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 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 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 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 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 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 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
(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1)创作论:《神思》—《总术》二十篇(《物色》提前)
(2)批评论:《时序》—《程器》四篇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唐:强调文道并重,文从字顺,务去陈言;
宋:古文家文道观与唐基本相同;道学家文道观重道轻文,认为作文害道。
三、论述(3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兴:意谓诗歌对于人们思想情感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联翩的想像。[想象力]
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还包括赋诗者的品性、志向等。[观察力]
群:指诗歌可使人们借以交流思想,促进感情融洽,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例:孔子与学生间便是这么一个群体。[亲和力]
怨:意谓诗歌可以抒写不满,疏导人情。“怨刺上政”,批判现实作用,但要求“怨而不怒”。当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说改造和发展了前人的见解,对诗歌的本质和功能作了更为全面、系统的阐述。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指出“兴观群怨”四者都是“情”的表现。尽管它们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情”,是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事父、事君、草木鸟兽等)所触发的形形色色的感情的具体表现,这就深刻地阐明了诗歌的社会本质。
其二、王夫之还指出,兴、观、群、怨四者并不是各自独立无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兴中可观,观中有兴,群而愈怨,怨而益群,四者的配合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量。
其三、对“兴观群怨”作雅俗得失之辨。这就不是一般地讲“兴观群怨”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功能,而是对“兴观群怨”作审美价值的判断。
其四、诗人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鉴赏都与“兴观群怨”紧密相关。
总之,在王夫之看来,“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为配合,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故而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境况、经历来接受这种艺术感染。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1)出处
“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 内涵愤,怨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所以,司马迁对“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作了较深的探索和阐发。
(3)意义
其一,揭示“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
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其三,“发愤著书”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中和”不同的美学品格。
- 后来文论家相似观点:
韩愈:不平则鸣; 欧阳修:穷而后工; 李贽:不愤则不作; 金圣叹:怨毒著书; ……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二
- 名词解释
- 直寻: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 直寻:即直抒胸臆,不需用典。“寓目辄书”;
- 内容:提倡自然之美,反对声律、用典等;
- 直寻说揭示诗歌创作中艺术思维的三大特征:直接性,形象性,契合性。
2、熟参: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妙悟的重要条件,熟参前代优秀作品,从而领会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
3、尊情说:
龚自珍《长短言自序》:“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
- 尊情:就是要求尊重人的自然真率的思想感情;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是心无成念,一无拘束,情之所至,自由驰骋,强调创作要完全尊重作者当时的真情实感,并充分表达好这种感情。
(2)尊情说的主要特征:A强调抒发衰世怨情,B提倡在“自尊其心”的基础上写真情,C强调“完”的美学原则,D推崇《庄》《骚》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二、简答 1、《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这是以绘画先要有好的质地,而后才可施以五彩为喻,来说明作品的必须先有好的内容,然后才有可能进行修饰和加工。
2、《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
(1)原道、征圣、宗经
A、本乎道:文章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B、师乎圣:圣人文章体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向圣人学习创作;
C、体乎经:圣人之经是各文体之源;为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树立了标准。
(2)正纬、辨骚
A、执正驭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
B、唯务折中:奇正兼采,华实相扶。
三、论述
2、曹丕《典论.论文》所论之气,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
3、韩愈“气盛言宜”:
- 气盛:气指作者的精神状态,气盛指对于所说之事持理自信,情感强烈,深思熟虑,胸有成竹这样一种精神状态;
- 言宜:气盛则遣物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
- 方法:“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强调的是道德学识的修养。
4、《养气》:保持精神和心态的从容不迫。“气”:精神、神气。讨论怎样酝酿文思。心和气畅——理融情畅——文思开通。强调勤学,但又不可强求。《养气篇》即强调作家在创作时须保持精神和心态的从容不迫。由于个体不同,其文思有利有钝,但只要顺应自然,注重养气则可顺利由物到情,亦即进入到构思这一创作的内化过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三
- 名词解释
-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原意质指质朴,文指文采。文质彬彬指仁义道德修养与礼仪文化修养兼备。而在“绘事后素”之喻中仁为质素,礼为文采。故后世批评家常将文质引伸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文质彬彬”表现孔子文质并重,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 “绘事后素”之喻中仁为质素,礼为文采。故后世批评家常将文质引伸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绘事后素”表现孔子肯定质的决定作用,先质后文。
4、《诗大序》重教化的儒家诗学思想也体现在对诗体的论述中。序中将《周礼》的“六诗”说改为“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诗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三种诗体,认为风诗以一国之事为内容;雅诗写“天下之事”;颂为赞美诗。
二、简答
1、要点:曹丕“文气”说的要义有三:一是个性气质;二是气分清浊;三是不可变性。
2、要点:正确方法
(A)态度:“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客观态度。
(B)准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观。
(C)原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意逆志,沿波讨源。
- 方法:六观一观位体:什么体制——体性二观置辞:如何运辞——丽辞、比兴、夸饰等
三观通变:考察创新——通变
四观奇正:执正驭奇——定势
五观事义:如何用典——事类
六观宫商:考察声律——声律
3、(1)论戏曲结构
A、“立主脑”。涵义兼指戏曲之主题和主要人物、中心事件。
B、“减头绪”。“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
C、“密针线”。指合理而周密地安排情节。
D、“脱窠臼”。“脱窠臼”即突破陈规,开拓创新。
(2)关于戏曲语言
A、“贵显浅”: 戏文做予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B、“戒浮泛”: 强调了戏曲语言的个性化和情景化
C、“重机趣”:“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
D、“忌填塞”:忌“多用古事,叠用人名,直书成句”
三、论述
1、愤,怨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而非私怨(是大怨,而非小怨)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所以,司马迁对“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作了较深的探索和阐发。
意义:
(1)揭示“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动力;
(2)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发愤著书”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中和”不同的美学品格。
2、
(1)孟子“知言养气”说本来论述的是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文学批评家引申发挥,遂成为“文气”说的先导。所谓“养气”,是指一种道德修养。
(2)曹丕“文气”说的要义有三:一是个性气质;二是气分清浊;三是不可变性。
(3)韩愈:气盛言宜
A、气盛:气指作者的精神状态,气盛指对于所说之事持理自信,情感强烈,深思熟虑,胸有成竹这样一种精神状态;
B、言宜:气盛则遣物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
C、方法:“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强调的是道德学识的修养;上接孟子养气说,有所发展;(养气—知言:鉴赏)(养气—宜言:创作);区别于曹丕(气质个性及作品风貌);
中国古代文论
一、名词解释
1、赋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的纲领”。赋诗,对于赋诗者来说,就是借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所谓的“赋诗言志”;对于听诗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诗歌来观察赋诗者的意图。
- 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
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法,较为客观和公允,是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宝筏。
- 诗味说
司空图诗学主张。司空图的“韵味”说是在钟嵘“滋味”说的基础上,将“味”作为一个专门的审美范畴提出来的。认为文学创作与此相类,语言、文字 、意象、色彩等只是表层的、原始的因素,诗之醇美在于寄于语言形象之外的、以诗人情感为中心的艺术境界。
- 活法北宋之际,江西诗派过于重视法度技巧的流弊渐显,加上时代巨变。江西诗派内部开始出现求新求变之风。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在理论上提出“活法”之说。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主张“以苏济黄”;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它标志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6、隐秀
刘勰提出的关于文学形象艺术特征的批评观。“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所谓“隐”,就是文外所隐藏的言外之意,所谓“秀”,就是篇章中最独特突拔的语句。隐语以言外含有另一层意思为工巧,秀句以独特超出一般为巧妙,这乃是前人文章中的美好成就,是作者才情的完美表现
8、《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 第一篇专论,相传是 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9、《诗品》
中国第一部论诗专著,被后人誉为“百代诗话之祖”齐梁时期钟嵘著,原称《诗评》,明清以后始以《诗品》定名。“评”者论优劣,“品”者定等第,书名均与其书内容密切相关。
10、悟入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主张,以吕本中为代表,其“悟入”兼取苏黄两家之意,既有诗境之悟又有律法之悟,主张“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强调认真学习、参遍诸方,然后才能进入悟境
11、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开始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严羽在体会禅宗心法的过程中,使用禅宗特有的理论表达,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靠“妙悟”。这样,他就使得以禅喻诗进入到了诗的本质层面上来,由此导出后人“诗禅等一”等等的说法,在佛教思想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重要作用
- 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李贽天真自然为美的文艺观,崇尚个性 ,强调作家灵活运用、突破常规的创作精神,认为创作过程中的冲突之美来源于作者内心世界对于不公平的外部世界的抗争,是由人及文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 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
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14、性灵说
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其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
- 格调说沈德潜所说的“格调”,实际上包括体裁和音节二方面,这是他选诗的首要标准。他主张诗歌所表现的性情应该有益于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格调”说所指的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体现为一套具体的法则。而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二、简答题
1、简述《毛诗序》中的“六义”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风”是通过个人抒情言志反映一个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而“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
2、简述“诗可以怨” “可以怨”:孔安国注云“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即强调诗的批评讽谏作用。也包含男女之间的情怨。
3、试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 出自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其基本含义是,诗在内容上缘情体物,在形式上华丽精美。这是陆机对于文学体式风格而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一是指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二是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诗歌精美华丽)。
4、简述司空图的诗学理论 司空图论诗歌的“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司空图的“韵味”说是在钟嵘“滋味”说的基础上,将“味”作为一个专门的审美范畴提出来的。
一、“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虽然是分别提出的,但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是同一个问题。“象外之象”是就形象的构造而言;“味外之旨”是就形象的审美特征而言。没有“象外之象”就没有“味外之旨”;反过来说,要想有“味外之旨”,就必须有“象外之象”。“四外”说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深入而又精辟的阐述,是对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5、简述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主张一、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 二、读书精博,然后可以为诗。 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点铁成金”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 简述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质言之,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2)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庄子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要求文艺创作必须剔除人为的雕琢和华伪,纯任自然、宰性真情地保持事物的自身本性才是真正的艺术,才能达到“功成之美,无一其迹”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7、简述《毛诗序》的文学理论批评主张
- 情、志统一说:关于诗歌本质的认识。继承了“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b.“发乎情,止乎礼义”,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必须用经过封建道德规范之“志”来约束。
c.讽谏说,重视诗的社会功用,提出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d.六义说,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 简述钟嵘的诗歌理论批评主张
- 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利用典。即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主张自然流转的“真美”。
b、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蓄着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c、诗歌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d、.主张“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扎实而又感人的内容,丹采指丽词华藻的形式,只有将风骨与文采结合起来,才能使作品达到文质彬彬的境地,形成优美的风格特色
9、简述刘勰的神思论是刘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方法论。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及毡鞋了艺术思维过程中的艺术想象活动情状。论证了创作中思、言、意三者的关系,强调了想象对于创作的重要性,要求作者在构思时要寂静、专注,让自己的想象上接千载,视通万里。
12、简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苏轼的诗文理论主张: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革新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主要的诗文理论主张有:
- 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文风,提倡“有意而言”、“有所为而作”的现实主义文风。认 为文学“要归合于大道”,“托事以讽,有补于国”既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又不流于迂拘。
b. 提倡“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所谓辞达,是指“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这是一个很高的艺术要求。
c. 追求平淡自然的艺术表现:《答谢民师推官书》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以“行云流水”,“随物赋形”等形象来概括这种艺术风格。
d. 传神论:即形似与神似要兼顾。“诗画同一律,天工与清新”。
e. 提倡独创:要求“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f. 提倡外枯中膏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其《书摩诘蓝天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的文学观念与美学思想,不仅是苏轼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丰富经验与独特的艺术风格的精到概括,对江西诗派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风格亦有重要影响。
13、简述王夫之的诗学观
a、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强调诗歌应是文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b、诗家之理和经生之理是不同的,认为诗中之理不是以赤裸裸的概念方式出现的,而是与生动的艺术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c、“兴、观、群、怨”论。《诗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重申了文学的社会功用。
d、“情景交融”论,论述了诗歌创作中情景关系的问题。作中情景关系的问题。
14、简述叶燮的诗学观
a、正变说,反对诗歌创作的复古模拟,强调诗歌是发展变化的
b、推崇杜甫、韩愈和提倡“温柔敦厚”
c、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叶燮认为诗歌创作的客体方面应是理、事、情,即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事物一定的具体的表现、每件事物自己特殊的情状
d、论作家写的“胸襟”和“才、胆、识、力”。叶燮强调创作主体要有高尚而广阔的胸襟,而这又具体表现在才识胆力四方面,而其中又以识最重要
e、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特点,认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
- 简述“公安派”的诗学观
(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以公安三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为“公安派”。
(2)公安派得楚文化才情洋溢的影响,又与批判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之风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李贽文学思想的影响。
(3)公安派的首倡人物是袁宗道,他著有《文论》上下篇,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力破当时贵古贱今的观念。袁宏道则认为诗文是世道人心的反映,古今诗文各有所长,只有摆脱对古人的膜拜,才能创出诗文新路。他并认为闾巷民歌才是明代文学的真正代表。
(4)袁宏道是公安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叙小修诗》中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在努力摆脱传统性理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汉魏盛唐诗文格调的束缚的基础上,提倡一种个人特定的不为传统礼教所规范的感情,以及本色、自然、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性灵说作为晚明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其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5)公安派的理论在后期有所变化,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对前后七子也颇多肯定,只是路径略宽而已。较前期的诗文观念为平稳,但锐气也就消磨殆尽了。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风骨”论的理解
(1)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范畴,刘勰《文心雕龙》设有《风骨》专篇。 风指作品中作家的思想感情、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出的一种思想力量。
(2)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在六朝人物品评中风骨是常用的概念,是指人物的品格高尚、正气、铁骨铮铮。后移于画论和文论。
(3)关于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4)刘勰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谈谈你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认识
(1)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3)文学的审美特征,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4)王国维文论思想来源于两条线索:其一是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精微细致的把握;其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玲珑剔透的剖析。
国维的美学思想可分两个时期:
前期(1901——1905)受康德、叔本华等人美学观点的影响,多从美学原理出发,对美的本质与审美范畴作具体发挥,思辩的味道很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文学小言》等。
后期(1906——1912)美学思想,不再作美学原理的思辩,而是通过对诗词戏曲的批评发挥其美学见解,从内容到方法都显示出中国传统,中国特色。但又把西方的某些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其中,显示出美学思想的成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代表作是《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后来学者认为他是传统“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前人“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含义一是情景交融。二是真实自然。三是含蓄不尽。
3、谈谈你对严羽诗学理论批评的认识与理解
1.“别材别趣”说。诗歌有自己的特殊的题材(“材”并非才能之意),不同于书本的知识、学问;诗歌有其特殊的旨趣,不同于议论著作以阐明道理为宗旨。这个特殊的旨趣(兴味、兴会),也就是审美感受。严羽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它以表现审美感受为旨趣,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不涉理路,不落言荃”。 “别材别趣”说重视了诗歌的抒情性特点和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触及到了文艺的形象性这一根本问题。严羽批评宋人作诗“不问兴致”即不是抒发审美感受,而是卖弄才学、议论说理、堆砌典故,自然导致诗歌意境支离破碎、枯燥乏味,不能予人以美感。不难看出,严羽对诗歌审美特性与形象思维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相当自觉和深刻的。特别是他在强调诗歌“非关理也”、“不涉理路”后,又补充说“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说明他既认识到诗歌所邂循的思维规律不同于议论说理,但并非排斥理性认识。将诗歌的审美特点及其思维规律如此明确和系统的加以阐述,这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尚属首次。
2、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严羽强调:学诗主要不是靠“学力”,而是靠“妙悟”。我们知道,禅宗所说的“道由心悟”,说的是对佛理的领悟要靠心领神会,而不能靠逻辑推理、文字解说。就诗歌和宗教都要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来来说,二者是相通的。严羽佛学造诣不高,
文中以禅喻诗时有不少错误,以禅喻诗亦非他所创(如北宋的吴可《藏海诗话》中说“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韩驹《赠赵伯鱼》诗云:“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但所论亦有可取。 他说:“大抵弹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并举例说:论学力孟浩然不如韩愈,但论诗则韩不如孟,原因是孟浩然“一味妙悟”。他强调“唯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即学诗的正路。可见,把“悟”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严羽开门见山就说,学诗者以识为主”,所说的“识”并非指学问知识,而是不同于议论说理的识见。
3、提倡“以盛唐为法”。
在他看来,盛唐之诗到达了“透彻之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于是力倡“以盛唐为法”。他又概括盛唐诗的时代风格为:“既笔力雄健(即‘雄浑悲壮,),又气象浑厚”《答吴景仙书》(),相当准确。他力倡盛唐,从三方面推祟盛唐诗歌:一是“盛唐诗人唯在兴趣”,即作诗从审美感受出发;二是其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和“莹彻玲拢”,即意境完整优美、情景相融、亦虚亦实。在《诗评》中称赞“李、杜数公,如金翅擎海,香象过河”;又说古诗“气象混沌,不可句摘”;建安诗是“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大意相同。三是能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显然,这里所说的正是诗歌的审美特性。
4、严羽的贡献和不足
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严羽是一位有重要建树的理论家。他是自觉地从审美角度探索诗歌规律的。所提出的“别材”、“别趣”、“熟参”、“妙悟”、“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等一系列论命题,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持征及诗歌欣赏、创作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诗人所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及诗歌创作的师法对象,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同于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儒家诗论体系,它不但大大提高、丰富了我国古代诗学的审美理论,而且深化了中国古代对诗歌审美待征及思维特征的认识。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严羽论诗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并往往能击中要害。对于扭转当时博风,具有重要作用。严羽的诗论也有它的局限。他一味强调“熟参”、“妙悟”、“以识为主”,严羽在批判文坛时弊而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同时,却忽视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虽然他注意到了唐诗的征戍、迁谪、离别等题材及杜诗中现实性很强的诗作,却又未能明确提到理论高度自觉地加以倡导;对于古代作品,他只肯定汉魏盛唐,而对中、晚唐及兴时的诗歌创作,基本予以否定,是缺乏发展眼光的。
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先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四个特点:P1 可能会考选择题
(1)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他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2)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甚至是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艺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4)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 P7“诗言志”出自 ?答案是《礼记·乐记》
- P5被朱自清评为“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的是 ?答案是“诗言志”
- P5“诗言志”的名词解释?
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 P6南宋朱熹《答何叔京》中指出《诗经》中的“兴”和《易经》中的“立象以尽意”是一致的。
- P6《诗经》中突出地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第二章
- P9“诗教”的名词解释?
P11“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P9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 P11 P44 P46 P242“温柔敦厚”的名词解释?
温柔敦厚最早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温柔敦厚是指颜色温润,性情和柔。温柔敦厚说反映了孔子要求人们做人性情和顺,不违反礼教,要怨而不怒,以施行教化用以感化人之善心。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含蓄温婉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也有培养封建顺民的消极的一面。
- P11-P17孔子的文艺理论五点:
- 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记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
- 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如何理解“思无邪”?P13 P14
- 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诗教”
P15《论语·阳货》篇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诗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的名词解释?
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 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P16“文质彬彬”名词解释?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 论雅乐与郑声:
- P18孟子在文学思想上基本是和孔子一致的,也十分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他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二是提出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 “以意逆志”P19的名词解释?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 “知人论世”P20的名词解释?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思无邪的名词解释?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艺术方面看,则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第四章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的《文心雕龙》详见作品选。
- P40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
- P41司马迁不仅阐明了《离骚》“盖自怨生”的特点,而且认为这种特点也反映在一切进步文学作品和其他学术著作中。他的“发愤著书”说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填空题)
- P45“物感说”
文论术语。古代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一种见解。指创作活动起因于为客观事物所感。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7、(重要)P46《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一:“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二,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第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指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第四,情志统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强调“吟咏情性”,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P54王充,仅存《论衡》八十五篇,《论衡》的中心是批判谶chen4纬神学。
- P59王逸对《楚辞》的评论
- P61东汉后期,文学的独立与自觉逐渐形成。(填空题)
第五章
- P65王弼《周易略例·冥象》书中引用部分看一下,了解一下。
- 曹丕的《典论·论文》详见资料选。
- P68曹丕所提倡的“气”与孟子所说的“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 陆机的《文赋》详见作品选。
- P72解释“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一句什么意思?
- P74陆机的《文赋》提出“缘情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仅供参考的百度复制) 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了,诗学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革。于是,陆机在《文赋》中大胆地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破天荒地提出“诗缘情”说,同时得到了文坛诗苑的普遍认可,成为魏晋文人的一种共识。所以说,陆机倡言的“诗缘情”说,乃是文学自觉时代的产物。它抓住了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和诗歌的本质属性,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既是“诗言志”说发展演进的历史之必然,又是人们的诗歌观念不断发展成熟的必然趋势,充分说明魏晋时代人们的诗学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的新的变革,说明人们对诗歌艺术本质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从此,“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学说相互交通,成为中国诗歌批评的两大支柱,支撑着中国古代的诗歌艺术大厦。陆机《文赋》的首倡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 P76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条标准,就是:应、和、悲、雅、艳。
- P78“文笔之争”的名词解释?
(百度供参考详见书)文笔之争,是南朝关于文体分类引发出的一场辩论。它在中国文体分类学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与“笔”对举,源于汉人关于“文学”、“文章”的性质和形式之别而加以区分。汉代,凡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一般统称为“文”或“文章”。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文体的辨析,日趋精细,于是产生“文”“笔”的区分。据现有史料,文笔之分最早始于刘宋初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沈约《宋书·颜竣传》均有“文”“笔”对举之述,称颜延之最早将“文笔”析之为二。之后,文学批评家开始把中国文体划分为“文”与“笔”两大类。但具体划分的依据、标准各自有差异: 以有无韵者区分文笔,乃南朝人习惯说法
- P78“永明声律论”的名词解释?
- P79永明声律论的代表人物:沈约、谢朓、王融,他们发现了“四声”,也提出了“八病”——“四声八病”
(仅供参考百度复制部分)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的声律理论。在沈约之前,我国诗歌的节奏美一直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的。沈约利用前人及当时人关于声韵研究的成果,将之运用于诗歌的声律,正式提出了“四声八病”说。所谓“四声”即:“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八病”就是写诗常犯的八种声律方面的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 P80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解释?或问出处?
第六章
- P86刘勰的文学本体论:原道、宗经、征圣
- P85《乐记》中提出“物感说”,经陆机《文赋》把它运用于文学创作,所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情以物兴”的方面,没有进一步涉及“物以情观”的方面。
*24、重要P86刘勰的文学创作论:
- 论文学创作的构思
刘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概念。它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思维的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情状。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和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与作家的感情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
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刘勰在强调虚静时并不否定知识学问、经验阅历等的重要性,把“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训致以绎辞”与虚静精神状态同时并列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
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
-
论文学的风格——体性
- 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风骨
- 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
- 刘勰的文学批评论——《知音》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音,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 刘勰认为产生主观、片面的文学批评观,其原因有三:“一是‘贵古贱今’,二是‘崇己抑人’,三是‘信伪迷真。’”
- 刘勰认为做到客观的、公正的、科学的进行文学批评活动的方法是:“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 刘勰指出批评者必须懂得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具体方法,知道怎样去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他提出“六观”的问题:“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体位,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优劣见矣。”
第七章
- 钟嵘的诗论专著是《诗品》(要求参看资料选注)
- 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分为四点:P101
- 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 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 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
- 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 “物感说”
钟嵘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其中“感悟起情”的说法源于《乐记》。
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的,不仅是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
他在《诗品》中特别强调要抒发“怨”情。——诗歌是人的情感表现。
- “风骨论”
- “滋味说”
- 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 钟嵘认为《诗经》的系统,可以分为《小雅》和《国风》两系。
- 受《小雅》影响的比较少,主要有阮籍,其特点是怨雅而温柔。
- 受《国风》影响的比较多,其特点是怨雅而悲壮。
- 钟嵘认为受《楚辞》这个系统影响的五言诗人更多。这个系统诗人的创作特点是怨而愤,悲而少壮。
- 直接继承《楚辞》的是李陵。(李广的孙子)
第八章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的时期是唐宋金元时期
- 意境的问题是唐朝才正式提出来的,从殷璠、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到司空图,对意境的美学特征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述。
- 白居易“为民请命”的诗学理论
- 韩愈“不平则鸣”的创作原则
- 大量的诗话出现是在宋代,成为理论批评兴旺发达的标志。
- 宋代词学理论批评发展,小说戏剧理论批评萌芽
- 宋代受理学和禅学影响——比如“以禅论诗”
- 陈子昂、李白是复古派
- P114陈子昂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和“风骨论”
- 李白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清真”
- P117杜甫《戏为六绝句》要知道每一个绝句是什么意思?
- 殷璠《河岳英灵集》——提出“都无兴象,但贵轻艳。”
- 王昌龄——提出“意境论”
- 皎然《诗式》——首重一个“势”字
第九章
-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观点内容:
一是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 P126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观点以及利弊还有评价?
-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 韩愈——古文运动
- 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 韩愈《答李翊书》中“惟陈言之务去”
- “气盛言宜”的名词解释?
答法一:这一理论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的。韩愈把气与言的关系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认为写文章要以气为先,气是驾御语言的,他所说的气,既指作者道德修养的思想境界,也指作者临文的气魄气势,是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进一步发展。
答法二: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 韩愈所说的气与言的关系,就是仁义道德修养和文章之间的关系。
- 韩愈的“不平则鸣”在文学史中的演变?P136
- “不平则鸣”的名词解释?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 “不平则民”思想不仅是对孔子诗“可以怨”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挥,和六朝的“风骨”论有内在精神上的联系,而且对后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想传统。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P141司空图
- 思与境偕
- 辨于味
-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 司空图,字表圣
- 司空图《诗品》(或称《二十四诗品》)
第十章
- 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 欧阳修的“穷后而工”论
-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江西吉安县)
-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P154小字看一下
- 梅尧臣的“平淡”论P156书上有延伸《林和靖先生诗集序》等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 苏轼《仲兄弟文甫说》——“风水相激”理论
- P160苏轼《文说》看书上的小字
- P162苏轼的“无法之法”以及论平淡
-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P165
- 他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
- 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
-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把P166 P167的小字也看一下
- 讲究严密的法度,是黄庭坚文学创作理论的核心。
- 黄庭坚对苏东坡的看法“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 “夺胎换骨”的名词解释?
(参考) 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出处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 “点铁成金”的名词解释?
(参考)释义: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出处:宋代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黄庭坚的诗学大致可以“理”、“学”、“法”三个字来归纳
- P168江西诗派的形成
- 孟棨《本事诗》
- 欧阳修《六一诗话》
- 刘攽《中山诗话》
- 黄彻《䂬溪诗话》
- 《冷斋夜话》的作者?惠洪P170
- 《六一诗话》的作者?欧阳修
- 《潜溪诗眼》的作者?范温
- 《石林诗话》的作者?叶梦得
-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是南宋前期最富理论价值的重要诗话,上卷为理论批评总论,下卷专论杜甫的重要诗篇。
第十一章
- P174“活法”论
- 朱熹主张文道一贯,文即是道P176朱熹的话引用
- 分析P178陆游《题萧彦毓秀才诗卷后》“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城水驿中。”说了什么?
- P180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它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
- 别材别趣的名词解释?
- 妙悟的名词解释?
- P181书上延伸的话以及小字
- 宋代的诗歌的特征:议论、才学、文字
- 如何理解“别材别趣”?
- 六朝玄言诗的缺点即是在没有处理好诗和理的关系P182看一下
- 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两字:P183
关于“兴趣”,严羽《沧浪诗话》中的三种说法:
- 兴趣
- 兴致
- 意兴
- 诗歌的“趣”不是严羽最先提出来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15处之多。
- P184论“妙悟”详细看书上
- P185“悟”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的不同
- 以禅喻诗的名词解释?P186 P187
- “以盛唐为法”?P187
- 词的创作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宋代繁荣高潮
- 北宋的词论的中心是围绕婉约、豪放两派的争论而展开的
- 李清照《词论》P190
-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名词解释?P191
- 胡寅《题酒边词》
- P192王灼评价苏东坡的话看书上
- P193王若虚“自得说”看书上
-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P194
- 元代继承江西诗派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 方回 著作看P195
-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侧重于其中有关人物的殇,被认为是小说评点之滥觞。
第十二TO十五章
- 茶陵派名词解释?P200
- 前七子?
- 前七子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复古,《明史·李梦阳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后七子?
- “嘉靖八才子”P206
- 李贽的“童心”说
-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P211
- P218“竟陵派”——“幽深孤峭”
- 竟陵派的代表为钟惺和谭元春
- P232“兴观群怨”
- 王夫之的诗学思想的中心是论诗歌的“兴观群怨”和论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 “情景融合”论P238
- P240叶燮的《原诗》的理事情和才胆识力内涵及意义
- P249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集中表现
- P251以文运事
- 因文生事
- 金圣叹的“三境说”P251
- P257“澄怀格物”
- 金圣叹说格物的方法以“忠恕”为主
- P258“因缘生法”
- 李渔《闲情偶寄》
第十六章
- P271朱彝尊的“自得说”
- 朱彝尊和王世禛被称为“南朱北王”
- 朱彝尊的文学核心思想是 重道、宗经、博学,强调言志抒情必须出于“自得”
- 朱彝尊认为不论是文章写作还是诗歌创作,都要以博学作为基础
- 钱谦益《列朝诗集》
- 朱彝尊《明诗宗》
- 陈田(贵州)《明诗纪事》
- P276必考的是:在诗歌理论方面出现了四个主要的派别,这就是以王世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和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以及名词解释
- 《渔洋诗论》的核心是提倡神韵
- 王世禛号渔洋山人,他论神韵,特别强调“清远”的特色
- P283李重华“诗有三要:音象意”
- 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其诗学理论批评主要见于诗话《说诗晬语》。
- 沈德潜是叶燮的学生,叶燮偏重学宋,而沈德潜偏重学唐。
- 沈德潜的“格调”是在神韵基础上侧重含蓄蕴藉而形成的,他所要遵循的“法”是活法而非死法,是合乎自然之法。
- P288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杭州),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 袁枚的诗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性灵”P289书上引用的句子也了解一下
- P293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
- 翁方纲生活在乾隆、嘉庆考据学派盛行的时代P293
- 翁方纲在诗歌创作上强调要讲究诗法
- 翁方纲的“肌理说”的核心是突出学问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 P296“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其理论核心是提倡文章写作上的义理、考据、文章的统一。
- “义法论”P296
- 清代的词论主要有“常州词派”和“浙西词派”
第十七章
- 龚自珍的“经世致用”思想
- 龚自珍特别强调“尊情”,重视情的不得不发之真切自然的表达,再把P307的小字了解一下
- 方东树的《昭昧詹言》是桐城派最重要的诗话著作,它的中心是“以文论诗”
- 刘熙载的《艺概》
- 《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
- 《艺概》既是一部各类艺术史的著作,又是对各类艺术创作理论的阐述。
- P320陈廷焯,原名世焜,字耀先,又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后流寓泰州《白雨斋词话》
- 清末的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朱祖谋 最有成就的是况周颐
- 况周颐《蕙风词话》“重、拙、大”
-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 黄遵宪被梁启超寓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
- P336梁启超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小说届革命”,
他在小说革命方面的代表作是发表于他所编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1902)上的《论小说与群治关系》。在文中,他对小说的分类已经抛弃了传统以题材内容分类的方法,而把他们分为“理想派”和“写实派”两类,这是运用西方文学创作方法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不同对小说所作的分类。
- 王国维,字静安,号人间、观堂等,浙江海宁人。
-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尤以古文字的研究成就最为卓越,诚如梁启超所说的“以通方知类为宗”,他也是十分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和文艺批评家。
- 王国维少年时便被誉为“海宁四才子”,16岁考中秀才。
- 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
- 王国维1927年自杀于颐和园的昆明湖
-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有代表性的、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于1908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分三期刊登出。
- 《人间词话》的核心是讲境界
- 王国维是对意境理论论述的最全面的、最充分、最深刻的一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从文学创作的本质和特征来认识和理解意境的美学内容。
- 王国维认为“隔”与“不隔”是判别意境优劣的基本标准。
- P348王国维认为意境可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他认为这两类境界在美学风貌上的特点是“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