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
概念
WiFi是一种无线网络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无线互联和数据传输的能力。通过WiFi,我们可以将多个设备连接到一个网络中,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而无需使用有线连接。
发展历程
大家听说过2.4G或5GWiFi,这其实是它的工作频段(无线电波的频率)。那为什么是2.4GHz或者5GHz?
这要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无线电波的发现以及AM(调幅)技术的诞生,人类迎来了通过无线方式进行声音传播与信息传递的新时代。这一划时代的创新迅速激发了公众的热情,各类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地。然而,随着广播电台数量的激增,同一频段内的信号干扰问题愈发严重,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在此背景下,政府认识到对无线广播频段进行有序管理的必要性。为了保障通信的顺畅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政府部门开始着手制定并实施针对无线广播频段的管制措施。
时间飞逝,一直到1997年,时任FCC工程师的Michael Marcus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建议,即释放一些未授权的频段用于短距离通信,并允许这些设备增加发射功率。FCC采纳了这一建议,释放了2.4GHz和5.8GHz等频段用于免授权频谱通信,规定这些新免授权频段的设备发射功率可达到1W。而就是这1W,成就了今天的Wi-Fi、Bluetooth(蓝牙)、ZigBee等各种短距离扩频通信技术!
后来故事的发展节奏就很快了。
1997年,美国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定义了一套通用的频谱标准802.11,让不同的设备可以相互兼容。
1999年12月和2000年1月,工程师们在验证标准中发展出的两个不同的标准版本802.11b(工作于2.4GHz频段)和802.11a(工作于5.8GHz频段)获得批准。
1999年,Intersil、3Com、诺基亚、Aironet 、Symbol和朗讯6家公司组成了无线以太网兼容性联盟(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缩写为WECA)。为了更好的市场推广,联盟给IEEE 802.11b标准取了个响亮的名字——“Wi-Fi”。
1999年7月,苹果公司在其推出的新一代iBook笔记本电脑中首次配置了Wi-Fi无线适配器,乔布斯在那次发布会上贡献了名场面:拿呼啦圈穿过iBook G3,向世人展示“不需要网线也能上网”的“魔术”技术。
2002年10月,WECA正式改名为Wi-Fi联盟(Wi-Fi Alliance)。
再后来就是各种第几代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