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人生哲學與幸福】老子人生觀巡禮

參考書目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陳鼓應 著

筆記

本課主要內容

  • 講述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和發展
  • 老子告訴你宇宙是何其寬廣,在落實到人生、政治
  • 主要邏輯:宇宙論→人生論→政治論

(一)「道」的意義

道即是西方的Logois

(二)規律的「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相反相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即任何事物包含其自身的對立面。而持守對立面這種思想已經融入我們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中。

  • 美醜

大眼睛小眼睛

但是標準並不是絕對的,比如東方相書說顴骨高克夫,西方人則非常喜歡這種臉部特征。

  • 民主政治
    執政黨 VS 在野黨
  • 風水
好風水壞風水
小房子:全家人擠著住,家庭一定會興旺,因為大家都想搬出去大房子:空空曠曠,住的人少,家庭不易興旺
  • 升官
    不求有人講好話,而求沒人講壞話
  • 失戀
    既然情緒已經很低落了,更要吃好喝好,
  • 戀情
    激情 VS 細水長流
    年輕的夫妻不懂婚姻,60歲以上的夫妻才懂婚姻。
  • 整理
    每個房間只有20%的地方放東西,其他80%的空間留空,這樣就會很舒適。
  • 傳統智慧
    持盈保泰
  • 社交
    在公共場合誇獎一個人變好看了,就有得罪在場其他人的風險。

返,即循環、返本復出、落葉歸根

虛靜

(三)生活準則「道」

形而上的“道”,落實到物界,作用於人生,便可稱它為“德”。
“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體現。

“道”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德”。
朱熹註: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一)自然無為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效法,模仿的意思。這個句子中,人、地、天、道,都是做名詞,而自然則是做狀語,意為本該如此,不強加力量的狀態。

  • 自然與人為相對。
    人為:肆意妄為,強加干涉。
    老子提出「自然無為」與當時統治者的「有為」針鋒相對,諷刺當時的貴族
  • 治大國若烹小鮮
    煎魚,最重要的是沉住氣,等到那一面成熟了再翻面,不然翻面次數過多,魚就會被煎爛、變成一塊肉泥。相似的,為政者統治人民,就不要今天一個法令,明天一個苛捐雜稅,讓人民苦不堪言,從而失去民心。

(二)致虛守靜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冲:中空、虚。
从这句话看出,「虚」和「盈」相对,好像深淵一般,是萬物的本源。

  • 天地之間尤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籥:中空的大風箱。虛空狀態,無窮無盡。
這裡虛空並非虛無,也內涵和創造的因子。風箱看起來中空,內部只有空氣,但是一旦拉動風箱——運動開始,那麼萬物在其中產生。

「虛」VS 「實」「盈」
  • 實表示成見;盈表示自滿。

  •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自己想要告訴別人自己高明的人,反而別人看不到他的高明之處;自以為是的人的優點無法得到真正的彰顯;自吹自擂的人的功績往往會被別人忽視;自視甚高的人難以成為領袖。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自恃能力甚高而驕傲自滿,不如適可而止;將鐵器打磨的十分尖銳,這種尖銳也無法長久保持。

  • 成語
    深藏不露、深藏若虛 VS 半桶水才晃蕩
「靜」VS「躁」
  • 靜的內涵
    定、無欲、持重
    《大學》有云:制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清靜為天下正」


  • 輕浮、慾望太多。這裡的慾望指宰治他人的慾望。

    •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輕率浮誇會失去穩重的根基,而急躁則會失去對自我的主宰。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讓人心發狂」

    現代人沒有馳騁畋獵但是亂搞性愛:群P、人獸……

(三)柔弱不爭

原文
  • 弱者道之用。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死也枯薧。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通過舉人和草木的例子,向我們說明了「坚强」的事物失去了生机,蕴含死的特质,「柔弱」充满生机,蕴含生的特质。这是从事物的内在特质看。俗話說:“舌柔在口,齒剛易折。”也是這個道理。

柔弱VS逞強
  •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些都是與“柔弱”相反的特質“逞強”,逞強者比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世間紛爭多處於此。所以老子提出爭鋒相對的“柔弱”之主張,並提出了“處下”“不爭”的觀念。
處下&不爭
處下

老子常用水來說明處下的道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世人都想站在高處,但是老子認為“川谷之於江海”,一個若能“處下”,就能培育容人的心量。

不爭

世人因私利而爭嚷不休,老子提出“利萬物而不爭”“為而不爭”。要注意,此處的“不爭”並不是放棄一切事,一切人,也不是做一個逃遁山林的隱士,而是“為而不恃、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的一種消弭人世間不平等的現象而達到一個“自然”的狀態。

感悟

我認為,老子教導我們從反面認識事物,有其高明之處。所謂“反者道之動”,在我的理解中“動”是指動力。當我們渴求成功,我們就要能夠接受失敗,甚至從失敗中學習,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也就是說,老子的世界觀中,所謂“正”和“反”並非二元對立,而是相互生成。

我不太認同這一部分的觀點,因為“返本復出”的“復”是重複的,他否定了一切事物的前進、歷史的前進,聯想到我與朋友聊天時常聽到“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是:人類永遠不能從歷史中得到教訓。”或許是我過度解讀,但是我認為,老子的理論中,人在天地間的位置,就猶如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促成事物向“自然”發展,但卻不是推動事物發展到原因,未免過於消極了一些。

致虛守靜&柔弱不爭

這兩點相輔相成。都與人世間的“躁”“爭”“逞強”針鋒相對,這裡使用“針鋒相對”這個詞,我一開始這個詞一點都不老子,有一種針尖對麥芒並不是所謂的“不爭”。但是之後反復閱讀終於理解,這裡的爭是為了回復“自然”,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相對地,那種“躁”“爭”“逞強”的狀態就是不自然,或者說,超出了“自然”的限度,並不是一種平衡的狀態。由此,我才意識到,所謂“反者道之動”並不是要強調所謂的正反,還有一層意思是“正”也可以是“反”,即正反也是相對的,兩者相互平衡才是老子追求的狀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