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从 MAC 地址到 VLAN 标签:数据链路层如何重构网络拓扑逻辑)

前言

本期开始将分层进行讲解OSI参考模型或者TCP/IP参考模型,从数据链路到应用层,本期先介绍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本的内容,如果没有数据链路层,基于TCP/IP的通信也就无从谈起。数据链路,指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有时也指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通信手段。TCP/IP中对于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及以下部分(物理层)未作定义。因为TCP/IP以这两层的功能是透明的为前提。然而,数据链路的知识对于深入理解TCP/IP与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MAC地址

MAC地址长48比特,在使用网卡(NIC)的情况下,MAC地址一般会被烧入到ROM中。因此,任何一个网卡的MAC地址都是唯一的,在全世界都不会有重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MAC可以不是唯一的,只要不同属于一个数据链路就不会有问题。

共享介质型网络

从通信介质的使用方法来分,网络可以分为共享介质型和非共享介质型,共享介质型网络指多个设备共享一个通信介质的网络。设备之间使用同一个载波信道进行发送和接收。这里我们介绍两种介质控制方式:争用方式以及令牌传递方式。

争用方式

我们称其为CSMA(载波监听多路访问),采用先到先得的方式占用信道,如果多个站同时发送帧,则会产生冲突现象。在一部分以太网中,将其进行改良为CSMA/CD方式,它要求每个站提前检查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尽早释放信道。当接收端接收到数据时,会对其进行校验,也就是上期将介绍的FCS位,使用与发送方相同的算法对帧进行计算,如若与收到的帧的FCS位不同,则丢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令牌传递方式

令牌传递方式就是有一个特殊的报文“令牌”,只有拿到令牌的站,才能发送数据,令牌沿着令牌环进行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非共享介质网络

非共享介质网络是指不共享介质,在这种方式下,网络中的每个站直连交换机,由交换机进行转发数据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

在使用交换机的时候,它们根据数据链路层中每个帧的MAC地址,决定从哪个接口进行发送数据,这时通过查询转发表,转发表的内容不是手工设置,而是通过交换机进行自学生成。自学过程如下:
1 初始化:交换机启动时,MAC 地址转发表为空。
2 监听数据帧:交换机通过监听端口接收网络中的数据帧。当它收到一个数据帧时,会检查帧的源 MAC 地址和目的 MAC 地址。
3 学习源 MAC 地址:交换机将数据帧中的源 MAC 地址与接收该帧的端口号关联起来,并记录到 MAC 地址转发表中。这就相当于交换机记住了某个 MAC 地址是从哪个端口进入的,以后如果要向这个 MAC 地址发送数据,就可以从这个端口转发出去。
4 转发数据帧:根据目的 MAC 地址在转发表中查找对应的端口号。如果找到匹配项,就将数据帧从对应的端口转发出去;如果没有找到,交换机就会采用广播的方式,将数据帧从除接收端口外的所有其他端口发送出去,以寻找目的 MAC 地址对应的设备。
5 更新转发表:随着网络中数据帧的不断传输,交换机会持续学习新的 MAC 地址,并更新转发表。如果某个 MAC 地址对应的端口发生了变化,交换机也会及时更新转发表中的记录,确保数据能够正确转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环路检测技术

如果用网桥连接网络的时候,如果出现环路,则可能发生数据帧在环路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持续转发,为了解决这一个情况,有两种方式生成树与源路的方式。

生成树

该方法由IEEE802.1D定义。每个网桥必须在每1~10秒内相互交换BPDU(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包,从而判断哪些端口使用哪些不使用,以便消除环路。一旦发生故障,则自动切换通信线路,利用那些没
有被使用的端口继续进行传输。具体步骤如下:
1 选举根桥:所有交换机通过交换 BPDU(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报文,比较桥 ID,选出具有最低桥 ID 的交换机作为根桥。根桥是生成树的中心节点。
2 计算最优路径:各交换机计算到达根桥的最佳路径,将此路径上的端口设为根端口。路径成本是衡量路径优劣的标准,通常链路带宽越高,路径成本越低。
3 选举指定端口:在每条链路上,依据端口到根桥的路径成本等因素,选举出指定端口,负责在该链路上转发数据。非指定端口则不进行数据转发。
4 阻塞非必要路径:将冗余路径上的端口设为阻塞状态,这些端口不转发用户数据,只接收和处理 STP 协议报文,从而防止环路形成。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STP 会重新计算,调整端口状态,确保网络始终无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EEE802.1D中所定义的生成树方法有一个弊端,就是在发生故障切换网络时需要几十秒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个用时过长的问题,在IEEE802.1W中定义了一个叫RSTP(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的方法。该
方法能将发生问题时的恢复时间缩短到几秒以内。

源路由法

源路由法最早由IBM提出,以解决令牌环网络的问题。该方式可以判断发送数据的源地址是通过哪个网桥实现传输的,并将帧写入RIF(Routing InformationField)。网桥则根据这个RIF信息发送帧给目标地址。因此,即使网桥中出现了环路,数据帧也不会被反复转发,可成功地发送到目标地址。在这种机制中发送端本身必须具备源路由的功能。

VLAN

进行网络管理的时候,时常会遇到分散网络负载、变换部署网络设备的位置等情况。而有时管理员在做这些操作时,不得不修改网络的拓扑结构,这也就意味着必须进行硬件线路的改造。然而,如果采用带有VLAN技术的网桥,就不用实际修改网络布线,只需修改网络的结构即可。
我们可以通过对交换机不同端口进行划分,从而区分广播数据传播的范围、减少了网络负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同时为了允许包含跨越异构交换机的网段又定义了IEEE802.1Q的标准(也叫TAG VLAN)。TAG VLAN中对每个网段都用一个VLAN ID的标签进行唯一标识。在交换机中传输帧时,在以太网首部加入这个VID 标签,根据这个值决定将数据帧发送给哪个网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帧前端有一个叫做前导码(Preamble)的部分,它由0、1数字交替组合而成,表示一个以太网帧的开始,也是对端网卡能够确保与其同步的标志。前导码末尾是一个叫做SFD(Start Frame Delimiter)的域,它的值是“11”。在这个域之后就是以太网帧的本体。前导码与SFD合起来占8个字节(8位字节指包含8比特的1个字节。与人们平常说的字节(Byte)类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太网帧本体的前端是以太网的首部,它总共占14个字节。分别是6个字节的目标MAC地址、6个字节的源MAC地址以及2个字节的上层协议类型。紧随帧头后面的是数据。一个数据帧所能容纳的最大数据范围是46~1500个字节。帧尾是一个叫做FCS的4个字节。在目标MAC地址中存放了目标工作站的物理地址。源MAC地址中则存放构造以太网帧的发送端工作站的物理地址。类型通常跟数据一起传送,它包含用以标识协议类型的编号,即表明以太网的再上一层网络协议的类型。在这个字段的后面,则是该类型所标识的协议首部及其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EEE802.3 Ethernet与一般的以太网在帧的首部上稍有区别。一般以太网帧中表示类型的字段,在IEEE802.3以太网中却表示帧的长度。此外,数据部分的前端还有LLC和SNAP等字段。而标识上一层协议类型的字段就出现在这个SNAP中。不过SNAP中指定的协议类型与一般以太网协议类型的意思基本相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本期主要介绍了网络中的数据链路层,下期将会介绍IP协议。

写在文末

 有疑问的友友,欢迎在评论区交流,笔者看到会及时回复

请大家一定一定要关注!!!
请大家一定一定要关注!!!
请大家一定一定要关注!!!
友友们,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创作不易,求关注,点赞,收藏,谢谢~
评论 9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wxchyy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