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星闪技术(NearLink)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短距通信标准技术,由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发布(星闪联盟SparkLink),截至2020年9月,已有超过140家成员单位。这项技术主要满足智能汽车、智能终端、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对高质量短距无线连接的需求。
星闪(联盟)的诞生
- 2019 年,华为因美国制裁被迫退出蓝牙技术联盟。
- 荣耀20推出一个“超级蓝牙技术”(X-BT),称之为“绿牙”。
- 2020年9月,由华为牵头组织、会员超过320家企业的星闪联盟SparkLink正式成立,另起炉灶开始了星闪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制定。
- 2023年8月4日华为正式发布星闪Nearink。
技术优势
星闪技术是新一代近距离无线连接技术,具有更低功耗、更快速度、更低时延、更稳连接、更广覆盖、更大组网等优势,将为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场景带来体验变革。
星闪技术支持最大4096台设备互联,远超过蓝牙的8台和WiFi的256台;星闪技术的延迟能做到20微秒延迟,这是人类无线连接技术首次进入微秒级,而Wi-Fi 目前的延迟最低为 10 毫秒。
技术概述
蓝牙和Wi-Fi是目前近场无线通信的主要解决方案,但蓝牙和 Wi-Fi 之间的标准是割裂的,蓝牙主打低功耗,Wi-Fi 追求高速率,各有长处却不能兼容。而“星闪”从架构设计上做成了一个标准多个模式。在2023年华为HDC发布会上,有这样一个动图:蓝牙和Wi-Fi两个图标变化后融合成了星闪的图标。
星闪无线通信系统由星闪接入层、基础服务层以及基础应用层三部分构成。其中,星闪接入层也可被称为星闪底层,基础服务层和基础应用层构成了星闪上层。
星闪接入层为星闪上层提供SLB和SLE两种通信接口。其中,SLB采用超短帧、多点同步、双向认证、快速干扰协调、双向认证加密、跨层调度优化等多项技术,用于支持具有低时延(20us)、高可靠、精同步、高并发和高安全等传输需求的业务场景。SLE采用Polar信道编码提升传输可靠性,减少重传节省功耗,同时支持最大4MHz传输带宽、最大8PSK调制,支持1对多可靠组播,支持4KHz短时延互,安全配对,隐私保护等特性,在尽可能保证传输效率的同时,充分考虑了节能因素,用于承载具有低功耗诉求的业务场景。SLB和SLE面向不同业务诉求,提供不同的传输服务,两者相互补充并且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持续平滑演进。
星闪1.0空口系统架构
星闪基础接入技术
传输波形
CP-OFDM符号的时间长度(包含循环前缀):
信道和子载波设计


帧结构
星闪系统采用 TDD 方式,超帧格式如下图所示,每超帧包含 48 个无线帧,每超帧持续时间为 1ms,每个无线帧的持续时间为 20.833μs(1ms/48=20.833μs)。其中 G 符号代表 G 节点向 T 节点发送(G 链路)的符号,T 节点代表 T 节点向 G 节点发送(T 链路)的符号,SG/ST 分别代表 G/T 符号中可用于开销符号的符号 资源,每个无线帧的开销符号资源可灵活配置为 0、1 或 2 个符号,GAP 是 G 链路符号和 T 链路符号的切换间隔。
采用常规循环前缀时,无线帧支持 14 种 G 符号 T 符号配比;采用扩展循环前缀时,无线帧支持 12 种 G 符号 T 符号配比。灵活的 G/T 符号配比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不同链路方向业务速率的要求。
管理节点 Grant Node
管理节点又称 G 节点,星闪无线通信系统接入层发送数据调度信息的节点。
终端节点 Terminal Node
终端节点又称T节点,星闪无线通信系统接入层接收数据调度信息,根据数据调度信息发送数据的 节点。
星闪低功耗接入技术
传输波形
使用低成本低功耗的 GFSK 波形。同时,为了满足较高速率传输支持高阶业务,也支持 QPSK 调 制波形和 8PSK 调制波形。
GFSK(高斯频移键控)是一种数字调制方式,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特别是在需要高效频谱利用率和良好抗噪声性能的场合。在GFSK中,数字信息的每一位(0或1)都对应一个特定的频率偏移量。当发送“0”时,载波频率会有一个较小的偏移;而发送“1”时,频率偏移量会较大。这种频率的偏移量与基带信号的变化直接相关,从而实现了数字信息的调制。GFSK中的“高斯”一词指的是在调制过程中使用了高斯滤波器,它对基带信号进行平滑处理,以减少信号的频谱扩展,提高频谱利用率
信道和跳频设计
系统工作频段为 2400MHz-2483.5MHz,5150MHz-5350MHz,5725MHz-5850MHz。系统采用单载波跳频的方法进行数据传输,信道带宽支持 1MHz,2MHz 和 4MHz。跳频信道拼接获取更大带宽。
无线帧结构
支持 4 种无线帧结构,无线帧结构 1 采用 GFSK 波形不进行信道编码。
无线帧结构1
无线帧结构 2、无线帧结 构 3 和无线帧结构 4 采用 PSK 调制并使用极化码信道编码。无线帧结构 2 中,控制信息进行码长 64 的信道编码,使用 QPSK 进行调制。
无线帧结构2
无线帧结构 3 中,控制信息进行码长 256 的信道编码,使用 QPSK 进行调制。
无线帧结构3
无线帧结构 4 中,控制信息进行码长 256 的信道编码,使用 BPSK 进行调制。
无线帧结构4
无线帧结构 2 适用于鼠标类应用,无线帧结构 3 适用于个域网、智能汽车等常规覆盖的场景,无线帧结构 4 适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对覆盖有要求的扩展覆盖场景。
对比蓝牙
蓝牙工作在2.4GHz的频段,在工作频段2402MHz-2480MHz上分为79个信道,低功耗蓝牙分为40个信道。一组设备通信的时候,短暂占用一个信道发包,由于其跳频技术,每次传输完数据包之后都会切换到另一个信道继续传输。跳频的顺序是加密过的,每组设备都不一样,之所以设计跳频是为了数据安全以及抗干扰,万一其中一个信道受到干扰不能用了可以直接避开它,跳频的时候直接跳过它就行,防止通信中断。
蓝牙数据帧结构
广播报文和数据报文都包含 Preamble(前导码), AccessAddress(接入地址),PDU(数据),CRC。其中Constant Tone Extension是可选的。
- 前导码
- 接入地址
- PDU
- Header
- Length
- payload
- MIC(可选)
- CRC
- Constant Tone Extension(可选)
1 前导码
报文最开始的8bit是01010101(0x55)或者10101010(0xAA)。这是很简单的交替序列。接收机可以用它来配置自动增益控制,以及确定 “0”、"1"比特所使用的的频率。
2 接入地址(Access Address)
接入地址的第一个比特决定了前导是01010101还是10101010。如果接入地址的第一个比特为0,则使用01010101序列;如果是1则使用10101010序列。这保证了任一报文的前9个比特都是交替的,即要么为101010101要么为010101010。
LL层使用接入地址来区分当前发送的数据是广播包还是数据包,广播包接入地址固定为0x8E89BED6,数据包使用是在连接时生成的接入地址。
- 连接时主设备分配一个32位的随机数并发送给从设备,这就是接入地址。
- 接入地址被用来表示一个连接,在连接期间保持不变。
- 对于同一个从设备,断开从新连接接入地址也会重新生成。
3 数据(PDU)
根据使用的通道不同可以分为广播报文和数据报文。广播报文在广播通道上传输(37, 38, 39), 数据报文在数据通道上传输(0到36)。
传输通道的帧结构
基础帧
基础帧应用在传输模式为基础模式的传输通道中。 基础帧对数据增加 TCID、数据长度的包头。基础帧不对数据进行分包处理。
基础帧中各个字段含义如下:
• TCID:2 字节,传输通道标识,具体的在单播业务通道中携带为对端标识,在广播传输通道 中携带为本端标识;
• 长度指示:2 字节,指示数据信息的字节长度;
• 数据信息:0 to 65535 字节,应用数据。
增强帧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