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我们来讲最短路,首先看只有一个起点(单源)的情况。
为了书写方便,我们约定以下内容:
template<class W>
using Graph = vector<vector<pair<int, W>>>; // 邻接表(vector实现)
template<class W>
using AdjMatrix = vector<vector<W>>; // 邻接矩阵
template<class W>
struct Edge{
int u, v;
W w;
};
- 图的顶点数记为,边数记为。
- 最短路的源点记为。
- 记为边的权值。
- 记为点到点的实际最短路长度。
- 记为点到点的估计最短路长度。任何时候都有,特别地,当最短路算法结束时,。
Bellman-Ford 算法
Bellman–Ford 算法是一种基于松弛(relax)操作的最短路算法,可以求出有负权的图的最短路,并可以对最短路不存在(有负环)的情况进行判断。
过程
先介绍松弛操作:对于边,松弛操作对应下式:
这么做很容易理解:尝试用(取最短路径)去更新点最短路的长度,如果这条路径更优,就进行更新。
我们不断尝试对图上每一条边进行松弛。每进行一轮循环,就对图上所有的边都松弛一遍,当一次循环中没有成功的松弛操作时,算法停止。
那么,需要循环多少次呢?
如果最短路存在,那么每一次松弛都会让最短路至少加上一条边。而一条简单路径最多只有条边,所以最多松弛轮就能得到最短路。
如果第轮松弛操作仍然成功,那么说明从出发,能到达一个负环。
综上,时间复杂度为
判负环的坑点
需要注意的是,跑Bellman-Ford算法时,如果没有给出存在负环的结果,那么只能说明从出发不能到达一个负环,不能保证图上没有负环(除了连通图)。
所以,如果需要判断图上是否有负环,最严谨的做法是建立一个超级源点,向图上每个节点连一条权值为的边,然后以超级源点为起点跑 Bellman–Ford。
代码
说明:返回的pair第一个元素表示图是否无负环,第二个元素才是最短路数组。
// edge - 边集
// n - 顶点数
// s - 源点
template<class W>
pair<bool, vector<W>> bellman(const vector<Edge<W>>& edge, int n, int s) {
W inf = numeric_limits<W>::max();
vector<W> dis(n, inf);
dis[s] = 0;
bool flag = false;
for (int i = 0; i < n; i++) {
flag = false;
for (auto e : edge) {
if (dis[e.u] == inf) continue;
if (dis[e.v] > dis[e.u] + e.w) {
dis[e.v] = dis[e.u] + e.w;
flag = true;
}
}
if (!flag) return make_pair(true, dis);
}
return make_pair(false, vector<W>());
}
SPFA 算法
即 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是对于 Bellman-Ford 的优化。
思路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无用的松弛操作。
很显然,只有上一次被松弛的结点,所连接的边,才有可能引起下一次的松弛操作。
那么我们用队列来维护哪些结点可能会引起松弛操作,就能只访问必要的边了。
如果要判负环,可以设表示的最短路经过了多少条边.
当时,说明从点出发,可以抵达一个负环。
代码
// G - 图
// s - 源点
template<class W>
pair<bool, vector<W>> spfa(const Graph<W>& G, int s) {
int n = G.size();
W inf = numeric_limits<W>::max();
queue<int> q;
vector<W> dis(n, inf);
vector<int> cnt(n, 0);
vector<bool> vis(n, false);
q.push(s);
dis[s] = 0;
vis[s] = true;
while (q.size()) {
int u = q.front();
q.pop();
vis[u] = false;
for (auto [v, w] : G[u]) {
if (dis[v] > dis[u] + w) {
dis[v] = dis[u] + w;
cnt[v] = cnt[u] + 1;
if (cnt[v] >= n) return make_pair(false, vector<W>());
if (!vis[v]) {
vis[v] = true;
q.push(v);
}
}
}
}
return make_pair(true, dis);
}
Dijkstra 算法
过程
将节点分成两个集合:
- 已确定最短路长度的点集(记为集合)。
- 未确定最短路长度的点集(记为集合)。
初始时,所有节点都属于集合。
令,其他点的为。
接下来,重复以下操作:
- 从集合中,选择一个最小的节点,移到集合中。
- 对这个节点的所有出边进行松弛:。
注意,带负权的图不能使用 Dijkstra 算法。
代码
// G - 图
// s - 源点
template<class W>
vector<W> dijkstra(const Graph<W>& G, int s) {
int n = G.size();
W inf = numeric_limits<W>::max();
vector<W> dis(n, inf);
vector<bool> vis(n, false);
dis[s] = 0;
for (int i = 0; i < n; i++) {
int u = 0;
W mind = inf;
for(int j = 0; j < n; j++)
if (!vis[j] && dis[j] < mind) {
u = j;
mind = dis[j];
}
vis[u] = true;
for (auto [v, w] : G[u]) {
dis[v] = min(dis[v], dis[u] + w);
}
}
return dis;
}
优化
上述代码时间复杂度是,能否优化呢?
我们发现,只能优化找最小点的过程。
我们用一个小根堆来维护(按第一关键字)。初始时候插入,计算时,直接从堆顶取出的节点即是最优,然后弹出该节点。
松弛的时候,如果发生改变,那么就插入。
时间复杂度
代码
template<class W>
vector<W> dijkstra(const Graph<W>& G, int s) {
int n = G.size();
W inf = numeric_limits<W>::max();
priority_queue<pair<W, int>, vector<pair<W, int>>, greater<pair<W, int>>> q;
vector<W> dis(n, inf);
vector<bool> vis(n, false);
dis[s] = 0;
q.emplace(0, s);
while (q.size()) {
int u = q.top().second;
q.pop();
if (vis[u]) continue;
vis[u] = true;
for (auto& [v, w] : G[u]) {
if (dis[v] > dis[u] + w) {
dis[v] = dis[u] + w;
q.emplace(dis[v], v);
}
}
}
return dis;
}
下一次,我们将学习多源最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