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选购扫盲指南M.2接口硬盘选择:NVMe于sata3

1 篇文章 0 订阅

几乎所有玩家都知道固态硬盘(SSD)的速度是快过机械硬盘(HDD)的,并且会让电脑运行速度有很大的提升,但SSD的种类繁多,接口、协议、颗粒等等参数的差异会让不同的SSD性能有几倍的差距,本篇文章将给大家讲解SSD选购中的一些门道,让你选到一块真高速,性能强的SSD。

最近由于视频较多,硬盘空间不够用,就在618来临至今打算购买硬盘来扩容一下,看到自己的主板上还有m.2接口于是就针对目前市面上的ssd参数做了一下简单的学习。

还以为M.2就是性能保障?

  M.2作为一个相对更新的硬盘接口类型,往往容易被商家恶意描述成高性能高速度的代名词,当你看到别人的M.2 SSD读写速度是你的几倍的时候,你会深刻的感受到这个世界上不好的一面。

目前市面上的SSD根据用途不同主要采用SATA、mSATA、PCIE或M.2接口,M.2作为一个接口类型,并不能代表SSD的性能好坏,影响SSD性能的一大重要原因是SSD所使用的总线标准。M.2接口规范下拥有两种类型,分别是Socket 2(B Key插槽)和Socket 3(M Key插槽)。其中Socket 2支持SATA和PCI-E x 2接口,Socket 3则支持更高规格的PCI-E x 4接口。

  现在市场上SSD使用的总线标准主要分为SATA、和PCI-E。SATA 3.0的理论带宽为6Gbps,实际使用中速度不会超过600MB/s,这也是所有采用SATA或者mSATA接口的SSD的性能上限。

PCI-E总线拥有着远大于SATA的带宽

  不同于SATA通道的硬盘-内存-CPU,PCI-E通道不需要通过内存而是采用了硬盘-CPU的直接通道,这样一来速度自然提升不少。而采用PCI-E和M.2接口的SSD可以使用PCI-E总线,其中最为顶级的PCI-E 3.0 x 4的总线带宽为32Gbps,实际传输速度可以轻松突破1000MB/s,更有旗舰产品甚至可以达到2000MB/s以上。

PCI-E通道+NVMe协议会带来极高的性能

  NVMe是一个玩家们在高端SSD上会看到的一个词汇,NVMe是使用PCI-E通道的SSD的一种规范(是AHCI协议的进阶版本),更高定位的产品除了会使用四通道的PCI-E 3.0 x 4总线,还会支持NVMe协议以提供更快的读写速度,这也是一块高端SSD必备的。

SLC、MLC还是TLC?

  相信一些稍微了解过固态硬盘的玩家对SLC、MLC和TLC都有所耳闻,对于TLC的印象应该是性能差寿命短的代名词。SSD存储数据依靠的是NAND Flash闪存芯片,原理上非常类似于我们使用的U盘,这其中按照NAND Flash的存储原理不同分为SLC(Single-Level Cell),MLC(Multi-Level Cell)以及TLC(Trinary-Level Cell)。

原理上来说,SLC每1个存储器储存单元只存放1bit数据,只存在0和1两种充电值。MLC每1个存储器储存单元存放2bit数据,拥有00,01,10,11四个充电值,访问数据时就需要比SLC更多的时间,但好处在于其拥有更高的数据密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TLC每1个存储器储存单元存放3bit数据,共有8个充电值,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满足这8种不同的电压状态,需要主控芯片施加不同的电压状态,这就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而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更慢的访问速度。但是TLC的优势在于数据密度最高,成本最为低廉,也非常容易在有竞争力的价格段上做出大容量的SSD。

                                 TLC不论在寿命还是性能上都和MLC差距明显

  玩家们谈TLC色变,其中读写速度慢并不是主要原因,更让人担心的是TLC SSD的寿命。理论1000次的擦写寿命相较于3000+次的MLC和近乎无限寿命的SLC显得是那么的捉襟见肘。

更先进的工艺制程反而会让原件更为脆弱

  前面原理部分简单说明了TLC SSD使用时的工作状态,半导体工艺越来越先进导致绝缘体硅氧化物的厚度越来越薄,在SSD每次写入擦除的时候都要进行加电压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有物理损耗,加之TLC需要同时处理8种不同的电压,物理定律决定了电子可能会在二氧化硅绝缘层产生滞留,这让每一次擦写时间都会变得比上一次更长,随着使用时间变长,每一次想达到原定的电压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高的电压值,主控芯片还会在侦测到原设计电压值异常时尝试不同电压,这样一来更进一步的减慢了速度,并且带来了更进一步的损耗。

为什么TLC正在统治SSD市场?

  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尽管玩家们对于TLC的口碑并不好,但SSD市场正在不可不免的被TLC SSD统治。寿命短、性能差这样显而易见缺点的产品难道只是因为成本低就被各大厂商大量的下放到市场中吗?

  事实上,TLC SSD现如今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原因是厂商们找到了解决TLC读写速度慢和寿命短的方法。

                           通过多层堆栈结构容纳下更多元器件

  首先的寿命问题的解决是得益于3D NAND结构,原本的2D NAND通过更先进的半导体工艺追求更小的存储单元来换取更大的存储容量,这对TLC来说更是加重了寿命短的问题。而3D NAND结构思路一转,不再在一个平面上追求更小的单元,而是通过堆叠封装的方式来放下更多的单元,而因此省出的空间就可以使用相对更旧的工艺。使用旧工艺的好处就是P/E擦写次数大幅提升,而且电荷干扰的情况也因为使用旧工艺而大幅减少。

  近年厂商对于主控芯片上的改进也让TLC的寿命相较之前有个进一步提升,在信号处理、算法等等方面都在进步。以至于如今的TLC SSD在质保上也可以和MLC看齐。

                                       将部分TLC以SLC模式使用

  TLC在解决速度问题的方式上属于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状态。原理上决定了TLC的读写速度是不可能快过MLC甚至是SLC的,但我们读写数据并不都是每次都是非常大的数据量厂商们通过让TLC的一部分变身为缓存区,让它模拟成SLC的工作模式,也就是SLC Cache(即3bit当1bit用)。这样一来,就带来了少量数据读写的时候让TLC也拥有了非常快的速度。

缓存区写满后会恢复TLC本来的速度

  说它是“治标不治本”是因为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让TLC全程保持高速,当缓存区存满,读写速度就会“原形毕露”。

  玩家们在选购SSD需要注意尽量购买主流正规厂商的颗粒,原厂颗粒最佳,白片可以考虑,黑片直接不要考虑,切忌贪图小便宜,数据是非常宝贵的。

主控芯片

  主控芯片在SSD中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最终的性能表现和使用寿命。此外,主控芯片还直接决定了M.2接口的SSD是走SATA通道还是PCI-E通道。

  主控芯片在市场上主流的品牌中三星家的主控芯片往往是自产自销,只用在自家的SSD当中,在剩余的如Marvell、SandForce、慧荣、群联、智微以及东芝等等几大主流主控厂商的主控芯片在各个价位段的产品中都有分布,不同价位的产品的主控芯片性能几乎也是相对应的。主控主要控制着数据的读写,以及FTL层的算法(比如磨损平衡WL,垃圾回收GC等等),这些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SSD的性能。

兼容性

  对于SATA和mSATA接口来说,由于都使用的是SATA通道,玩家只需要观察自己设备的接口形状就可以很容易的判断该选购哪款。

                                  M.2接口分之下的B Key和M Key插槽

但M.2接口除了支持SATA总线之外,还支持PCI-E 3.0 x 2以及PCI-E 3.0 x 4总线,对应主板还分为了B Key和M Key,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为方便理解,我们用图片的形式为大家说明。

B Key插槽可使用B&M Key或者B Key的SSD,当SSD自身和主板插槽本身都支持PCI-E总线时,最高会以PCI-E 3.0 x 2的速度运行,最大速度不超过1000MB/s,而二者有一个不支持PCI-E总线时,会使用向下兼容的SATA 3.0总线,速度不大于600MB/s

M Key插槽的情况最为复杂,当你的SSD使用B&M Key接口时,在支持PCI-E总线时最高会以PCI-E 3.0 x 2的速度运行,最大速度不超过1000MB/s;不支持时则使用SATA总线。

而使用M Key接口时,会根据SSD本身支持的是PCI-E 3.0 x 2或是PCI-E 3.0 x 4来决定速度。在PCI-E 3.0 x 4的前提下,如果SSD支持NVMe协议,性能将会达到最高。

使用与保养

 

对于固态硬盘的使用和保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机械硬盘时代养成的“良好习惯”,未必适合固态硬盘。

一、不要使用碎片整理

碎片整理是对付机械硬盘变慢的一个好方法,但对于固态硬盘来说这完全就是一种“折磨”。

消费级固态硬盘的擦写次数是有限制,碎片整理会大大减少固态硬盘的使用寿命。其实,固态硬盘的垃圾回收机制就已经是一种很好的“磁盘整理”,再多的整理完全没必要。Windows的“磁盘整理”功能是机械硬盘时代的产物,并不适用于SSD。

除此之外,使用固态硬盘最好禁用win7的预读(Superfetch)和快速搜索(Windows Search)功能。这两个功能的实用意义不大,而禁用可以降低硬盘读写频率。

二、小分区 少分区

还是由于固态硬盘的“垃圾回收机制”。在固态硬盘上彻底删除文件,是将无效数据所在的整个区域摧毁,过程是这样的:先把区域内有效数据集中起来,转移到空闲的位置,然后把“问题区域”整个清除。

这一机制意味着,分区时不要把SSD的容量都分满。例如一块128G的固态硬盘,厂商一般会标称120G,预留了一部分空间。但如果在分区的时候只分100G,留出更多空间,固态硬盘的性能表现会更好。这些保留空间会被自动用于固态硬盘内部的优化操作,如磨损平衡、垃圾回收和坏块映射。这种做法被称之为“小分区”。

“少分区”则是另外一种概念,关系到“4k对齐”对固态硬盘的影响。一方面主流SSD容量都不是很大,分区越多意味着浪费的空间越多,另一方面分区太多容易导致分区错位,在分区边界的磁盘区域性能可能受到影响。最简单地保持“4k对齐”的方法就是用Win7自带的分区工具进行分区,这样能保证分出来的区域都是4K对齐的。

三、保留足够剩余空间

固态硬盘存储越多性能越慢。而如果某个分区长期处于使用量超过90%的状态,固态硬盘崩溃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所以及时清理无用的文件,设置合适的虚拟内存大小,将电影音乐等大文件存放到机械硬盘非常重要,必须让固态硬盘分区保留足够的剩余空间。

四、及时刷新固件

“固件”好比主板上的BIOS,控制固态硬盘一切内部操作,不仅直接影响固态硬盘的性能、稳定性,也会影响到寿命。优秀的固件包含先进的算法能减少固态硬盘不必要的写入,从而减少闪存芯片的磨损,维持性能的同时也延长了固态硬盘的寿命。因此及时更新官方发布的最新固件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能提升性能和稳定性,还可以修复之前出现的bug。

五、学会使用恢复指令

固态硬盘的Trim重置指令可以把性能完全恢复到出厂状态。但不建议过多使用,因为对固态硬盘来说,每做一次Trim重置就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擦写操作,对磁盘寿命会有影响。 [6]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数据信息的存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多家存储厂商推出了自己的便携式固态硬盘,更有支持Type-C接口的移动固态硬盘和支持指纹识别的固态硬盘推出。

M.2接口SSD推荐

  由于SSD自身的工作原理原因,其使用时的剩余容量也会影响到它的读写性能和使用寿命,通常来说我们购买SSD还是在自己能力和需求范围内尽量买稍大容量的,本文中推荐的SSD也都为240G左右。

这款硬盘使用M.2接口,PCI-E 3.0 x 2通道,保修政策为三年。

价格:199元

购买链接:点击进入

可能你看到照片文章的时候已经过了6月18号,价格有些变动,也有可能此硬盘早已经下架,那么此篇文章仅仅在参数名称上对您的购买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声明: 本推荐不设计任何广告及恰饭内容,完全是个人购买经验之谈!

原文地址:https://www.gamersky.com/hardware/201808/1083496_4.shtml

  • 3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