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一篇章主要是介绍,参考的是冯士筰院士的《海洋科学导论》,和吕庆华老师的《物理海洋学基础》,需要干货的朋友们看下面的篇章即可,其中关于历史的部分确实我不是强项,需要的朋友们可以上网自己查询有关信息
本人现在是大四学生,本科期间的专业是海洋技术,我选择的研究方向是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做的课题是关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水域水质参数的反演,属于卫星海洋遥感应用的部分
学这个专业的朋友们可能会遇到期末考试,我会在片头说本章的重要性和一些名词解释,或者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的应试技巧,名词解释我会用带颜色的字体标出来
一、地球科学总述
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
地球科学就是以人类之家—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从不同角度对地球内外不同圈层和范围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各个学科,则是地球科学体系的分支和组成部分。由于地球科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深入研究其某一部分的学科便不断形成、发展,有的则逐渐分化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基于地球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或方法的互相借鉴、交叉与渗透,遂不断形成一些新的交叉或边缘学科。这样一来,地球科学便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及相关学科,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目前占优势的观点认为,地球科学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而环境科学和测绘学也与地球科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地理学
是 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所谓地球表面,通常是指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又称智能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广义的地球表面,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 下至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可达30~35km 。狭义的地球表面,则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由于这一深度在陆地不超过地下30m,在海洋不超过水下200m,所以狭义的地球表面的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m, 但这却正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为集中也最为活跃的场所。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地理学时期—自远古至18世纪末;近代地理学时期—自19世纪至20 世纪50年代;现代地理学时期—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历经三个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地理学形成了众多的分支,也组成了系统的体系。其主要分支学科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方志学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又形成了一些横向的理论性、应用性和方法性分支学科, 如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和地理数量方法等。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某一圈层中部分要素而原属于地理学范畴的学科,业已分出且进一步发展或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从而形成 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如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水文科学等。
2、地质学
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矿物和岩石,地层和古生物,以及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等等。由于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在现阶段仍主要是研究岩石圈,此外,也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以下更深的部位,甚至也包括某些地外物质。
从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历史看,地质学堪称悠久,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其成熟则较晚。盖因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是如此庞大而又古老,从不同侧面和范围,以不同观点和方法,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时期,都曾有激烈而又反复的争论。地质学的发展,大致可归结为五个时期,即从远古至1450年为地质科学的萌芽时期;1450—1750年为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750—1850年为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850—1910年为地质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则迎来了地质学新阶段—现代地质学时期,地质学已形成了包含众多分支的理论体系,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探讨基本事实和原理的基础学科,由这些基础学科与生产或其它学科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则构成了地质 学的第二类分支学科。
第一类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地质学、地球化学、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地貌学、地质力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地质年代学和区域地质学等。此外,还有着眼于天体研究的行星地质学、天文地质学等等。着眼于地球深部的低究,则是刚刚开拓的新领域。
第二类有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金属矿产地质学、非金属矿产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和矿山地质学等。
属于广义地质学或地质科学范畴的,还有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查、探矿工程、测绘学、地质资料的航空测量与遥感技术、数学处理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
3 、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是地质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各种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的物理性质、结构、形成及其中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广义的地球物理学,除研究地球的固体部分外,还包括对水圈和大气圈的研究。因为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和大气科学业已各自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于是,致力于研究地球固体部分宏观物理学现象的分支,便成为狭义的地球物理学,或直接称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由于固体地球物理学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所以不能完全按物理学的部门来分类。于是,相应于地下资源的勘探、自然灾害的预测、地球内部的探索和地球信息等等的研究,即有勘探地球物理学(或应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预测、地球内部构造、大地构造等分支学科。
4 、大气科学
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此外,也研究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大气。其研究领域已经大大 超出了通常所称的“气象学”的范围,即大大扩充了传统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越来越多的相互渗透,因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普遍采用 “大气科学”之称谓。
大气科学也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自从人类文明的开始,就有了 古代气象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直到16世纪这段时间,属于大气科学的萌芽时期。 17世纪至19世纪,是大气科学在物理学基础上开始建立的时期。19世纪至20 世纪40年代,是大气科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迎来了新技术促进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大气科学有众多分支学科和广泛的研究内容: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大气化学、大气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等。
5、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 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边界—海洋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洋侧边界河口、海岸带, 还有海洋的上边界——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等等。它的研究内容,既有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有关海洋军事活动所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与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大气科学、水文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而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监测与治理,还涉及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法学等等。 世界大洋既浩瀚又互相连通,从而具有统一性与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及反馈的复杂性,人为外加影响的日趋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相互借鉴相辅而成的共同性等等,促使海洋科学发展形成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体系。
(1)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太阳系中,除地球之外,尚未发现其它星球上有海洋。全球海洋的总面积约3.6×10⁸ km², 是陆地面积的2.5倍。在总体积13.7×10⁸km³ 的海水中,水占96.5%。水与其它液态物质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性质,如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水由于溶解了多种物质,性质因而更特殊,这不仅影响着海水自身的理化性质,而且导致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的诸多迥异。陆地生物几乎集中栖息于地表上下数十米的范围内,海洋生物的分布则从海面到海底,范围可达1万米。海洋中的近20万种动物、1万多种植物,还有细菌和真菌等,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海洋食物网。再加上与之有关的非生命环境,则形成了一个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作用与联系的复杂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海洋每年蒸发约44×10⁸ t淡水,可使大 气水分10~15天完成一次更新,势必影响海水密度等诸多物理性质的分布与变化,并进而制约海水的运动以及海洋水团的形成与长消。在固结于旋转地球坐标系中来观察,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但是其中的运动过程,则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海水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地球海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海陆分布的不均匀、海洋的连通与阻隔。海洋水平尺度之大逾数万千米,而铅直向尺度之小,平均水深只有3795m, 两者差别实为悬殊。其它矛盾诸如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 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它们相反而相成,共同组成了这个复杂的统一体。当然,这个统一体可以分成许多子系统,而许多子系统之间,如海洋与大气,海水与海岸、海底,海洋与生物及化学过程等等,大都有相互耦合关系,并且与全球构造运动以及某些天文因素等密切相关。这些自然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能量或物质循环,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全球规模的、多层次的复杂的海洋自然系统。海洋科学的任务,就是借助现场观测、物理实验和数值实验手段,通过分析、综合、 归纳、演绎及科学抽象等方法,研究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便认识海洋,揭示规律,既可使之服务于人类,又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这些观测应该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长期的,且最好是周密计划的、连续的、系统而多层次的、有区域代表性的海洋考察。直接观测的资料既为实验研究和数学研究的模式提供可靠的借鉴,也可对实验和数学方法研究的结果予以验证。事实上,使用先进的研究船、测试仪器和技术设施所进行的直接观测,的确推动了海洋科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进展都与此密切相关。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这是因为,实施直接的海洋观测,既艰苦危险、耗资费时,且获取的信息再多,若相对于海洋整体和全局而言仍属局部和片断,据此而直接研究海洋现象、 过程与动态,显然仍是远远不够的。借助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已有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系统功能模拟模型进行研究则是可取的, 事实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海洋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研究也随之愈益深人。 然而,越深入地研究则发现,各分支学科之间又是相互交叉渗透,彼此依存和促进的。因而,着眼于整体,从相互耦合与相互联系中去揭示整个系统的特征与规律的观点与方法论,日趋兴盛发展。现代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科学理论体系的 整体化,已是大势所趋,普遍认同。
(2)海洋科学的分支
海洋科学体系既有基础性科学,也有应用与技术研究,还包括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属于基础性科学的分支学科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属于应用与技术研 究的分支有卫星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航海海洋学、海洋声学、光学与遥感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预报以及工程环境海洋学等。管理、 开发研究方面的分支有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功能区划、海洋法学、海洋监测与环境评价、海洋污染治理、海域管理等。
6、水文科学
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 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水文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从陆地表面的水到地下的水,广义地说,也包括从大气中的水到海洋中的水,以及对水圈同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地球自然圈层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现代水文科学还重视研究水资源的利用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反馈效应。
水文科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从远古至公元1400年,为水文科学的萌芽时期。此后至1900年,为水文科学的奠基时期。1900—1950年,为应用水文学兴起时期,它以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为特色,而成为近代水文 科学体系中最富生气的一个分支。20世纪50年代以后,水文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现代水文学时期。
传统的水文科学,是按其研究对象划分分支学科的。即王要有河流水文学 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雪水文学,水文气象学,地下水文学,区域 水文学和海洋水文学。这些学科又通称为普通水文学或水文学。与之对应的则是应用水文学,它主要包括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森林水文学,都市水文学,医疗(卫生)水文学等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促进并形成了一些新分支学科,例如 遥感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随机水文学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陆地上的水为研究对象的陆地水文学,是水文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以海洋中的水为研究对象的海洋水文学,已归属海洋科学之中, 而对大气中的水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学科。
7、相关学科
与地球科学紧密联系的学科中,仅就其研究对象和涉及的范围而言,当首推环境科学及测绘学,因为它们与地球科学最为相近也最为密切。
(一)环境科学
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环境,是对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而言的,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自然环境而言,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相合的。就环境科学的分支而言,其“环境地学”分支,无论就其称谓还是研究对象,显然应属于地球科学的范畴;其它的分支,有的也与地球科学喜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所以,有些学考人为环境科学应属于地球科学的范畴。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属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和环境工程学;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环境法学等。
(二)测绘学
测绘学的任务在于测定地球形状、重力场和地面点的几何位置,直到测绘各种类型的地图。它既可为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提供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动态及其外部重力场等方面的信息,又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所需的宝贵资料,例如,有关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以及多种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等等。
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开始孕育了作为测绘学基础的大地测量学。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何大地测量学和物理大地测量学等阶段,现已进入了卫星大地测 量学的新时期。工程测量学则是应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或某些特殊要求而形成 的分支学科。在测绘方法和技术方面,19世纪仍是实地直接测绘地形,再经综 合取舍而制图。20世纪则发展形成了航空摄影测量学,创立了解析摄影测量理 论,制成了解析测图仪,现在已发展到航天遥感测量,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了测图的完全自动化。地图制图学是研究将测绘结果变为成品——地图的学问,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地图投影、地图编制、地图整饰和地图印制等等。成品地图的具体类型则甚多。
二、海洋物理学与物理海洋学区分
海洋物理学:
1、主要研究海水各类运动和海洋与大气及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海况和天气的监测及预报提供依据;
2、研究海洋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和过程,以掌握其变化规 律和物理机制;
3、研究海洋探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从而实现有计划地在海上进行现场专题观测和实验。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形成海洋物理学中一系列的分支学科,其中主要分支学科有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和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
目前所指的海洋物理学,是研究海洋中声、光、电、磁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海洋学:
是现代海洋物理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最为广泛。 它主要研究发生在海洋中的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热量平衡和水量 平衡,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等海洋水文状态参数的分布和变化,海洋中各种类型和各种 时空尺度的海水运动,如海流、海浪、潮汐、内波、风暴潮、海水层结的细微结构和湍流等,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人以“研究温度、盐度、密度、海浪、海流和潮汐”概括之,其实并不准确。
三、物理海洋学都研究些啥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立体空间,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过程极其复杂,时空尺度千差万别。物理海洋学研究,除了部分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外,其余都需在海洋中开展。海洋水深浪大,环境条件严酷,研究技术要求日益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以遥感、遥测、遥控、 自动化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探测系统迅速发展起来, 一个包括海表卫星遥感技术、海底声学测量技术、海洋浮标技术、深潜观测技术等在内的立体海洋探测体系已初步形成。近20年来,物理海洋学一直重视对海洋自身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在界面过程与大气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这些研究进展和成就丰富了物理海洋学的知识体系。
物理海洋学所研究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海洋热盐结构、海水宏观运动、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湍流等4个主要方面。
1、海水热盐结构研究
包括海洋水体的热平衡和物质平衡,温度、盐度、压力、密度等的时空变化,铅直断面上的温度和密度分布,海洋中的海水混合、扩散和层结,锋面和跃层的形成,温度-盐度曲线和水团的生成,水团的边界(锋面)和混合,暖水和冷水间成篦齿状的水平交错排列,海冰的成因和消长,海水的绝热压缩、绝热膨胀和位温,海洋中等熵面的形成及其分布等。
2、海水宏观运动研究
包括重力场中海水的非周期性和周期性运动, 一般又分为海洋 环流、海洋波动和海洋潮汐三种,这是物理海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① 海洋环流研究包括风引起的海流和密度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密度流,大洋环流中流 旋的生成和分布,大洋环流西向强化,海流的弯曲和变异,近赤道地区的流系结构,南极绕极 流,大洋热盐环流,深海环流与主跃层的关系,海水的辐散和辐合运动与升降流及朗缪尔环 流等的关系,中尺度涡及其能量转换,冰漂流等特殊的流动现象,海洋对风应力等的反应,以 及近岸海区的环流等。
②海洋波动研究包括海浪的生成和消长,风浪中的能量,风速、风区、风时与海浪要素之间的关系,海浪谱及其源函数的结构,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中的能量转移,海浪的折射、绕 射和反射,海洋近岸波及其相应的沿岸流和离岸流,海洋中的罗斯贝波、陆架波和边缘波,海 洋内波和海啸等。
③海洋潮汐研究包括引潮力、引潮势和分潮之间的关系,潮汐静力学理论和潮汐动力学 理论,潮波方程及其数值解,潮汐分析和推算原理,海平面及其变化,风暴潮,港湾潮汐余流, 浅海潮波和海底摩擦对潮流的影响,河口区的潮汐混合以及潮汐表的制作,各种特殊海域的 潮汐,潮流、潮汐和风暴潮的预报等。
3、海-气相互运动研究
包括海—气界面分子过程的动量、热量、水汽和其他物质的输 送,近海面湍流边界层中的湍流能量方程,湍流的铅直结构,湍流边界层中各种参量的确定 及边界层模式,大气与海洋间的动量和能量的传递及其与风海流和风浪生成的关系;大尺度和中尺度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与天气预报及海况预报的关系;海洋对大气的反馈作用对全球大气环流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4、海洋湍流研究
包括海洋上混合层、内层和近底边界层中的湍流发生机制,风生漂流 和内波场等流速铅直梯度与湍流发生的关系,海洋湍流的谱结构,湍流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海洋湍流的局地相似性,在低纬度和中纬度海域形成温跃层时的表层水和下层水间的混合交换作用,以及由于双扩散等作用所导致的水温阶梯式分布和盐指现象等海洋微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