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成像领域—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介绍及其表面靶向修饰

文章介绍了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通过表面靶向修饰实现对病灶的定位。这些材料克服了生物体自发光的干扰,提高成像信噪比,可用于疾病检测和研究。长余辉材料具有低毒性、光化学稳定性好、可体外激发等优点,但光学成像的局限性使得核磁共振成像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文章列举了多种长余辉材料实例,包括羟基磷灰石、Sr4Al14O25等,并提及了不同的表面修饰策略。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目前,合成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高温固相合成法、软化学法和物理辅助合成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光成像由于其具有原位实时以及高灵敏度的优势在生物成像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生物体自发光现象噪声成像信噪比低,限制发光成像在生物体疾病检测中的进一步应用。长余辉发光成像由于是利用长余辉纳米发光颗粒在体外蓄光,注射体内缓慢释放发光成像的方法,这就可以避免了由于外界光源照射所产生的生物体自发光的影响,因而增强了成像的信噪比。

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合成长余辉纳米颗粒,并通过对颗粒表面进行靶向修饰,形成对生物体病灶的靶向定位,并利用近红外光原位激发的方法实现了对病灶超长时间成像检测,这有利于对疾病成因、发展过程以及转移途径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形成有效治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长余辉发光材料应用光学成像有着其他稀土荧光材料所不具备的优点:1.毒性较低表面修饰之后更适用于活体生物的体内研究;2.光化学稳定性较好,可以避免光漂白现象的发生3.可以体外激发进行光学成像,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生物体的自发光和激发光源的背景光对成像效果的影响。光学成像虽然具有很高的灵敏性,但是由于光的深层穿透性较差,并且生物体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导致了光学成像的局限性,不可用于深层细胞组织的成像研究。核磁共振成像虽然灵敏度低于光学成像,但是核磁共振成像穿透性较好,分辨率较高,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体内脏器官和细胞组织进行无损伤的快速检测,已经成为诊断细胞组织病变(尤其是检测肿瘤)最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