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有效需求、实体经济、投资和投机,不禁让人思考何为经济?将经济说成是“一定范围(国家、区域)内,组织一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活动与关系的系统之总称”未免太过形式化,说它是“人类对有限及稀缺资源做最适分配及效率使用的行为”又未免太过片面。经济离不开人与自然,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要长期存在和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必须加深对自身的认识,经济就是要在实现人类福祉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经济学探究经济现象和规律,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经济学的责任是为人类实践提供帮助,以期以尽可能少的自然消耗和社会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社会利益。经济学和数学、物理学等自然学科不同,经济学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但却不应当是“自私”的,经济学追求的是实现人欲与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有了较高的基点,回过头审视经济现象和已知规律,的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有效需求强调的是人的现实需求和消费能力,现实需求可能超过真实需求(泡沫化),消费能力可能是超前、被放大的,比如信用卡透支、杠杆等金融工具就能造成过度超前消费、透支未来,而且有效需求没有考虑自然承载力,光是这个概念上的研究,还不足以判断经济体是否健康,不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包含自然因素。
那么“有效供给”呢?如果将有效供给定义为供给中真实存在的不超出潜在需求的部分,通俗的说就是有潜在需求、真实存在且有可能卖掉而不是烂掉、坏掉的商品供给,那么研究有效供给判断经济体是否健康,除了要考虑有效需求、商品过剩、通货膨胀、实体需求、投资、投机等问题,还需要考虑潜在需求、自然消耗(资源、生存环境等)、人力消耗(体力和智力)、未来储备(仓储、二次开发等)、行业正当性(是否生产真实需要的商品)、经济体合作等问题,涵盖面扩大许多,似乎更接近经济体的发展状况。
但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有效供给”无法涵盖的,比如收益正当性(劳动收益是否符合劳动付出)、分工和分配的合理性、自然承载力评估、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向自然进一步索取的正当性、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等等。经济问题纷繁复杂,可以很细,也可以很宽,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是必然,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也是必然,新概念和新方向会层出不穷。
作为人类,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生活得不好,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考虑大家如何更好地一起活下去,可喜的是敬畏自然博爱平和的人像是越来越多的。在为自己打拼的同时想想别人,放纵享乐前想想未来,破坏环境前想想美丽的山水和人们的笑脸,攫取他人利益前想想自己的子孙和结局,发动战争前想想残破的自然、支离破碎的肉体和哭泣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