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
1. 概述
- 策略模式(strategy)的定义: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策略模式属于对象行为模式,它通过对算法进行封装,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的实现分割开来,并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对这些算法进行管理。
2. 结构
策略模式的主要角色如下:
- 抽象策略类(Strategy):这是一个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策略类所需的接口。
- 具体策略类(Concrete Strategy):实现了抽象策略定义的接口,提供具体的算法实现或行为。
- 环境类(Context):又叫上下文类,持有一个策略类的引用,最终给客户端调用。
- 上下文是依赖于接口的类(是面向策略设计的类),即上下文包含用策略(接口)声明的变量。
- 上下文提供一个方法,持有一个策略类的引用,最终给客户端调用。该方法委托策略变量调用具体策略所实现的策略接口中的方法(实现接口的类重写策略(接口)中的方法,来完成具体功能)
3. 简单案例
-
抽象策略类
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 void show(); }
-
具体策略类
public class StrategyA implements Strategy{ @Override public void show() { System.out.println("策略A相关算法..."); } } public class StrategyB implements Strategy{ @Override public void show() { System.out.println("策略B相关算法..."); } } public class StrategyC implements Strategy{ @Override public void show() { System.out.println("策略C相关算法..."); } }
-
环境类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void showStrategy(){ strategy.show(); } }
-
测试类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StrategyA()); context.showStrategy(); } }
4. 优点与缺点
优点:
- 策略类之间可以自由切换:由于策略类都实现同一个接口,所以使它们之间可以自由切换。
- 易于扩展:增加一个新的策略只需要添加一个具体的策略类即可,基本不需要改变原有的代码,符合"开闭原则"
- 避免使用多重条件选择语句(if else),充分体现面向对象设计思想。
缺点:
- 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
- 策略模式将造成产生很多策略类,可以通过使用享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象的数量。
5. 使用场景
- 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时,可将每个算法封装到策略类中。
- 一个类定义了多种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在这个类的操作中以多个条件语句的形式出现,可将每个条件分支移入它们各自的策略类中以代替这些条件语句。
- 系统中各算法彼此完全独立,且要求对客户隐藏具体算法的实现细节时。
- 系统要求使用算法的客户不应该知道其操作的数据时,可使用策略模式来隐藏与算法相关的数据结构。
- 多个类只区别在表现行为不同,可以使用策略模式,在运行时动态选择具体要执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