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用耗材管理的发展历程
根据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
1.早期粗放式管理
早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建设的系统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为主,有了三个系统就可以开业运营了,至于其他如耗材管理之类的系统,都属于非核心不重要的系统,因此各科室自行管理,有的放在HIS里管理,有的使用一些进销存系统进行管理,耗材的管理存在于不同的系统里,而且有大量的手工单据。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是信息孤岛林立,耗材数据不统一导致管理追溯困难,耗材批次效期记录不规范影响质量安全,耗材库存管理问题突出,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严重。随着一些医疗机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医用物资的管理难题浮出水面。
2.基于HRP的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
中期规范化管理大致可认为从医疗机构HRP建设开启的,早期粗放式管理阶段,传统HIS的核心功能是收费、物资管理,也有部分临床功能,如医护工作站和检查系统等,其特点是大而全但又不专业。HRP则定位为“人、财、物”的资源保障部分,属于前端的业务和联机事务处理范畴。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等,系统本身并不产生数据,而是通过精确、实时和全面的数据采集并进行分析,为医疗机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因此HRP的建设和运行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实施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弥补了传统HIS系统所不具备的管理功能。HRP系统的应用,一是从全局角度对生产经营各类资源要素进行规划整合,从而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通过软件技术实现对业务链的无缝对接,提升业务流程工作效率;三是通过逻辑控制和审计追踪实现业务间的权责制约,达到对业务过程的监管控制。HRP在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方面所起到的明显管理效果,引发了医疗界第一轮的HRP建设热潮,医用物资的管理由此开始了规范化道路。基于HRP理念,对耗材的物料品名、规格、供应商、价格等各类主数据(又称数据字典)进行统一管理,对采购的需求发起、订单生成、订单交付、库存出人库、发票管理等全流程进人信息化管理和流程固化。从这个阶段起,医用耗材供应链理念开始在各医疗机构真正落地,同时对医疗机构原有的管理理念产生了冲击和影响。随着ERP建设,医疗机构物资管理步入规范化、信息化,收货入库与发货出库数据需一一对应;耗材消耗需有消耗数据及去向、耗材的结算发票需与采购订单保持一致。
3.基于HRP供应链管理优化
在两票制、“零加成”等医改背景,供应商作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关者,公立医疗机构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以协作和参与为基础的平等互惠关系,并保持密切协作,对于降低物资管理流通中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减轻公立医疗机构运营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机构庞大复杂的物资耗材的主数据管理、供应商的主数据管理都可以通过供应商协同,让供应商来填写更新。大大降低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压力。医疗机构内部采购订单产生后,直接发给云端的供应商协同平台,供应商按单拣配发货,条码(二维码)广泛应用于交货单据和物品包装上,收发货更加便利快捷,由此形成医疗机构供应链协同一体化,医用耗材的批次效期和高值耗材追溯都有实时记录,使用效果更上一层楼。然而有个问题仍然困扰着医疗机构,就是库存管理问题,二级库的耗材出入库和盘点管理涉及真正的使用消耗,是面对患者的耗材消费端,然而相对于一级库本身具备物资处专人管理,二级库的库存管理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缺乏专业的储存管理人员,科室二级库的库存工作大多是由科室护士承担,不仅占用了医护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每一件耗材的具体去向存在监管盲区,耗材在科室使用环节跑冒滴漏等现象层出不穷,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4.近期的SPD模式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政策变化很快,药品零加成之后,自2018年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执行耗材零加成政策,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