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集锦
- 流行病学:指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 疾病的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 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 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 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 暴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 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
- 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经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 长期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 描述性研究: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
- 现况调查: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 抽样调查: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 选择偏倚: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研究条件受限制或设计失误所致的系统误差,最终导致研究样本缺乏代表性而使研究结果不能外推。
- 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在群体的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 队列研究: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 暴露: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欲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状态或特征。
- 内对照: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没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的人群作为对照。
- 外对照:当选择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作为暴露组时,往往不能从这些人群中选出对照,而常需在该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
- 相对危险度: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最常用的指标。
- 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 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非处理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 混杂偏倚:当研究暴露于某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的因素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
- 比值比: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 随机对照试验: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 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可减少来自研究对象的偏倚。
-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及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可减少研究对象和观察者双方的主观影响。
- 诊断试验: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的试验方法。
- 真实性: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反映客观事物的正确程度。
- 灵敏度:由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中,经诊断试验检测为阳性例数的比例。
- 特异度:由金标准诊断为“无病”的病例中,经诊断试验检测为阴性例数的比例。
- 约登指数: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反映了诊断试验发现病人与非病人的总的能力。
- ROC曲线: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取诊断试验的多个不同界值(5个以上)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计算得到多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将各个界值对应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 Kappa值:表示不同操作者对同一试验结果,或同一操作者不同时间判断同一批结果的一致性强度的指标。
- 平行试验:同时做几个试验中只要有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即诊断为阳性。
- 系列试验:依次相继做几个试验,当所有试验均为阳性才能判断为阳性。
-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种疾病的几率就下降。
- 初级卫生保障: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
- 计划免疫: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对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 疾病监测: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有关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 医院感染: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流行病学简答题集锦
- 简述流行病学定义的基本内涵
流行病学:指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对象: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
内容:不仅研究各种疾病(包括伤害),而且研究健康状态
研究方法的重点: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简述流行病学的用途
①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②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③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④解释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⑤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
⑥疾病预防
⑦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 简述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①群体观点是学习和应用流行病学的最基本观点
②比较的观点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③概率论的观点:流行病学多使用频率指标,是对相应问题的概率参数的估计值,而不是决定值。
- 简述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区别
患 病 率 | 发 病 率 | |
分子 | 新旧病例数 | 新发病例数 |
获得方式 | 横断面调查 | 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 |
意义 | 疾病存在或流行情况 | 疾病出现情况 |
用途 | 适用于慢性病 | 适用于死亡率低的疾病 |
- 简述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升高因素 | 降低因素 |
病程延长 | 病程缩短 |
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 病死率增高 |
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 | 新病例减少(即发病率降低) |
病例迁入 | 病例迁出 |
健康者迁出 | 健康者迁入 |
诊断水平提高 | 治愈率提高 |
报告率提高 |
- 试述疾病地方性的三种类型
①自然地方性:因传播媒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统计地方性:因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造成,与自然环境无关。
③自然疫源性:病原体在野生动物间完成绵延繁殖,一定条件下传染人。
- 简述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
②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该病的发病率均低
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⑤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符合上述标准的数越多,说明该病与该地区的有关致病因素越密切
- 简述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
①横断面分析:在特定时间内,对某一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健康特征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常用于描述传染病等急性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说明同一时期不同年龄死亡率变化,不同年代各年龄组死亡率变化。
②出生队列分析: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组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
- 简述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分析的基本原则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 简述现况调查的特点及目的
现况调查: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特点:①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②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③无法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④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⑤相关因素的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
目的: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态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②发现病因线索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④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⑤用于疾病监测⑥评价健康水平
- 简述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抽样调查: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优点:①样本代表总体②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③误差可以事先估计并控制④调查的精确度高
缺点:①非全面调查,只能提供统计资料②设计复杂,不适用于变异过大的资料③不适用于患病率过低的疾病
- 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特点
原理: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亚组,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和结局的关系.
特点:①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②属于观察性研究③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分组④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 简述队列研究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优点:①无回忆偏倚②可计算发病率、特异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③一次可观察多种结果④先因后果,所得联系比较可靠⑤暴露因素分级,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⑥样本量大,结果稳定⑦如有完整资料记录,可作回顾性队列研究
局限性:①费时、费人力、财力,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②准备工作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③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繁重④不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⑤研究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易产生失访偏倚
- 简述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 队列研究 | 病例对照研究 |
因果关系 | 由因及果,前瞻性 | 由果及因,回顾性 |
因果判断 | 能确证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 暴露和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难以判断,不能确证暴露于疾病的因果联系 |
研究因素的多少 | 一般一个,简单 | 多个,复杂 |
率的计算 | 可以直接获得两队列人群的发病率、死亡率 | 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 |
样本量 | 较大 | 相对较小,特别是匹配研究 |
适用病种 | 常见病,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 特别适合于罕见病,不需要许多研究对象,但不适合于人群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
容易程度 | 设计、资料的收集分析、实施等较难 | 设计、资料的收集分析、实施等较易 |
花费代价 | 费时费力费钱,其组织后勤工作相当艰巨 | 省时省力省钱,较易组织实施 |
偏倚 |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以失访偏倚为主 |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难以避免,控制信息偏倚为主 |
- 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特点
原理:选择目标人群中患有所要研究的某种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未患该病的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手机两组对象过去某些因素暴露的有无和暴露程度,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暴露率或暴露比例。
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②设立对照③从果到因追溯调查④论证强度:不能确立因果关系
- 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①选择偏倚:选择的研究对象不能代表总体而产生,主要是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征候偏倚
控制:制定严格的研究对象选择条件,合理选择病例和对照。
②信息偏倚:在收集资料阶段由于收集信息的方法有缺陷产生的偏倚,主要是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控制:选用新病例;设计适当的问题帮助准确回忆;以医疗记录信息代替访问信息。
③混杂偏倚:是由混杂因素造成的偏性。
控制:匹配法;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
- 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①所需样本量小,省时省钱省人力,易于组织,出结果快②可同时进行一病多因的研究③特别适于病因复杂、潜伏期长的疾病及罕见病的病因研究④也适用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爆发调查等
缺点:①不适用研究低暴露因素②易造成各种偏倚③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无法得出因果结论④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死亡率,不能直接计算RR
- 简述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
①具有实验性研究的特性②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③考虑医学伦理学问题④科学评价临床疗效
- 简述随机对照试验的概念和特点
随机对照试验: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十堰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特点:①必须采取随机原则②必须设立对照③试验的方向是随着试验的开始向前进行的④用盲法观察结果
- 简述随机对照试验常用的对照类型及其特点
①标准对照(阳性对照):以现行最有效或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为对照,用以判断新药或新疗法是否优于现行的药物或疗法
②安慰剂对照(阴性对照):外观剂型与试验药相同;需注意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用以评价试验药物的治疗作用
③交叉对照:应用于研究药物应用先后顺序对治疗结果的影响以及研究药物最佳配伍
④互相对照:同时研究几种药物或治疗方法,各组之间互为对照,从中选出疗效最好的药物或疗法
⑤自身对照:同一对象受试前后比较
- 简述随机对照试验常用的盲法及其特点
①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减少来自研究对象的偏倚
②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及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减少双方主观偏倚
③三盲: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减少三方偏倚
- 简述随机对照试验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①选择性偏倚——严格掌握入选标准;使用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法
②测量偏倚——仪器和试剂标准化以及操作规范化
③干扰和沾染——使用盲法并严格遵照治疗方案
④依从性——缩短研究时间、做好宣教工作、密切联系、督促提醒等
- 简述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
诊断试验的检测指标为连续性变量时,区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将会影响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灵敏度和特异度随着诊断试验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并且灵敏度和特异度呈互为消长的关系,若要提高试验的灵敏度必然以降低特异度为代价,反之亦然。
若疾病的早期或及时诊断将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漏诊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应将实验的诊断标准定在高灵敏度的水平;对于一些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应将诊断试验的诊断标准定在高特异度水平;若误诊和漏诊同等重要,可把诊断标准定在“灵敏度=特异度”的分界处。
- 简述阳性预测值与灵敏度、特异度和患病率的关系
患病率相同时,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好,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好。
灵敏度、特异度一定时,阳性预测值随患病率的上升而上升,阴性预测值随患病率的上升而下降,且阳性预测值的上升速度快于阴性预测值的下降速度,说明患病率对阳性预测值的影响更明显。
- 简述ROC曲线的定义和应用
ROC曲线:取诊断试验的多个不同界值(5个以上)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计算得到多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将各个界值对应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应用:用于最佳的诊断试验分界值的选择;通过计算各个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诊断试验的价值
- 简述Mill准则的具体内容
求同法:在不同事件中寻求其共同点。
求异法:在相似的事件之间寻求不同点。
共变法:某因素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发生变化,某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随之变化。
类推法:所研究的某种疾病的病因和分布特征与另一种病因已知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
排除法:通过对假设的排除而建立假设的方法
- 简述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①关联的强度②关联的时间顺序③关联的特异性④关联的可重复性⑤剂量-反应关系⑥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⑦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⑧实验证据⑨相似性
- 简述医院感染的分类
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内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带入感染:指病人入院时已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后引起其他病人或医院职工医院感染的传播。
交叉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及病人与陪护人和探视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途径而引起的感染。
- 简述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三环节
传染源: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染源,环境污染物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的非生物媒介。
传播途径:①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即医护人员的手)
②空气传播:取决于病人的行为和病原的抵抗力。
③经水和食物传播
④医源性传播包括医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液制品、药品及药液
易感人群:①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②接受各种介入性操作的病人③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④手术时间或住院时间长的患者
- 简述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①无明显潜伏期的疾病,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自入院第1天起,超过该病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②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徒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④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⑤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⑥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以下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①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如理化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③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虫、水痘等。
④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