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期末复习笔记

目录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常见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课堂作业

注意与意识

人类学习的原理

学习部分课堂作业

人类记忆的产生和过程

记忆部分课堂作业

情绪与调控原理、手段和方法

情绪课堂作业

语言、思维与表征

语言

思维与表征

认知神经学

神经元的形成、结构、放电过程、及感知机算法

神经系统的结构

脑的节律与睡眠

感觉与运动系统

主要的运动、情绪、语言、记忆等认知障碍疾病

脑机接口技术

脑电信号基本特征及常见的脑电信号预处理技术

脑电信号基本处理

脑机接口系统组成及脑机接口系统分类

脑机接口系统中常见的特征提取算法及分类器设计

ssvep脑电信号

p300脑电信号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常见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心理学的学派:

结构主义 :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思想:让受试者 以内省(自我观察)而得到人的经验,经验构成意识,意识之 内包括三种元素:一为感觉性的,属知觉之元素; 二为 想象性的,属观念之元素;三为情感性的, 属情绪之元素

功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思想:主张心理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个体适应 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能像结 构主义那样只求分析意识之元素。

行为主义(1913):

代表人物:华生

思想:

1 ) 强 调 科 学 心 理 学 研 究 , 只 是 能 够 由 别 人 客 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 的整体;

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 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完形心理学(1912)又名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

思想:强调知觉经验 虽得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 由之所得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 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 时,多了一层心理组织。

精神分析论(1896):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思想:

1)人格动力观:潜意识、欲力、生死之本能解释人 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2)人格发展观: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3)人格结构观: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解释个体 的人格结构,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机制等观 念解释人格结构中的三 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人本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思想:

1)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

2)把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冲淡了;

人本心理学的理论方向是正确的,但从事实际的研究时,在方法上却很困难。

认知心理学:

受多种因素逐渐演变而成,对 “知之历程”的研究。

思想:

广义 : 凡 是 以 记 忆 、 理解 、 想像 、 思考等 行为与心理历程为研究题材者,即泛称认知论。

狭义:仅限于解释凭感觉接收讯息、贮存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历程,信息处理心理学

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Sensation):觉察到刺激的存在,并立 即分辨出刺激的属性,在心理学上,称此一层次 为感觉。

知觉(Perception) :不仅觉察到刺激的存在及 其重要属性,而且知道该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在 心理学上,称此一层次为知觉。

知觉另外一种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感觉是生理与心理之间的过程,知觉是纯粹的心理过程; ②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整体的反应;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感觉和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以感觉为 基础;

2)感觉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历程,而知觉则纯属复杂的心理历程;

3)感觉是普遍现象(眼睛正常者均有视觉),而知觉则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五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触 觉、痛觉、温觉、冷觉)。

感知、认知皮层的位置以及各系统神经通路:

听觉皮层:

位置:上颞叶

神经通路: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 传递冲动)→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嗅觉皮层:

位置:眶额叶

神经通路(嗅觉通路是唯一不向丘脑输送信息的感官通路):

嗅觉感受器与着嗅剂相互作用,随后发送信息到嗅球内的嗅小体,其轴突形成了嗅神经并将信息中继转给初级嗅皮质,最后到 达次级嗅觉皮层。框额皮层被认为时一个次级嗅觉加工区域

味觉皮层:

位置:眶额叶

神经通路:味觉分子进入含有味觉细胞的味蕾,味觉细胞的轴突形成的鼓索神经与面神经连接到脑干中的孤束核,然后投射到位于丘脑 的腹侧后内侧核的初级味觉皮层,最终投射到位于眶额叶的次级味觉皮层

触觉、本体感受:

位置:躯体感觉细胞位于中央后回,顶叶的最前部。

视觉皮层:

位置:枕叶

知觉的理解

①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②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 ③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知觉的类型

根据知觉对象,可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简单知觉可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等五种

根据人脑认识事物的特征,复杂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反映的正确程度,可分为正确知觉与错觉

空间知觉 含义: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种类: ① 形状知觉 ② 大小知觉 ③ 方位知觉 ④ 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

含义:客观事物的延(连)续性和顺序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表现形式: a.对时间的分辨。 b.对时间的确认。 c.对时间的估量。 d.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相比有如下特点: 时间知觉并非由固定的刺激所引起。 b.时间知觉没有提供信息的感觉器官

c. 时间知觉在多数情况下,是在时间进行之后才作出反应的。而且由于时间具有不可逆的性质

影响时间知觉的主要因素

a. 时间间隔的长短——1秒钟作用的时间估计得最准。 b. 一段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与性质 c. 感觉通道性质:依次为听觉、触觉、视觉. d. 人们的兴趣、期待与情绪(心理因素) e. 人们的知识经验,职业及训练。 f. 年龄差异

运动知觉

含义:物体的运动特性(空间位移)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义:运动知觉对动物和人的适应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类型: 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知觉的心理特征

A 知觉的相对性: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

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的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

形象与背景: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 与具体刺激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形象与背景是主副关系;形象是主题,背 景是衬托

知觉对比: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

B、知觉的选择性:有选择地将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②对象的活动性 ③熟悉的对象 (2)主观因素 ①动机、需要与兴趣 ②情绪状态 ③期待与心理倾向

C、知觉的整体性:指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总和所产生的一种整体知觉经验

影响因素: (1)知识经验 (2)客观事物各部分的作用 (3)客观事物各部分的关系

D、知觉的恒常性: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而在知觉经 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称之为知觉恒常性

影响因素:

(1)客观参照

(2)人的知识经验

分类:亮度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E、知觉的组织性:构成知觉经验的感觉性资料均系根据客观的事实,但在转化为心理性的知觉经验时,是对感觉得来的资料经过一番主 观的选择处理由感觉转化到知觉的选择处理历程

①:相似法则

②:接近法则

③:闭合法则

④:连续法则

知觉历程

A . 空间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 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 历程

分类

视空间知觉:指的是深度知觉,亦即平常所说的立体知觉或远近知觉

听空间知觉

B . 时间知觉

C. 移动知觉:对环境中所见物体是否移动,以及对该物体移动快慢、方向等所作的解释与判断,称为移动知觉

D. 错觉现象:在知觉心理学上,对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的或扭曲事实的知觉经验,称为错觉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A. 学习与经验的影响 复杂的知觉要靠学习与经验。 B. 知觉的观点差异 “客观的主观”是心理学的特征之一。

C. 知觉中的动机因素 面对同一刺激,具有不同动机的观点者所得知经验是很不相同的

感觉与知觉课堂作业

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二者有什么联系?

答:见感觉与知觉概念。见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的心理特征

答:见上

知觉历程

答:见上

影响知觉的因素

答:见上

注意与意识

注意的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 向与集中。其中,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由脑对信息的 选择或过滤功能实现的,是一种有意识地 只对某种信息进行加工而阻止其他无用信息进入意识加工的能力

注意的集中性:是注意的保持能力,是保证意识加工不被中断的功能,是一种在意识加工过程中阻止无用信息进入意识的能力

注意的分类:

①:有意注意: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目标驱动的影响,对应我们有意地注意一些东西的能力。

②:反射性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的影响,描述一个感觉事件捕获了我们的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在注意的同时有意识 地对非注意对象进行抑制,使之不致进 入意识的心理功能,没有抑制非注意对象的注意不是 选择性注意。

注意力机制的几种模型及其基本思想:

瓶颈理论

早选择理论:

模型:Broadbent选择性注意模型(1958)

思想:一个门控机制决定哪些限定容量的信息会被传递到更进一步的分析中。这里的门控机制采用了较高层级的执行过程控制向下 对早期神经过程施加影响的形式。

衰减理论:

模型:由于非注意耳的信 息并没有被过滤器完全阻止,Treisman(1969) 对Broadbent(1958)的理论作了修正,提出了衰减模型。

思想:从感觉记忆中输出的信息所经历 的下一步加工并不像Broadbent的理论那样是全或 无式的过滤,而是进入一个衰减器。在 衰减器中 非注意信息只是受到衰减而不是受到完全阻断。 注意信息与非注意信息都进入觉察器,不过由于 后者受到了衰 减,一般不被觉知,这就是注意的选择作用。

晚期选择理论:

模型:Deutsch J. 和 Deutsch D.(1963)提出

思想:所有输入的信息都以并行的方式进入觉察器被进行知觉加工和觉知。注意的功能仅在于选择对什么信息进行反应。选择的标 准是信息的相对重要性,只有最重要的信息才可以被选择。而这种重要性是由上述信息的性质和任务的需要决定的。该理论 认为

评论 1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