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Haswell是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架構,由英特爾的奧勒岡團隊負責研發,用以取代Intel Ivy Bridge和Intel Sandy Bridge微架構。 和Ivy Bridge微架構一樣,Haswell採用22納米製程。 根據英特爾的“Tick-Tock”策略和產品路線圖,基於Intel Haswell微架構的處理器定於2013年6月發布。Intel曾於2011年的IDF上展示出基於Haswell微架構的晶片。2012年的英特爾開發者論壇上,英特爾公佈了更多關於Haswell架構的工程樣品處理器和技術說明。在2013年6月4日至6月8日的台北國際電腦展上,英特爾正式推出Haswell微架構以及其處理器產品。
產品化 | 2013年上半年 |
---|---|
推出公司 | 英特爾(Intel) |
設計團隊 | 英特爾奧勒岡團隊 |
生产商 |
|
指令集架構 | x86、x86-64、MMX、SSE(1、2、3、3S、4.1、4.2)、XD bit、AES、RDRAND、AVX(1、2)、FMA(3、4)、Intel-VT |
制作工艺/製程 | 22納米 |
核心数量 | 2至4個(主流) 4至8個(高端桌面) 2至18個(Xeon) |
一級快取 | 64KB(每核心) |
二級快取 | 256KB(每核心) |
三級快取 | 所有核心共用最多 32MB |
QPI速率 | 4.8 GT/s 至 6.4 GT/s |
DMI速率 | 2.5 GT/s 至 5.0 GT/s |
CPU插座 |
|
封裝 |
|
應用平台 | 伺服器、工作站、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等 |
使用的處理器型號 | |
上代產品 | Sandy Bridge Ivy Bridge |
繼任產品 | Broadwell Skylake |
技術特性
作為英特爾“Tick-Tock”策略下的產物,在“Tick-Tock”時間表上,Haswell架構屬於“Tock”階段,是為架構改進換代。根據Fudzilla的消息,“英特爾透露給合作夥伴的消息指同時脈下與Ivy Bridge架構的產品相比,Haswell架構的產品其效能至少有10%的提升”。而英特爾宣稱Haswell整體效能將比Ivy Bridge快兩倍。 英特爾稱在某些工作负荷上Haswell架構的效率比上代產品的提升了20%。
一片基於Haswell架構的處理器晶片的晶圓,與一隻鐵釘的大小對比
製程
- 更成熟的22奈米製程,大幅改善漏電率(這裡的漏電指高製程晶片於運作時,部分電子因量子穿隧效應而由非電路或電路元件的矽中穿過);
- 更成熟的3D-三柵極電晶體;
Special:UserMerge
處理器核心
- 14級管線(從Intel Core微架構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 和以往一樣,整數運算、浮點運算和SIMD運算作業同樣通過指令端口進行分配;
- 每核心4個算術邏輯單元(ALU)和3個位址生成單元(AGU,2個位於載入管線,1個位於存儲管線);
- 每核心8指令發射端口,可同時執行8條內部指令(uOPs),以實現4倍整數運算(Intel Sandy Bridge/Ivy Bridge為6uOPs/3倍整數運算)。
- 2個256位元的SIMD單元,以便支援Larrabee/Knight系列的512位元SIMD;
- 類似於X79晶片組平台(使用LGA2011插座)的可調節外頻/基準時鐘頻率(處理器外頻與基準時脈異步),意味著Haswell平台的超頻限制放寬。實際上,由於QPI環形鏈路的設計使得核心電源和時脈管理出現這樣的混亂:由於三級快取是CPU核心和GPU核心共用,但三級快取的電壓控制以及時脈控制是和CPU核心的同步的,當CPU核心處於低負載而內建GPU核心處於高負載時,三級快取需要處於全速運作狀態,連帶CPU核心也需要全速運作,這樣不利於處理器的功耗控制。英特爾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CPU核心的基準時脈與非CPU核心的異步。
- 主流級處理器產品全線均為原生四核心,但實際上,英特爾公佈的技術說明已表明下一代的酷睿 i3(Core i3)、奔騰(Pentium)系列仍維持雙核心的設計。
- 英特爾事务性同步扩展 (TSX),大幅改善多線程執行效率。
- AVX2指令集(或稱Haswell新指令集,包括矢量聚集散射、位元處理以及對FMA3的支援)
- 改善AES-NI指令的執行效能;
快取、記憶體介面、匯流排、處理器插槽
- 每核心擁有獨立的64KB的L1快取(32KB資料快取+32KB指令快取);;每核心擁有獨立的256KB L2快取;所有核心可共享最高32MB的L3快取.
- 新的處理器快取設計,旨在提升快取頻寬,L1、L2快取頻寬由原來的每時鐘週期32位元組(256位元),提升至每時鐘週期64位元組(512位元),提升L2 TLB命中率。以提升大規模高負載運算任務的資料存取表現;
- 原生支援雙通道DDR3-1600;企業級的Haswell-EP/EX核心還會支援八通道DDR4;
- 原生支持PCIe 3.0 x16匯流排(H81晶片組除外)。
- 處理器內部仍然使用QPI總線,單向資料傳送效能有4.8GT/s、5.2GT/s、6.4GT/s等三種規格,較低階型號的處理器在晶片組和處理器之間仍然採用DMI總線,單向資料傳送效能有2.5GT/s和5.0GT/s兩種規格;QPI總線的佈局延續Intel Sandy Bridge以來的環形鏈路設計,設計簡單而且效率更高,更容易推出衍生產品。
- 新處理器插座:桌面版本的是LGA 1150,行動版本的是rPGA 947和BGA 1364。英特爾的技術說明已表示Intel Haswell不會向下相容於現有的英特爾處理器平台。
內建顯示核心
- 除了部分極致效能/伺服器平台以外,所有處理器型號均融合Intel HD Graphics顯示核心。
- 內建顯示核心將支援 DirectX 11.1以及 OpenGL 4.0;通用運算方面支援Open CL 1.2;繼續強化3D圖形處理效能,支援HDMI、DisplayPort、DVI、VGA連接埠標準;支援三螢幕顯示訊號獨立輸出(最高解析度為4096像素×3072像素)或是4K分辨率输出;
- 新的英特爾HD圖形顯示核心(Intel HD Graphics)有三種不同型號,代號分別為GT1、GT2和GT3。GT1擁有10個執行單元和1組紋理單元,定位入門級;GT2擁有20個執行單元和2組紋理單元,定位主流級;最高階的GT3則擁有40個執行單元和4組紋理單元,但只用於行動平台。而現任的Intel Ivy Bridge整合顯示核心HD4000最多只有16個執行單元,但顯示核心架構仍舊一樣,由於在架構、製程不變的情形下大幅提升顯示核心的規模和規格,可能會使內建顯示核心的Intel Haswell架構的處理器的發熱量急升,桌上型版本可以突破100瓦,行動版本更達57瓦。
- 在相同的功耗水準Haswell能提供两倍于Intel Ivy Bridge的图像性能,英特爾稱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