 'cherry']

在这个示例中,key=str.upper 表示排序时忽略字母的大小写,将所有字母转换为大写后进行排序,但原始的大小写形式保持不变。

  1. 按自定义规则排序
def custom_key(word):
    return (len(word), word.lower())

words = ["banana", "Apple", "cherry", "date"]
sorted_words = sorted(words, key=custom_key)
print(sorted_words)  # 输出: ['date', 'Apple', 'banana', 'cherry']

在这个示例中,custom_key 函数返回一个元组 (len(word), word.lower()),首先按单词长度排序,如果长度相同,则按字母顺序排序。

  1. 按字母逆序排序
words = ["banana", "Apple", "cherry"]
sorted_words = sorted(words, key=str.lower, reverse=True)
print(sorted_words)  # 输出: ['cherry', 'banana', 'Apple']

在这个示例中,key=str.lower 将忽略字母的大小写进行排序,而 reverse=True 表示结果将会是降序排列。

总结

key 参数在 sorted() 函数中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让你可以根据自定义的规则对数据进行排序。这种功能在处理复杂数据时特别有用,例如按特定条件排序列表、字典等数据结构。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对用户输入的字符串进行排序,排序时忽略字符的大小写,但保留原始字符的大小写。具体步骤如下:

  1. 读取用户输入:

    s = input()
    
    • 这行代码从用户处读取一行输入,并将其作为字符串 s 存储。
  2. 对字符串进行排序:

    b = sorted(s, key=str.upper)
    
    • sorted() 函数对字符串 s 中的字符进行排序。
    • key=str.upper 参数指定了排序的依据。在这里,str.upper 是一个函数,将字符转换为大写形式。排序是基于这些大写形式的字符进行的,但最终的排序结果会保留原始字符的大小写。

示例

假设用户输入的字符串是 "bAcDe",以下是处理过程:

  1. 输入"bAcDe"

  2. 排序依据:

    • b -> 大写形式是 B
    • A -> 大写形式是 A
    • c -> 大写形式是 C
    • D -> 大写形式是 D
    • e -> 大写形式是 E

    根据大写形式排序的结果是 ['A', 'b', 'c', 'D', 'e']

  3. 输出:

    print(b)  # 输出: ['A', 'b', 'c', 'D', 'e']
    

解释

  • sorted(s, key=str.upper)
    • key=str.upper 指定排序的关键字函数,将每个字符转换为大写进行比较。
    • 排序是稳定的,保持了相同大写形式的字符在排序前后的相对顺序。

使用场景

  • 忽略大小写排序: 当需要按照字母顺序对字符进行排序,但不希望排序受字符大小写影响时使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处理文件名、用户输入等时,常常需要忽略大小写进行排序。

  • 数据标准化: 在数据分析或处理时,将所有字符统一排序可以帮助简化数据处理和比较。

示例代码

s = input("请输入字符串: ")  # 用户输入: "bAcDe"
b = sorted(s, key=str.upper)  # 根据大写形式排序
print("排序后的结果:", ''.join(b))  # 输出: "AbcDe"

在这个示例中,''.join(b) 将排序后的字符列表连接成一个字符串并输出结果。

bisect.bisect_left 是 Python 标准库 bisect 模块中的一个函数,用于在已排序的列表中查找元素的插入位置。它在插入新元素时保持列表的排序顺序。

函数原型

bisect.bisect_left(a, x, lo=0, hi=len(a))

功能

bisect_left 会返回一个索引,该索引是 x 应该插入的位置,使得列表仍然保持排序。 如果 x 已经存在于列表中,bisect_left 会返回 x 最左边的位置。

示例

import bisect

# 已排序的列表
a = [1, 3, 3, 3, 5, 6, 8]

# 查找 3 应该插入的位置
index = bisect.bisect_left(a, 3)
print(index)  # 输出 1,因为 3 应该插入在第一个 3 的位置

# 查找 4 应该插入的位置
index = bisect.bisect_left(a, 4)
print(index)  # 输出 4,因为 4 应该插入在 5 之前的位置

# 查找 7 应该插入的位置
index = bisect.bisect_left(a, 7)
print(index)  # 输出 6,因为 7 应该插入在 8 之前的位置

# 使用 lo 和 hi 参数
index = bisect.bisect_left(a, 3, 2, 5)
print(index)  # 输出 2,因为在索引 2 到 5 范围内,第一个 3 出现在位置 2

arr = [186, 186, 150, 200, 160, 130, 197, 200]
print(bisect.bisect_left(arr, 160))   # 3

str.split(sep, maxsplit) 是 Python 字符串方法,用于将字符串分割成子字符串列表。s.split("#", 2) 将字符串 s 按照 # 分隔符分割成最多 3 个部分(因为 maxsplit 是 2,意味着最多分割出两个分隔符)。它的返回结果是一个列表。

语法

s.split(sep=None, maxsplit=-1)
  • sep: 指定分隔符,默认为 None,即按照任意空白字符分割。
  • maxsplit: 指定分割的最大次数,默认为 -1,表示分割次数不限。

示例

s = "a#b#c#d#e"
result = s.split("#", 2)
print(result)

输出

['a', 'b', 'c#d#e']

在这个示例中,s.split("#", 2) 将字符串 s 按照 # 分隔符分割,最多分割 2 次,结果是一个包含三个元素的列表:

  1. 'a':分隔符 # 前的部分。
  2. 'b':第一个 # 和第二个 # 之间的部分。
  3. 'c#d#e':第二个 # 之后的部分(因为 maxsplit 已经用尽)。

因此,最终的结果是 ['a', 'b', 'c#d#e']

pkill 和 kill 

都是用于终止进程的命令行工具,但它们的用法和功能有所不同。以下是对这两个命令的详细解释:

kill

kill 命令用于向一个或多个进程发送信号,默认发送 TERM 信号以请求进程终止。你需要知道进程的 PID(进程 ID)来使用 kill 命令。

常用选项

  • -s SIGNAL:指定要发送的信号。例如,kill -s KILL <pid>
  • -l:列出所有信号的名称。

示例用法

  1. 发送默认信号(TERM)

    kill <pid>
    

    这个命令会向指定的 PID 发送默认的 TERM 信号,请求进程终止。

  2. 发送指定信号

    kill -s KILL <pid>
    

    这个命令会向指定的 PID 发送 KILL 信号,强制终止进程。KILL 信号无法被进程捕获或忽略,因此它是终止进程的最强信号。

  3. 发送信号到多个进程

    kill -TERM <pid1> <pid2> <pid3>
    

    向多个进程发送 TERM 信号。

pkill

pkill 命令用于根据进程名或其他属性终止进程,不需要知道 PID。它更加灵活,可以根据进程名称、用户、终端等属性来匹配和终止进程。

常用选项

  • -f:匹配完整的命令行,包括进程的命令及其参数。
  • -u:根据用户名匹配进程。
  • -t:根据终端匹配进程。
  • -e:在终止进程之前显示其名称。

示例用法

  1. 根据进程名终止进程

    pkill process_name
    

    这个命令会终止所有名称为 process_name 的进程。

  2. 根据进程名和完整命令行终止进程

    pkill -f "command_with_arguments"
    

    这个命令会终止所有完整命令行中包含 command_with_arguments 的进程。

  3. 根据用户名终止进程

    pkill -u username
    

    这个命令会终止指定用户名下的所有进程。

  4. 显示匹配的进程名称

    pkill -e process_name
    

总结

  • kill:基于 PID 发送信号,适用于已经知道 PID 的情况。
  • pkill:基于进程名或其他属性匹配进程,适用于不知道 PID 但知道进程名称或其他特征的情况。

选择使用 kill 还是 pkill 主要取决于你是否知道要终止的进程的 PID 以及你对终止进程的匹配需求。

grep -E 是 grep 命令的一个选项,用于启用扩展正则表达式(Extended Regular Expressions,ERE)的支持。扩展正则表达式相比于基本正则表达式(Basic Regular Expressions,BRE)提供了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多的正则表达式特性。

基本用法

grep -E "pattern" file

在这个命令中,pattern 是你要搜索的扩展正则表达式,file 是要搜索的文件。-E 选项告诉 grep 使用扩展正则表达式来匹配模式。

扩展正则表达式的常用特性

  1. 字符集

    • [a-z] 匹配小写字母。
    • [^a-z] 匹配非小写字母。
  2. 元字符

    • . 匹配任意单个字符。
    • ^ 匹配行的开头。
    • $ 匹配行的结尾。
  3. 量词

    • * 匹配前面的字符零次或多次。
    • + 匹配前面的字符一次或多次。
    • ? 匹配前面的字符零次或一次。
    • {n} 匹配前面的字符恰好 n 次。
    • {n,} 匹配前面的字符至少 n 次。
    • {n,m} 匹配前面的字符至少 n 次,至多 m 次。
  4. 选择

    • | 表示逻辑“或”,例如 a|b 匹配 a 或 b
  5. 分组

    • () 用于分组,结合 | 使用,例如 (a|b)c 匹配 ac 或 bc

示例

  1. 匹配包含 foo 或 bar 的行

    grep -E "foo|bar" file.txt
    

    这个命令会匹配 file.txt 中包含 foo 或 bar 的所有行。

  2. 匹配以 start 开头,后跟任意字符,再以 end 结尾的行

    grep -E "^start.*end$" file.txt
    

    这个命令会匹配所有以 start 开头,以 end 结尾的行。

  3. 匹配包含一个或多个数字的行

    grep -E "[0-9]+" file.txt
    

    这个命令会匹配所有包含一个或多个数字的行。

  4. 匹配包含 3 到 5 个字母的单词

    grep -E "\b[a-zA-Z]{3,5}\b" file.txt
    

    这个命令会匹配所有包含 3 到 5 个字母的单词,\b 表示单词边界。

总结

grep -E 是 grep 的一种使用方式,提供了比基本正则表达式更多的功能,使得复杂的模式匹配更加灵活和强大。

zgrep 是一个用于在压缩文件中搜索文本的命令行工具,类似于 grep。它可以处理 .gz 格式的压缩文件。-an 是 grep 的选项组合,但由于 zgrep 的参数选项与 grep 不完全相同,zgrep 本身并没有 -an 选项。

常用 zgrep 选项

  • -i:忽略大小写。
  • -v:反向匹配,显示不包含模式的行。
  • -r:递归搜索目录。
  • -n:显示匹配行的行号(这是你提到的选项之一)。
  • -o:仅显示匹配的部分,而不是整行。

示例用法

假设你有一个名为 file.gz 的压缩文件,里面包含了一些文本数据,你可以使用 zgrep 来搜索文本:

  1. 在压缩文件中搜索文本

    zgrep "search_term" file.gz
    
  2. 显示匹配行的行号

    zgrep -n "search_term" file.gz
    

    这个命令会显示包含 search_term 的行,并附上这些行在压缩文件中的行号。

注意事项

  • 如果你想要在 .gz 文件中找到匹配的行并显示行号,使用 -n 选项即可。
  • zgrep 自动解压 .gz 文件并执行 grep 搜索,因此你无需手动解压文件。

zgrep 实际上只是 grep 的一个包装,用于支持压缩文件。它提供了 grep 的所有常见选项,并可以直接处理 .gz 文件。

crictl 是一个用于与 Kubernetes 的 CRI(容器运行时接口)兼容的容器运行时交互的命令行工具。它类似于 Docker 的 docker 命令,但它用于与容器运行时(如 containerd 或 CRI-O)交互。

crictl 常用命令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 crictl 命令及其作用:

  1. 查看版本

    crictl --version
    
  2. 列出所有容器

    crictl ps
    

    显示所有正在运行的容器。如果要显示所有容器(包括已停止的),可以使用:

    crictl ps -a
    
  3. 查看容器详细信息

    crictl inspect <container_id>
    

    使用容器 ID 获取容器的详细信息。

  4. 启动容器

    crictl run <pod_config.json> <container_config.json>
    

    启动一个新的容器,<pod_config.json> 和 <container_config.json> 是 JSON 格式的配置文件,定义了 Pod 和容器的配置信息。

  5. 停止容器

    crictl stop <container_id>
    
  6. 删除容器

    crictl rm <container_id>
    
  7. 列出所有 Pods

    crictl pods
    

    显示所有 Pods 的列表。如果要显示所有 Pods(包括已停止的),可以使用:

    crictl pods -a
    
  8. 查看 Pod 详细信息

    crictl inspectp <pod_id>
    

    使用 Pod ID 获取 Pod 的详细信息。

  9. 查看日志

    crictl logs <container_id>
    

    查看指定容器的日志输出。

  10. 查看事件

    crictl events
    

    查看 CRI 容器运行时产生的事件。

  11. 测试容器运行时

    crictl info
    

    显示容器运行时的基本信息和状态。

配置和用法

  • crictl 需要配置连接到容器运行时的 URL。默认情况下,crictl 连接到 unix:///var/run/cri-dockerd.sock。可以通过设置 --runtime-endpoint 选项来更改端点:

    crictl --runtime-endpoint unix:///var/run/containerd/containerd.sock
    
  • crictl 的配置文件位置一般在 /etc/crictl.yaml,可以在这里设置默认的运行时端点等配置。

crictl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特别是在与 Kubernetes 兼容的容器运行时进行调试和管理时,它可以极大地简化操作和排错过程。

函数嵌套、闭包和装饰器都是 Python 编程中高级功能,它们在函数式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我会逐一解释这三个概念。

函数嵌套

函数嵌套指的是在一个函数内部定义另一个函数。内部函数可以访问外部函数的变量,这种特性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用。

def outer_function(x):
    def inner_function(y):
        return x + y
    return inner_function

# 使用示例
add_five = outer_function(5)
result = add_five(10)  # 返回 15

闭包

闭包与函数嵌套紧密相关。当一个内部函数引用了外部函数的变量,并且这个内部函数被返回或传递到其他函数时,这个内部函数就形成了一个闭包。闭包可以记住并访问其词法作用域,即使在其外部函数已经执行完成后,闭包仍然可以访问和操作外部函数的变量。

def outer_function(x):
    def inner_function(y):
        return x + y
    return inner_function

closure = outer_function(10)
result = closure(5)  # 返回 15,尽管 outer_function 已经执行完毕

在这个例子中,closure 是一个闭包,它记住了 outer_function 的变量 x 的值。

装饰器

装饰器是一种高级 Python 功能,允许用户在不修改原函数代码的情况下,给函数增加额外的功能或修改其行为。装饰器本质上是一个接受函数作为参数的函数,并返回一个新的函数。

def my_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print("Before function execution.")
        result = func(*args, **kwargs)
        print("After function execution.")
        return result
    return wrapper

@my_decorator
def say_hello(name):
    return f"Hello, {name}!"

# 使用示例
say_hello("World")

在这个例子中,my_decorator 是一个装饰器,它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新的函数 wrapperwrapper 函数在调用原函数前后打印一些信息。通过使用 @my_decorator 语法,我们可以轻松地将这个装饰器应用到任何函数上,从而增加额外的功能。

总的来说,函数嵌套、闭包和装饰器都是 Python 中非常强大的功能,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编写更加灵活和可重用的代码。

磁盘过载处理:

  • 使用 df -h 命令查看磁盘分区的使用情况。
  • 使用 du -sh /path/to/directory 查看某个目录的大小,找出占用空间最多的目录或文件。
  • df -h ./*  及 du -sh * 查找大文件删除

删除文件后磁盘空间没有释放,空间还是不足?---原因是文件删除了,但是进程还在,空间没有释放。

命令 lsof /var/log | grep delete 是用于查找在 /var/log 目录下被删除但仍然打开的文件。以下是每部分的作用:

  • lsof /var/log:列出 /var/log 目录下所有被打开的文件。
  • grep delete:从 lsof 的输出中筛选出包含“delete”字样的行。

“delete” 表示这些文件已经被删除,但由于某些进程仍在使用它们,所以它们没有完全释放。这个命令可以帮助你找出那些已经被删除但仍然被系统使用的日志文件。

  • 用 lsof 来发现某个文件被哪个进程打开着;
  • lsof -i:8000 用于列出所有当前正在使用网络端口 8000 的进程和文件;
  • kill -9 进程ID:杀死进程;

        "字典序最小"指的是按照字典序(即常见的按照首字母比较大小的方式)进行排序后最小的顺序。在字符串比较中,按照字典序比较时,先比较第一个字符,如果第一个字符相同则继续比较下一个字符,依次类推。因此,"字典序最小"就是指对于给定的一组字符串,按照字典序排序后最小的字符串,即排在最前面的字符串。在拼接整数数组成一个数字的情境下,需要找到组合方式使得最终生成的数字按照字典序最小,也就是数字尽可能小。

        "整数nums[i]和nums[j]组合后产生的字符串应该按照字典序更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两个整数nums[i]和nums[j],它们组合成的字符串如果按照字典序比较应当更小。

例如,对于整数3和30,在拼接整数数组时,应该将30放在3的前面,以确保生成的整数最小。整个过程的目的就是找到一种拼接方式,使得生成的整数尽可能小。

dp[j] = dp[j] or dp[j - nums[i]]

在 Python 中,or 运算符是短路逻辑运算符,即如果前半部分为真,后半部分不会被计算。这意味着如果 dp[j] 已经为 True,那么 dp[j] or dp[j - nums[i]] 中的 dp[j - nums[i]] 不会被计算,因为整个表达式的值已经确定为 True。

这种短路逻辑的行为使得程序能够更高效地执行,因为在遇到已知结果的情况下,不需要再计算后续部分。

在Python中,and 运算符也是短路逻辑运算符,与 or 相反。如果 and 前半部分为假,那么后半部分不会被计算。这种行为也有助于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因为在遇到已知结果的情况下,不需要再计算后续部分。

Python 的 sort 函数中的 key 参数用于指定一个函数,该函数将被用于从序列中的每个元素中提取一个用于排序的键。key 函数应返回一个可比较的值,例如数字或字符串。当元素之间的比较不是直接基于元素本身,而是基于从元素中提取的某个属性或特征时,key 参数非常有用。

如果 key 函数返回的值是正数、零或负数,这将影响到排序的顺序:

  • 如果返回的是正数,那么当前元素在排序结果中会被放置到比它前面的元素之后。
  • 如果返回的是负数,那么当前元素在排序结果中会被放置到比它前面的元素之前。
  • 如果返回的是零,那么当前元素与其他元素在排序结果中的相对位置不变,即它们可能会交换位置,也可能不会。

这种方式使得 sort 函数非常灵活,可以根据提供的 key 函数对元素进行高度定制的排序。

intervals = [[1, 2], [2, 3], [3, 4], [1, 3]]
# 按照第一位排序,第一位相同则按照第二位排序
# intervals.sort()  # [[1, 2], [1, 3], [2, 3], [3, 4]]
intervals.sort(key=lambda a: (a[0], a[1]))  # [[1, 2], [1, 3], [2, 3], [3, 4]]
# 按照 a[1] 排序,相同则顺序不变
# intervals.sort(key=lambda a:a[1])  # [[1, 2], [2, 3], [1, 3], [3, 4]]
print(intervals)

bisect 模块是 Python 中用来操作已排序列表的工具。它提供了用来插入元素到已排序列表中的函数,同时保持列表的排序顺序,以及用来查找元素应该插入的位置的函数。这在处理需要保持排序状态的数据时非常有用,比如在搜索和插入操作时提高性能。

bisect 模块提供了两个常用的方法 bisect_left 和 bisect_right

  1. bisect_left(a, x, lo=0, hi=len(a)):返回将元素 x 插入到已排序列表 a 中的位置,如果元素已经存在于列表中,则返回插入位置的左边。可选参数 lo 和 hi 可以用来指定搜索的范围。

  2. bisect_right(a, x, lo=0, hi=len(a)):返回将元素 x 插入到已排序列表 a 中的位置,如果元素已经存在于列表中,则返回插入位置的右边。可选参数 lo 和 hi 可以用来指定搜索的范围。

这两个方法返回的位置可以用于插入元素,保持列表的排序状态。

sys.stdin 是 Python 中 sys 模块提供的标准输入流对象,用于读取标准输入。通过 sys.stdin 可以实现从控制台或其他标准输入设备读取数据的功能。

例如,可以使用以下代码读取标准输入的一行数据:

import sys

# 读取一行数据
line = sys.stdin.readline().strip()

# 对读取的数据进行处理
print(line)

通过使用 sys.stdin.readline() 方法,可以逐行读取标准输入数据,并使用 strip() 方法去除换行符等空白字符。读取完成后可以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 Python 中,可以使用 ** 运算符来表示乘方操作,因此要表示 3 的平方,可以使用 3 ** 2,代码如下:

result = 3 ** 2
print(result)  # 输出结果为 9

在这段代码中,3 ** 2 表示对 3 进行平方操作,计算结果为 9。

在Python中,reduce() 函数位于functools模块中,它被用来对可迭代对象中的元素进行累积操作,最终返回一个单一的结果。使用reduce()函数需要先导入functools模块。

使用方法和语法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result = reduce(function, iterable[, initial])
  • function: 对两个参数进行操作的函数,必须接受两个参数,例如lambda函数或自定义函数。
  • iterable: 可迭代对象,如列表、元组等。
  • initial (可选): 初始值,如果提供了初始值,则从初始值和可迭代对象的第一个元素开始累积计算。

示例

让我们通过几个示例来理解reduce()函数的使用:

示例 1: 求列表元素的和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numbers = [1, 2, 3, 4, 5]
sum = reduce(lambda x, y: x + y, numbers)
print(sum)  # 输出 15

示例 2: 求列表元素的最大值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numbers = [3, 1, 4, 5, 2]
max_num = reduce(lambda x, y: x if x > y else y, numbers)
print(max_num)  # 输出 5

示例 3: 计算阶乘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n = 5
factorial = reduce(lambda x, y: x * y, range(1, n+1))
print(factorial)  # 输出 120 (1 * 2 * 3 * 4 * 5)

注意事项

  • 在使用reduce()函数时,确保函数参数能够正确处理你的累积需求。
  • 如果提供了initial参数,则会从initial和可迭代对象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执行累积操作;如果没有提供,则从可迭代对象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元素开始执行

reduce()函数在处理需要累积计算的场景中非常有用,但随着Python 3中引入functools模块,它的使用频率已经不如使用内置的迭代和生成器表达式来得常见。

在Python中,当一个函数嵌套在另一个函数内部时,内部函数可以访问外部函数中定义的变量。这种方式允许在更高层次的函数中定义变量,然后在内部函数中使用这些变量,而无需将其作为参数传递。这种行为基于 Python 的闭包机制。

示例说明

def outer_func():
    outer_var = 10

    def inner_func():
        print(f"Accessing outer_var from inner_func: {outer_var}")

    inner_func()

outer_func()

在这个示例中:

  • outer_func 是外部函数,内部定义了 outer_var 变量。
  • inner_func 是嵌套在 outer_func 内部的函数,它可以直接访问并打印 outer_var 的值。

如何工作?

  1. 变量作用域outer_var 是 outer_func 的局部变量,它的作用域仅限于 outer_func 内部。

  2. 闭包特性inner_func 成为闭包,它可以访问并“捕获”它所在作用域的变量,即 outer_var。即使 outer_func 执行结束,inner_func 仍然可以访问和操作 outer_var 的值。

注意事项

  • 修改外部变量:内部函数可以读取外部函数的变量值,但如果要修改外部函数的变量,通常需要使用 nonlocal 关键字声明,或者通过返回值来实现。

    def outer_func():
        count = 0
        
        def increment():
            nonlocal count
            count += 1
            print(f"Count inside inner function: {count}")
        
        return increment
    
    inc = outer_func()
    inc()  # 输出: Count inside inner function: 1
    inc()  # 输出: Count inside inner function: 2
    
  • 变量生命周期:外部函数执行结束后,其内部定义的变量不会立即销毁,而是由 Python 的垃圾回收机制来管理。

通过合理使用函数嵌套和闭包,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封装代码,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同时避免全局变量带来的潜在问题。

f"${int(w[1:]) * d :.2f}" 计算折扣后的价格。首先将 $ 后的数字转换为整数,乘以折扣系数 d,然后格式化为保留两位小数的字符串。

.2f 是一种用于格式化数字输出的特定方式,通常用于将数字转换为保留两位小数的浮点数形式。它主要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数字显示格式的场景,比如货币金额、金融数据、科学和工程计算,以及统计分析等领域。

在Python中,: .2f 是作为格式化字符串的一部分使用的,通常用于将数字格式化为特定的字符串表示形式。例如,如果有一个浮点数 x,可以使用 f"{x:.2f}" 来将其格式化为保留两位小数的字符串。

虽然: .2f主要用于浮点数的格式化,但它的确只适用于数字类型。如果应用在非数字类型的对象上,可能会导致错误或不符合预期的结果。因此,在将其用于格式化字符串时,确保操作对象是数字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来说,: .2f 是一种特定的数字格式化方法,适用于需要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但只适用于数字类型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 6:.2f 当作一个字符串来看待的话,这并不符合常见的格式化字符串的规范。通常情况下,在 Python 中使用 .2f 格式化数字时,需要通过类似于 f"{数字:.2f}" 的方式来实现。

所以,如果把 6:.2f 理解为对数字 6 进行保留两位小数的格式化,正确的写法应该是 f"{6:.2f}"。这样会将数字 6 格式化为含有两位小数的字符串,即结果为 "6.00"

需要注意的是,.2f 通常需要结合字符串格式化的方式才能正确使用,直接将 .2f 拼接在数字后面是不正确的用法。

当你使用 s = input() 和 s = s[::-1] 这两行代码时,它们的作用是:

  1. s = input(): 这一行代码提示用户输入一个字符串,并将输入的字符串赋值给变量 s

  2. s = s[::-1]: 这一行代码使用了 Python 的切片功能 [::-1],将存储在变量 s 中的字符串进行反转操作。具体地,[::-1] 表示从字符串末尾开始,以步长为 -1 进行切片,从而实现字符串反转。

举例来说,如果用户输入了字符串 “hello”,那么经过这两行代码操作后:

  • s 最初被赋值为 “hello”。
  • s[::-1] 将 “hello” 反转为 “olleh”,然后将其重新赋值给 s

因此,最终 s 中存储的值是反转后的字符串 “olleh”。

在Python中,切片操作[::-1]的含义是非常直观的:

  • : 表示切片的开始和结束位置,如果不指定的话,默认从开头或者到末尾。
  • :: 表示切片的步长。在切片中,步长指定了从起点到终点的间隔,默认步长为1,即每次取一个元素。而在[::-1]中,步长为-1,表示从后向前取元素。

具体来说:

  • [::-1]中第一个冒号前面没有指定起始位置,表示从头开始(默认从0索引)。
  • 第二个冒号后面没有指定结束位置,表示一直切片到末尾(默认到字符串的长度)。
  • 步长为-1,表示从后向前取,因此整个切片操作就是将整个字符串反向输出。

Python 中 ord() 函数的全称是 ordinal,它用于返回表示单个字符的 Unicode 码点的整数值。具体来说,ord() 函数接受一个字符(长度必须为1的字符串),并返回对应的 Unicode 码点。

例如,ord('a') 返回的是整数 97,因为小写字母 ‘a’ 在 Unicode 编码中的位置是 97。

你可以使用Python内置的chr()函数来实现将ASCII码值转换为对应的字符。这个函数接受一个整数参数,代表ASCII码值,然后返回对应的字符。

例如:

ascii_value = 65
character = chr(ascii_value)
print(character)  # 输出: A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内置的函数和方法来进行二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和十六进制

  • 十进制转二进制:使用内置的 bin() 函数,并去掉前缀'0b'

    decimal_number = 42
    binary_number = bin(decimal_number)[2:]
    print(binary_number)  # 输出: 101010
    
  • 十进制转十六进制:使用内置的 hex() 函数,并去掉前缀'0x'

    decimal_number = 42
    hex_number = hex(decimal_number)[2:]
    print(hex_number)  # 输出: 2a
    

2. 二进制和十六进制转换为十进制

  • 二进制转十进制:使用 int() 函数,指定第二个参数2表示二进制。

    binary_number = '101010'
    decimal_number = int(binary_number, 2)
    print(decimal_number)  # 输出: 42
    
  • 十六进制转十进制:使用 int() 函数,指定第二个参数16表示十六进制。

    hex_number = '2a'
    decimal_number = int(hex_number, 16)
    print(decimal_number)  # 输出: 42
    

3. 十六进制和二进制互相转换

如果需要直接在二进制和十六进制之间转换,可以先将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或十六进制,然后再使用上述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转换。

例如,将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

hex_number = '2a'
decimal_number = int(hex_number, 16)
binary_number = bin(decimal_number)[2:]
print(binary_number)  # 输出: 101010

或者将二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

binary_number = '101010'
decimal_number = int(binary_number, 2)
hex_number = hex(decimal_number)[2:]
print(hex_number)  # 输出: 2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测开成长笔记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