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是指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或个体相信自身能够控制影响他的事件的程度。根据控制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控制倾向和内部控制倾向两种人格特征。内外控取向受个人期望所影响,即对某行为将会导致某特别的强化之期望,每个人对行为导致强化的期望不同,有些人将事件的原因和控制归于自己的力量,这些人被称为内控者(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或 internals);而有一些人则认为事件的原因和控制是归于外部的环境,这些人被称为外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或 externals)。根据莱夫库特的观点(1966),内控者相信无论是正向或是负向的增强现象或事件,都是他自己行为的结果。而相反的,外控者相信行为后果的增强或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是由运气、机会、命运所造成的,个人不能预测也无能为力 [2]。
莱夫库特的研究发现(1972),属于内控倾向的个人比较关心成就感,而且在遭遇挫折时倾向于采取积极、具建设性的方式来应变突如其来的事件,对挫折的焦虑感也较少;相对的,属于外控倾向的个人,则比较容易感到焦虑,并且在面对挫折时较倾向于非建设性的行为,多关心失败后的恐惧而少关心成功后的成就。影响个人控制点的因素很多,他综合各家研究结果,将其影响因素分为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所谓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态度与期望、父母行为及性别差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种族、文化差异等。他的研究还指出,白人较为内控,其次为美籍西班牙人,再次为印第安人
关于外控型性格:
在意别人的两方面表现,一是对别人的情绪与行为的敏感,二是对自己行为与情绪的压抑,以让外界满意。换句话说你思考问题的重心总是在外界身上,心理学上称作“外控型”。一个人的表情是他内部情绪的外在表现,他与你一样在每分每秒的日常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烦恼事高兴事,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情绪并不是因你而起的,跟你没任何关系,说实在的别人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注意你呀,实则是你自己内心的焦虑在作怪,你在为焦虑寻找一个解释理由和一个渲泄的渠道,因此从这方面说外控实际上是焦虑在控制你!
外控的直接结果就是内在的自责,这是焦虑的根源,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源在家庭教育,在父母。这种孩子的父母要么关系紧张,要么对孩子太严,要么总拿孩子出气,反正不是和谐的家庭,“大事小事一声吼啊”,搞得孩子无所适从,整天紧张,不敢自主行动,父母是神圣的,所以孩子整天在想我是不是做错什么让大人不高兴了?孩子是敏感的,除非与儿童在一起玩而暂时忘却,一回到紧张的家庭他就在搜寻父母的“脸色”,看看自己不是又做错了什么,时间一长就固定为模式,外控型认知模式+焦虑型情绪模式+退缩型行为模式。
内控人格-外控人格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4-12-09 16:01:25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