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整车组成
汽车的主要构成部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动机(动力总成):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负责产生动力驱动车辆运行。常见类型包括内燃机、电动机等。
2、变速箱和传动系统:变速箱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传动系统包括传动轴、差速器等。
3、底盘和悬挂系统:底盘包括车辆的车架结构,悬挂系统负责支撑和悬挂车身,提供悬挂舒适性和操控性。
4、车身结构:车身包括车辆的外部壳体,包括车门、车顶、车窗等,承担载荷和保护乘客的作用。
5、内饰和座椅:内饰包括车内的仪表盘、座椅、中控台、音响系统等,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和良好的人机交互。
6、车辆电子系统:包括车载电脑、车载通信系统、车载娱乐系统、车载安全系统等,提供车辆的各种功能和服务。
7、车轮和制动系统:车轮与地面接触,提供车辆的行驶和操控,制动系统包括刹车盘、刹车片、刹车液等,负责车辆的制动控制。
8、照明和电气系统:包括车辆的前照灯、后尾灯、转向灯、仪表盘灯等,以及电气系统中的电池、发电机、线束等。
9、排放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排放系统、尾气处理系统等,负责控制和减少车辆的尾气排放,保护环境。
这些部件共同构成了汽车的整体结构和功能,每个部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二、汽车整车集成
整车集成是指将汽车各个组成部分(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身、内饰等)进行组装和协调,确保它们在整车中协同工作,达到预期的性能和功能。整车集成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集成:各个子系统(如动力总成、底盘、车身电子系统等)之间的集成和协调,确保它们相互配合、无冲突地运行。
2、设计优化:对各个组件和系统进行设计优化,以确保整车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满足设计要求和标准。
3、功能整合:整合车辆各个功能模块,包括车载电子系统、驾驶辅助系统、安全系统等,确保它们协同工作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4、供应链管理:管理零部件供应商和配送链,确保零部件的及时交付和质量可控,保证整车生产进度。
5、测试与验证:进行整车系统的测试和验证,包括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可靠性测试等,确保整车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6、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监控整车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工艺参数,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整车产品。
整车集成是汽车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性能、品质和可靠性,需要各个部门和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调。
三、汽车整车开发
汽车整车开发流程一般包括以下主要阶段:
1、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
- 收集市场数据和消费者反馈,了解市场趋势和需求。
- 确定目标市场、受众群体和竞争对手情况。
2、概念设计阶段:
- 确定整车的设计理念、定位和目标。
- 制定初步的外观设计和内饰概念,包括草图、模型等。
- 进行概念验证和评估,收集反馈意见。
3、详细设计与工程开发:
- 进行车辆的详细工程设计,包括车身结构、底盘、动力总成等。
- 制定三维模型和技术规格。
- 进行工程仿真分析,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性能。
4、零部件开发与采购:
- 同步开展零部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 确定零部件供应商,并进行采购谈判和合作协议签订。
5、原型制造与测试:
- 制造整车样车或原型。
- 进行各项测试,包括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可靠性测试等。
6、验证与认证:
- 进行碰撞测试、排放测试、安全评估等验证工作。
- 确保车辆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获得认证。
7、制造准备与量产:
- 确定生产线规划和工艺流程。
- 进行生产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
- 开始车辆的量产生产。
8、市场推广与销售:
- 开展上市前的市场宣传和推广活动。
- 推出车型并进行销售。
9、售后服务与持续改进:
- 提供售后服务和支持。
- 收集用户反馈,持续改进产品。
整个流程需要各个部门和团队的密切合作和协调,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目标。
3.1、平台化开发
汽车平台化开发是指基于相同的车辆平台(或架构)设计和开发多个车型或车系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带来许多优势,包括降低开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等。以下是汽车平台化开发的一般步骤和关键点:
1、平台设计:设计一个灵活的车辆平台,可以支持多种车型和配置。这需要考虑到不同车型之间的共享部件和模块,以及可变化的尺寸和配置。
2、模块化设计:将车辆的各个系统和部件进行模块化设计,使它们可以轻松地在不同车型之间进行组合和替换。这包括动力总成、底盘、车身、内饰等。
3、标准化部件:尽可能地使用标准化部件和模块,以降低开发和生产成本。这可以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来实现,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
4、平台验证:对设计的平台进行验证和评估,确保其满足各种车型的需求和要求,包括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
5、车型衍生:基于设计的平台,开发衍生车型或车系。这可以通过调整车身尺寸、内饰配置、动力总成等方式来实现,以满足不同市场和用户群体的需求。
6、生产准备:准备生产线和工艺流程,确保平台化开发不会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这可能涉及到生产设备的调整、员工培训等工作。
7、市场推广:推出新的车型或车系,并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强调不同车型之间的共享优势,以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汽车平台化开发是现代汽车制造业中的常见实践,可以帮助厂商更快速、更灵活地满足不同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3.2、总体设计
汽车总体设计是指将汽车各个方面的设计要素统一协调,以确保最终的整车设计满足预期的功能、性能、美观和安全要求。总体设计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外观设计:
- 确定车辆的整体外观风格、线条和比例。
- 设计车身的造型、车顶线、车窗形状等。
- 考虑车辆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优化车辆的气流和风阻。
2、内饰设计:
- 设计车内的仪表盘、座椅、中控台、娱乐系统等。
- 考虑内饰的舒适性、人机工程学和功能性。
3、动力总成设计:
- 确定车辆的动力来源,如内燃机、电动机等。
- 设计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布局和集成。
4、底盘和悬挂系统设计:
- 设计底盘结构和悬挂系统,以提供良好的操控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5、车辆电子系统设计:
- 设计车辆的电气系统、车载通信系统、安全辅助系统等。
- 考虑车辆的智能化和互联功能。
6、安全性设计:
- 设计车辆的 passives 安全措施,如碰撞吸能结构、安全气囊系统等。
- 考虑车辆的 active 安全措施,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车辆稳定控制系统(ESP)等。
7、材料选择:
- 选择适合车辆设计和性能要求的材料,如钢铁、铝合金、碳纤维等。
8、成本和制造可行性:
- 确保设计方案符合预算和制造工艺要求,考虑生产成本、材料成本等因素。
汽车总体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各个方面,以实现整车设计的综合优化和协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合作,充分沟通,确保设计方案符合预期目标并能够成功实现。
3.3、总布置设计
汽车总布置设计是指在汽车设计过程中确定各个主要组成部件的布置位置、布局关系以及空间利用,以确保整车各部件之间的协调性、功能性和美观性。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动力总成布置:确定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系统等动力总成组件的布置位置,包括前置、后置、中置等,以及与底盘、车身的协调布局关系。
2、底盘和悬挂系统布置:设计底盘结构和悬挂系统的布置,以确保良好的操控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车辆内部空间。
3、车身结构布置:确定车身各部分的布局关系,包括车头、车尾、车门、车顶等,以及与车轮、车窗等的协调布置,以满足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要求和美学需求。
4、内部空间布置:设计车内的座椅、仪表盘、中控台、储物空间等的布置位置,以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和良好的人机交互。
5、电子系统布置:确定车辆的电气系统、车载通信系统、安全辅助系统等的布置位置,以确保其功能性和易用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子干扰和故障风险。
6、材料和成本考虑:考虑选用的材料特性和成本,以及制造工艺的可行性,对布置设计进行优化,以实现设计要求和预算目标。
汽车总布置设计是汽车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确保最终设计方案能够满足预期的功能、性能和质量要求。
3.4、造型设计
汽车造型设计是指车辆外观的设计,包括车身线条、比例、曲面设计、车窗布局、前脸设计等方面,以及内饰的设计。这个过程旨在创造吸引人的外观,突出品牌特色,同时考虑空气动力学效应、乘坐舒适性和驾驶视野等因素。
汽车造型设计的关键点包括:
1、设计理念:确定车型的整体设计理念和风格定位,如豪华、运动、时尚等。
2、外观设计:
- 设计车身线条和曲面,使其流畅、动感并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
- 设计车头、车尾和侧面等部位,突出品牌特色和个性化设计。
- 完善车窗布局和车门设计,考虑乘客进出和驾驶视野的便利性。
3、内饰设计:
- 设计仪表盘、座椅、中控台等内部构件,注重人机工程学和舒适性。
- 考虑内饰材质、色彩和配饰,营造高品质、舒适的驾乘环境。
4、品牌特色:确保设计与品牌形象和价值观一致,体现品牌的独特性和品质感。
5、用户体验:注重用户的感官体验,考虑到乘客和驾驶员的需求,提升驾乘舒适性和便利性。
6、技术可行性: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和制造工艺的实现性,确保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实施。
7、市场趋势:了解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设计方向,使产品具有竞争力。
汽车造型设计是汽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品牌形象,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和精湛的技术水平来完成。
3.5、底盘设计
汽车底盘设计是指设计车辆底盘结构和悬挂系统的过程,以确保车辆在各种路况下具有良好的操控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底盘设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底盘结构:
- 确定车辆的底盘结构类型,如承载式底盘或非承载式底盘。
- 设计底盘的结构布局和主要构件,如车架、地盘、纵梁等,以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悬挂系统:
- 设计车辆的悬挂系统,包括前悬挂和后悬挂。
- 选择合适的悬挂类型,如独立悬挂、梁式悬挂、多连杆悬挂等,根据车型的定位和需求确定。
- 考虑悬挂几何学参数,如悬挂几何、减震器位置、弹簧刚度等,以确保车辆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和乘坐舒适性。
3、转向系统:
- 设计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机构、转向齿轮和转向杆等。
- 考虑转向系统的灵敏度、转向角度和稳定性,以确保车辆具有良好的转向性能和驾驶稳定性。
4、制动系统:
- 设计车辆的制动系统,包括制动盘、制动片、制动液和制动器等。
- 考虑制动系统的性能参数,如制动力分配、制动距离和抗衰减性,以确保车辆具有安全可靠的制动性能。
5、底盘空间利用:
- 最大限度地利用底盘空间,以容纳车辆的各种系统和部件,如油箱、排气系统、电池等。
- 考虑底盘结构的设计,以提供良好的车内空间和乘坐舒适性。
底盘设计是汽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操控性、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团队和先进的仿真工具来进行设计和优化。
3.6、电子电器设计
汽车电子电器设计涉及到车辆内部的各种电子系统和电气设备,用于控制车辆的各项功能、提升驾驶体验、增强安全性以及提供娱乐和舒适性。以下是汽车电子电器设计的主要方面:
1、车载电脑系统:
- 包括车辆的中央控制单元(ECU)和其他各种控制模块,用于管理车辆的各项功能和系统。
- 负责处理发动机控制、变速箱控制、制动系统、空调系统、车辆稳定控制等方面的数据和指令。
2、车载通信系统:
- 包括车辆的信息娱乐系统、导航系统、蓝牙连接、WiFi连接等。
- 提供车内娱乐和导航功能,实现与外部设备和网络的连接。
3、安全辅助系统:
- 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等。
- 帮助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保持车辆稳定性、提供制动辅助和车辆操控辅助。
4、驾驶辅助系统:
- 包括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等。
- 提供驾驶员的辅助功能,增强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5、车身控制系统:
- 包括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S)、自动启停系统、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等。
- 控制车身各部件的动作和状态,提升驾驶和乘坐舒适性。
6、照明系统:
- 包括车辆的前照灯、后尾灯、转向灯、雾灯等。
- 提供车辆的照明功能,并根据驾驶情况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方向。
7、电气系统:
- 包括车辆的电池、发电机、电线束等。
- 为车辆的各项电子设备提供电力支持,并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汽车电子电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驾驶员和乘客的使用体验、以及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标准,确保车辆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
3.7、车身设计
汽车车身设计是指设计车辆外部的车身结构和外观造型,以及内部的乘坐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外观设计:
- 确定车辆的整体外观风格和设计理念,如运动型、豪华型、家庭型等。
- 设计车身的线条、曲面和比例,使其具有流畅、动感的外观。
- 创造独特的前脸设计、车身侧面造型和车尾设计,以突出品牌特色和个性化。
2、车身结构:
- 设计车身的结构框架和各个零部件的连接方式,以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 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钢铁、铝合金、碳纤维等,平衡轻量化和安全性。
3、车窗布局:
- 设计车辆的车窗布局和尺寸,以提供良好的视野和通风效果。
- 考虑车窗玻璃的弯曲度和色彩,以及车窗玻璃的防护性能。
4、车门设计:
- 设计车辆的车门结构和开启方式,如传统门、侧滑门、旋转门等。
- 考虑车门的开启空间和便利性,以及车门的密封性和防水性能。
5、乘坐空间布局:
- 设计车内的座椅布局和乘坐空间,以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
- 考虑前排和后排乘客的空间需求,以及行李箱和储物空间的设置。
6、车身配件设计:
- 设计车身的前后保险杠、车顶行李架、侧裙、车顶蓬等配件,以增强车辆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 考虑配件的材质、颜色和形状,与整车外观相协调。
汽车车身设计是汽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外观、空间利用和乘坐舒适性。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和先进的设计工具来进行设计和优化。
3.8、内外饰设计
汽车内外饰设计涉及车辆外部和内部的造型设计和功能布局,以提升车辆的外观吸引力、驾乘舒适性和人机交互体验。以下是汽车内外饰设计的主要方面:
1、外饰设计:
- 外观造型:设计车辆的整体外观风格、线条和比例,使其具有美感和辨识度。
- 前脸设计:设计车辆的前格栅、大灯、雾灯等前部组件,突出品牌特色和个性化。
- 车身线条:设计车身的曲面和线条,使其流畅、动感,并考虑空气动力学效应。
- 后部设计:设计车辆的后尾灯、后保险杠等后部组件,使其与前部设计协调一致。
2、内饰设计:
- 仪表盘设计:设计车内仪表盘的布局和造型,包括指针、数字显示屏、控制按钮等,以提供驾驶员信息和控制功能。
- 座椅设计:设计车内座椅的外观和结构,以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和良好的支撑性。
- 中控台设计:设计车内中控台的布局和功能按钮,包括多媒体系统、空调系统、车辆控制等,以提供方便的操作和人机交互体验。
- 内饰材料:选择合适的内饰材料,如皮革、木纹、铝合金等,以提升内饰品质感和舒适性。
3、人机交互设计:
- 设计车内的人机交互界面,包括多媒体系统、语音控制、手势识别等,以提供便捷的操作和交流方式。
- 考虑驾驶员和乘客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和功能。
4、照明设计:
- 设计车内的照明系统,包括车内灯光、环境氛围灯等,以提供舒适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 考虑照明的亮度、色温和分布,以满足不同驾驶和乘坐场景的需求。
汽车内外饰设计是汽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外观吸引力、驾乘舒适性和用户体验。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和先进的设计工具来进行设计和优化。
3.9、热系统设计
汽车热系统设计是指设计车辆的冷却系统和暖气系统,以确保发动机和乘客舱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并有效管理发动机的热量。以下是汽车热系统设计的主要方面:
1、发动机冷却系统:
- 设计散热器、水泵、水箱和冷却管路等组件,以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 确定冷却系统的循环方式,如自然循环或强制循环,以及冷却液的流动路径。
- 考虑冷却系统的散热效率、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和冷却系统的耐久性。
2、暖气系统:
- 设计暖气芯片、风扇、控制阀门和风道等组件,以向乘客舱供应热空气。
- 确定暖气系统的工作方式,如通过发动机热量或独立加热器供热,以及温度控制和风量调节方式。
- 考虑暖气系统的供暖效率、快速响应性和安全性。
3、空调系统集成:
- 在设计中考虑空调系统的集成,与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暖气系统进行协调,以确保整车热量管理的综合效果。
- 确定空调系统的供冷和除湿功能,与暖气系统协调,实现全年舒适的驾乘体验。
4、温度控制和调节:
- 设计温度传感器、控制单元和调节装置,以监测和调节发动机和乘客舱的温度。
- 考虑温度控制系统的精度、响应速度和节能性能,以提供舒适和节能的驾乘环境。
5、防冻保护:
- 设计防冻液、冷却液和暖气水路的防冻保护装置,以确保在低温环境下系统正常工作。
- 考虑防冻保护的可靠性和持久性,以应对恶劣天气和极端气候条件。
汽车热系统设计是汽车工程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运行性能、驾乘舒适性和用户体验。因此,需要工程师团队通过综合考虑发动机特性、乘客舱需求和系统集成,进行设计和优化。
3.10、尺寸工程
汽车尺寸工程涉及确定车辆的各项尺寸参数,包括车身长度、宽度、高度,车轴距,以及内部乘坐空间等。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定位和用户需求:根据车型的市场定位和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确定车辆的尺寸范围。例如,紧凑型车通常尺寸较小,而SUV则可能更大一些。
2、空间利用效率:优化车辆内部空间布局,以提供最大限度的乘坐空间和行李储存空间。这需要考虑座椅布局、行李箱设计以及内部构件的布置。
3、设计风格和比例:确保车辆的外观比例和造型符合设计风格,同时满足空气动力学要求和美学标准。这涉及到车身长度、高度和宽度的比例关系。
4、操控性和驾驶性能:考虑车辆的轴距和轮距对操控性能的影响,以提供稳定的行驶性能和良好的驾驶体验。
5、制造成本和工艺要求:在确定尺寸参数时,需要考虑制造成本和生产工艺的要求。例如,一些特定的尺寸参数可能会增加制造成本或者降低生产效率。
6、法规标准和安全要求:确保车辆的尺寸符合法规标准和安全要求,包括碰撞安全性、行人保护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汽车尺寸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通过工程仿真和测试验证,确保最终设计方案符合预期的市场需求、用户期望、法规要求和品牌形象。
3.11、法规设计
汽车开发法规设计是指在汽车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车辆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符合法律要求,保障用户的安全和权益。这些法规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标准:包括碰撞安全、车辆稳定性、防火安全等方面的标准,确保车辆在意外情况下能够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2、排放标准:针对车辆排放的废气和尾气排放进行规定,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3、燃油经济性标准:规定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要求,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材料和制造标准:涉及到车辆所使用的材料、生产工艺、组装过程等方面的标准,以保障车辆的质量和可靠性。
5、电子系统标准:针对车辆的电子系统和通信系统,包括车辆电气安全、电磁兼容性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驾驶员辅助系统标准:针对车辆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如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等,规定其性能和安全要求。
7、标识和认证标准:规定车辆的标识、认证和合格证书要求,以确保车辆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8、行业自律标准:由行业协会或组织制定的自律性标准,如汽车制造商自愿遵守的安全和环保标准。
汽车开发法规设计是汽车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设计团队和工程师深入了解并严格遵守各项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车辆的合法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3.12、整车试制
汽车整车试制是指在汽车设计和开发阶段完成后,通过试制阶段验证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的可行性,以及车辆的性能和质量。这个阶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零部件采购和制造:根据设计方案,采购和制造车辆所需的各个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内饰等。
2、车辆组装:将零部件组装成完整的汽车,包括发动机安装、底盘悬挂系统安装、车身外壳装配、内饰安装等。
3、系统调试和测试:对车辆进行各项系统的调试和测试,包括发动机启动和运行测试、底盘悬挂系统调试、电子系统测试、安全系统测试等,以确保各项系统正常工作。
4、整车性能测试:对整车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加速性能测试、制动性能测试、操控性能测试、行驶稳定性测试等,以评估车辆的动态性能。
5、安全测试:进行车辆的碰撞测试、侧翻测试等安全性能测试,评估车辆在事故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6、质量检验和调整:对车辆进行质量检验,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确保车辆质量达到要求。
7、试制车辆验证:通过试制车辆验证测试,评估车辆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可行性,为量产前的最后确认提供依据。
整车试制阶段是汽车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质量、性能和安全性。因此,需要充分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依据严格的测试标准和流程来进行试制工作。
3.13、整车试验验证
汽车整车试验验证是在整车制造完成后进行的一系列测试和验证活动,以确保车辆符合设计要求、性能优良、安全可靠,并满足相关法规标准。这些试验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性能测试:包括加速性能、最高车速、爬坡能力等方面的测试,以评估车辆的动力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操控性能测试:通过转向灵活性、悬挂系统调校、转向稳定性等测试,评估车辆的操控性能和驾驶舒适性。
3、制动性能测试:测试车辆的制动距离、制动稳定性、防抱死系统(ABS)的性能等,确保车辆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
4、安全性能测试:包括碰撞测试、侧翻测试、碰撞安全性评估等,评估车辆在各种事故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5、排放性能测试:测试车辆的尾气排放和噪音排放,确保车辆符合相关的排放标准和法规要求。
6、电子系统测试:测试车辆的电子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安全辅助系统等,以确保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正常。
7、耐久性测试:通过长时间的持续行驶和各种路况的模拟测试,评估车辆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8、用户体验测试:通过用户体验调查和实际驾驶体验,评估车辆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内饰舒适性等方面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整车试验验证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发现并解决车辆设计和制造中的问题,确保生产的车辆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水平。
四、汽车整车开发思维导图
高清大图请移步下载链接: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54140018/89009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