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原则 02-硬件设计

一、通用设计原则

通用原则是确保电路在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同时,具有高可靠性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核心原则:

  1. 简化设计:通过减少组件数量和复杂性来提高可靠性。简单的设计更易于测试、维护,且出错概率较低。

  2. 继承成功经验:利用已有的、经过验证的设计方案和成熟技术,减少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

  3. 技术成熟性:选择技术成熟的组件和工艺,避免使用未经验证的新技术,除非经过充分的测试和验证。

  4. 避免单点失效:设计时应考虑冗余和故障转移机制,确保单点故障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效。

  5. 可靠性预计:在设计阶段应进行可靠性预计,确保预计值高于设计规定值,一般应大于设计规定值的1.25倍。

  6. 单元设计:将小系统或完成单一功能的组件组合成一个可拆卸的单元,提高模块化和互换性。

  7. 集中化设计:电路部分和分系统应局部集中,以便于维护和更换。

  8. 关键电路冗余:对于关键电路或重要电路,必须添加备份或冗余设计。

  9. 简化设计不牺牲性能:在简化设计时,不能因省略电路而给其他电路组件提出超常规的性能要求。

  10. 潜通路分析:对复杂的联锁电路进行潜通路分析,以防止潜在的电路问题。

  11. 驱动电路设计:驱动电路应有足够的输出功率,并合理分配负载。

  12. 避免不必要的高逻辑电平:高逻辑电平可能会增加功耗和热损耗,设计时应尽量避免。

  13. 高效能零件和电路:选择高效率的零件和电路,以减少能量损耗和热产生。

  14. 匹配性:电路之间应有良好的匹配性,以确保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

  15. 低时钟频率:在允许的工作条件下,尽量选用较低的时钟频率,以减少功耗和热产生。

  16. 数字电路优先:尽量采用数字电路取代线性电路,因为数字电路具有高标准化、稳定性好、漂移小等优点。

  17. 降低电压和电流:为了降低对电源的要求和内部温升,应尽量降低电压和电流。

  18. 工作点设计:仔细设计电路的工作点,避免工作点处于临界状态。

  19. 温度补偿:对参数随温度变化的元器件进行温度补偿,以使电路稳定。

  20. 环境控制:对设备和电路采取环境控制和隔离,以减少环境变化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21. 公差范围:电路设计应容许电子元器件和机械零件有最大的公差范围。

  22. 减少调整元件:尽量减少需要调整的元器件,以降低维护难度和出错概率。

  23. 过载保护:电路和设备应能在过载、过热和电压突变的情况下安全工作。

  24. 反馈技术:使用反馈技术来补偿参数变化带来的影响,保证电路性能稳定。

二、降额设计

       降额设计是一种通过降低元器件的工作应力(如电压、电流、温度等)来提高其可靠性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减少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应力,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和提高稳定性。降额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元器件的性能、成本和设备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实现最佳的可靠性和性能平衡。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降额设计原则:

  1. 降额的目的:降额可以有效地提高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通过降低工作应力,可以减少元器件的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2. 降额的限度:降额应适度,过度降额可能会导致元器件性能变化,甚至找不到满足设备或电路功能要求的元器件。同时,过度降额可能会增加设备的重量、体积和成本。

  3. 元器件的选择:必须根据产品可靠性要求选用适合质量等级的元器件。不能仅通过降额来补偿低质量元器件的使用问题。

  4. 降额设计等级:降额设计应根据应用场景和用户要求进行,可分为不同的降额等级,以适应不同的可靠性需求。

  5. 瞬时过载考虑:降额设计不仅要考虑稳态工作条件,还要考虑到电路中可能出现的瞬时过载及动态电应力。

  6. 关键元器件的特殊降额:对于关键和重要的元器件,应考虑采取特殊的降额措施,以确保整个系统的高可靠性。

  7. 降额原则:降额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对集成电路的结温和输出负载进行降额,对晶体管的结温、集电极电流及电压进行降额等。

  8. 降额系数的选择:电子元器件的降额系数应根据温度的增加而进一步降低,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要求。

  9. 降额对可靠性的影响:降额可以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但过度降额可能会引入新的失效机理或导致元器件数量不必要的增加,反而降低设备的可靠性。

  10. 降额与设计优化:降额设计应与其他设计优化措施相结合,如冗余设计、容差设计等,以实现整个系统的高可靠性。

 三、冗余设计

        冗余设计是一种通过增加额外的硬件或软件元素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这种设计允许系统在部分组件失效时仍然继续运行,从而减少系统故障的风险。

        冗余设计也需要仔细规划和管理,以确保其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不会引入过多的复杂性和成本。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冗余设计原则:

  1. 冗余的类型

    • 主动冗余:系统中的冗余单元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能够实时接管故障单元的任务。
    • 被动冗余:也称为备用冗余,冗余单元在主单元失效时被激活。
  2. 冗余设计的目的

    •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 减少系统因单一故障点而导致的失效风险。
  3. 冗余设计的应用

    • 对于关键任务或高风险系统,冗余设计尤为重要。
    • 在体积、重量和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对易损或关键部件采用冗余设计。
  4. 冗余设计的原则

    • 冗余单元应与主单元完全相同或兼容,以确保无缝切换。
    • 冗余设计应考虑切换机制的可靠性,如使用继电器、接触器或其他切换设备。
  5. 冗余设计的例子

    • 电源系统中的N+1冗余,即有N个电源足以满足负载需求,再加上一个额外的电源作为备份。
    • 控制系统中的双重或三重模块冗余(TMR或TMR),用于提高控制决策的可靠性。
  6. 冗余设计的挑战

    • 增加冗余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成本和重量。
    • 需要有效的方法来检测和隔离故障单元,以及切换到冗余单元。
  7. 冗余设计的权衡

    • 在设计冗余系统时,需要权衡可靠性、成本、复杂性和系统性能。
    • 冗余设计应根据系统的具体要求和应用场景来定制。
  8. 冗余与维护

    • 冗余系统通常需要更复杂的维护策略,以确保冗余单元在需要时能够正常工作。
    • 需要定期测试和维护冗余单元,以保持其随时可用的状态。

四、容差设计

        容差设计是一种通过考虑元器件参数的变化范围来确保电路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方法特别重要,因为元器件的参数往往会因为制造过程、温度变化、老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这种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电路的鲁棒性和可靠性,减少因元器件参数变化引起的性能不稳定和故障。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容差设计原则:

  1. 容差分析的目的

    • 确保电路在元器件参数的允许变化范围内仍能正常工作。
    • 减少因元器件参数变化引起的性能退化或故障。
  2. 容差设计的范围

    • 包括对电阻、电容、电感、半导体器件等所有电路元件的参数变化进行分析。
    • 考虑温度、湿度、电源波动、机械应力等环境因素对元器件参数的影响。
  3. 容差设计的方法

    • 最坏情况分析:考虑所有可能的参数变化组合,确保电路在最坏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
    • 统计容差分析:基于元器件参数的统计分布,计算电路性能变化的概率。
  4. 容差设计的关键点

    • 对关键参数进行严格控制,如电源电压、工作温度等。
    • 对于敏感元件,如高精度放大器、振荡器等,进行详细的容差分析。
  5. 容差设计的应用

    • 在设计阶段,通过调整电路参数或选择具有更小容差的元器件来减少性能变化。
    • 在测试阶段,对电路进行温度循环、电源变化等测试,验证容差设计的有效性。
  6. 容差设计的挑战

    • 需要对元器件的参数变化有深入的理解。
    • 可能需要增加设计和测试的复杂性。
  7. 容差设计的重要性

    • 提高电路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 减少因元器件参数变化引起的性能不稳定和故障。
  8. 容差设计与降额设计的关系

    • 容差设计与降额设计通常结合使用,降额设计通过降低元器件的工作应力来提高可靠性,而容差设计通过考虑元器件参数的变化范围来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

五、防静电设计

        防静电设计是电子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保护电路免受静电放电(ESD)的损害。静电放电可能对敏感的电子元件造成永久性损坏,影响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通过采取适当的设计和操作措施,可以显著降低静电放电对电子产品造成损害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防静电设计原则:

  1. 选用防静电元器件

    • 在符合性能要求的同时,优先选择能提供最高抗静电放电能力的元器件。
  2. 元器件标志

    • 对于电路中使用的静电放电敏感的元器件,应有明确的标志,通常为等边三角形(△)。
  3. 保护电路设计

    • 采用MOS保护电路改进技术,如增大二极管尺寸,采用双极型二极管、增加串联电阻和利用分布式网络等。
  4. 避免敏感节点暴露

    • 避免在连接到外引脚的金属引线下穿接集成电路互联,以减少静电放电的敏感通路。
  5. 保护网络设计

    • MOS保护电路设计应确保保护二极管故障时不会导致电路不工作。
  6. 防静电措施

    • 在每个输入端增加外部串联电阻可对MOS进行附加保护。
  7. 接地设计

    • 确保所有静电敏感的元器件和混合电路正确接地,以提供有效的静电放电路径。
  8. 封装和布局

    • 元器件和混合电路引脚的布置应避免把关键的静电放电通路设置在边角引脚上,因为边角引脚易受静电放电的影响。
  9. 屏蔽和隔离

    • 对于敏感电路,应考虑使用屏蔽和隔离措施,以减少静电干扰。
  10. 防静电工作区

    • 设计文件和图样中应明确提出组件和产品的ESD敏感度级别和标志,以及对供应商和使用方提出ESD控制和保护的技术要求。
  11. 操作和处理

    • 含有ESDS元器件和组件的设备应标志静电敏感符号,并标明“含有静电放电敏感元器件”的警句。
  12. 测试和验证

    • 进行电路分析,确定所有含有静电放电敏感元器件的组件均应有充分的保护,并进行适当的测试和验证。

 六、PCB设计

        印刷电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电路元件的物理支撑,还决定了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以下是一些关键的PCB设计原则:

  1. 印制板要求

    • 选择的印制板材料应满足特定的电气、机械和环境要求,如抗剥强度、电击穿强度、绝缘性能、热稳定性、抗张强度和吸水性等。
  2. 铜箔粘接

    • 印制板铜箔应牢固地粘接在绝缘基板上,以防止脱开、分层或变形。
  3. 表面处理

    • 印制板表面应均匀光滑,无气泡和划痕,以确保良好的焊接和装配。
  4. 刻蚀和电镀

    • 刻蚀后的印制板不应有过蚀及残留现象,电镀层应均匀,无局部腐蚀。
  5. 防翘曲措施

    • 对于面积较大的印制板,应采取措施防止翘曲变形,如使两面电路图形面积尽量相等。
  6. 焊盘设计

    • 焊盘设计应考虑元器件引脚的机械插拔力,焊盘的过渡应圆滑,以防止断裂。
  7. 阻焊膜

    • 阻焊膜开口尺寸应略大于焊盘尺寸,以确保良好的焊接性能。
  8. 导线布局

    • 印制导线应均匀分布,避免过热区和应力集中,导线厚度应均匀。
  9. 多层板设计

    • 在高频电路或高速数字电路中,应使用多层板设计,严格控制特性阻抗。
  10. 布局原则

    • 元器件布局应合理,以提高布设密度,减少导线长度,控制串扰,并满足散热要求。
  11. 分区布局

    • 根据元器件的逻辑电平、信号转换时间、噪声容限等不同情况,采取分区或分离回路措施。
  12. 热设计

    • 发热元器件应远离热敏元器件,并采取适当的散热措施。
  13. 维修和测试

    • 元器件的布局应便于安装、维修和测试。
  14. 地线设计

    • 地线应布置在印制板的最边缘,形成封闭回路,以减少级间的地耦合。
  15. 布线规则

    • 印制导线布线应尽可能短,避免相互平行,以减少寄生电容和串扰。
  16. 专门措施

    • 对于高速或高频电路,应采取特殊的布线和端接措施,以减少传输延迟和信号反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