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反应进度:采用反应系统中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与该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商来定义该反应的进程。
化学反应通式表述了化学反应的两个特征:质量守恒,能量变化
第二章——物质的化学组成与聚集状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凡在任何温度和压力下均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它在微观下有两个特征:分子本身不占据体积;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其系统的势能可忽略。
晶体:固体中的原子及其结合态单元在空间中的排列,如果长程、短程都有序便称为晶体,否则就称为非晶体。四类基本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特殊晶体:过渡性晶体;混合型晶体。
晶体缺陷:受到组分中杂质,生长条件,外界作用等影响,实际的晶体一般不是完美的,而是存在各种成分或者结构偏离完美晶体的局部缺陷,这统称为晶体缺陷。
非整比化合物:分子中原子的数目不成整数比。
单晶体:如果能用一个空间点阵图形贯穿整个晶体,这个晶体又叫单晶体。
多晶体:一般的固体材料不能用一个空间点阵图形贯穿,它们称为多晶体。
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交替排列着正、负离子,由离子键结合。一般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大的硬度,较脆,在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但在固体状态时离子限制在晶格的一定位置上振动,所以几乎不导电。
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极性分子或者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相结合。对于无氢键的相同类型分子晶体,分子间力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熔点、沸点也随之增高,由于分子间力较弱,分子晶体的硬度较小,熔点一般低于,并有较大的挥发性。分子晶体由电中性分子组成,其固态和熔融态都是电的绝缘体。
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中性原子,原子间由共价键结合。原子晶体一般具有很高的熔点和硬度,原子晶体的延展性很小,有脆性。原子晶体中没有离子,固态、熔融态都不易导电,在一般溶剂中都不溶解。
金属晶体:金属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或正离子。原子或正离子通过自由电子结合,这种结合力是金属键。金属晶体单质多数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大的硬度。与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相比,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金属晶体还有良好的延展性等机械加工性能,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等特性。
第三章——物质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质
波粒二象性是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量子数 : 1.主量子数首先描述原子中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远近。
2.角量子数描述了电子在核外运动的空间形状,角动量大小。可取的数值 为
共
个整数。
3.磁量子数描述了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不同空间的不同取向。可取
共
个数值。
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排布到能级较低的轨道上去,以保证原子系统的能量最低。
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最多能容纳两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样才能保证它们间的斥力最小。
洪特规则:在同一能级内,电子尽可能分布在能量相等的不同轨道中。
洪特规则的补充:对于同一或
亚层,当电子排布为半充满、全充满或全空的情况下的原子系统比较稳定。
原子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的核间距离的一半叫做原子半径。把金属晶体看作由球状的金属原子紧密堆积而成的,若相邻的两个原子彼此相互接触,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叫做原子的金属半径。当两个原子之间没有形成化学键而只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互相聚集在一起时,两个原子之间距离的一半,就叫做范德华半径。
化学键:化学键就是原子结合态中相邻原子间较强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离子键又称电价键,是由正、负离子通过强烈的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一般来说,离子间作用力随离子电荷的增加而增加,随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离子键的强度越大,相应晶体的熔点、沸点越高,机械强度也越大。
共价键:成键原子间可通过共用一对电子或几对电子形成稳定的分子,这种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金属键和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共价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什么叫固溶强化,它对金属材料的性质有何影响?
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对金属材料的影响是可以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而其韧性和塑性却有所下降
等性杂化:重新组合过程中,如果组合后的一组轨道能量相等,空间分布对称,此过程称为等性杂化,所得的轨道称为等性杂化轨道。
不等性杂化:如果杂化后,一组杂化轨道中有已配对的电子占据,致使杂化轨道能量不等,这一过程就称为不等性杂化。
范德华力:在小分子中的分子间作用力被称为范德华力,可分为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三种。
利用配位反应和配位化合物的性质,这些性质可以在哪些方面应用?
1、利用配离子的特殊颜色反应来鉴别物质;
2、用于溶解难溶电解质;
3、改变和控制离子浓度的大小;
4、掩蔽有害物质;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能源
当有一种元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质时,通常规定最稳定的单质为指定单质,其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零。
热力学熵:
熵是介观粒子即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的混乱度在宏观上的一种量度;熵值的变化是介观粒子混乱度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
熵增加原理:一个孤立体系自发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直到体系达到平衡。
盖斯定律:任一化学反应,不论其立刻完成还是分几个阶段完成,它所发生总热量变化都是相同的,仅与始、终状态有关而与变化的具体途径无关。
吉布斯函数变:
吉布斯函数变就是系统内原子及其结合态微粒的势能变化之和。根据就可以判断任何一个恒温恒压反应:
,反应自发进行;
,反应进行到极限;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对于一化学反应:在恒压恒、任意状态下
。
称为反应商,如果
,
,
,
均为气体,则
用
表示:
,如果均为溶液,则
用
表示:
。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
阿伦尼乌斯方程(速率常数与温度的经验式):
对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
能斯特方程:
c1即同一物质的氧化态,c2为其还原态。
第五章——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和水体保护
酸碱电离理论:溶于水解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水合氢离子的物质称为酸;溶于水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成为碱。
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够提供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简单地说,酸是质子给予体,碱是质子接受体。
酸碱电子理论:凡是具有可供利用的孤对电子的物质都称为碱,能与这孤对电子结合的物质都称为酸。
同离子效应:在弱酸或弱碱等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酸或弱碱解离后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解离度降低的现象。
在 HAc-NaAc 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则该溶液的 PH基本不会变化,这类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强碱以及适当稀释的影响,保持其 PH 不变的溶液叫做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对强酸、强碱以及适当稀释的抵抗作用称为缓冲作用。
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
溶度积规则:
溶液未饱和,沉淀溶解;
溶液达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溶液过饱和,会有沉淀析出,直到
,建立平衡达到饱和状态为止。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主要有:1.加电解质;2.加热;3.加带相反电荷的溶胶。
第六章——化学反应和材料保护
电化学腐蚀:由于形成了原电池,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现象称为电化学腐蚀。
电极极化:电极极化可分为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产生极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电阻极化。
极化作用的结果是使腐蚀速率变慢,甚至有时会使腐蚀过程完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