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
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通常储能主要指电力储能。按照能量储存方式,储能可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三类,其中物理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电磁储能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
储能分类
热储能
热储能是一种常见的储能技术。它通过在热载体中存储热能的方式来储能的技术。热载体可以是水、蓄热材料等,通过储存热能来平衡能源的供需,以便在高峰期提供能量。
机械储能
它是一种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来储能的技术。常用的机械储能技术包括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系统具有高效、低成本、可靠等优点,并且可以用于中长期的能源储存。
电化学储能
电化学储能是通过电池所完成的能量储存、释放与管理过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介质或设备把电能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的储能技术及措施。
电 化学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提高常规电力系统和区域能源系统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
术语
SOC-电池荷电状态
State of Charge:也称剩余电量,代表电池使用一段时间或长期搁置后剩余可放电量与其完全充电的电量的比值0%~100%。
SOH-电池的健康度
State of Health:电池在满充状态下以一定的倍率放电至截止电压所放出的容量与其对应标称容量的比值。
SOE(State of Energy)
是电池储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用来反映电池的剩余能量状态。具体来说,SOE指的是电池当前所剩能量(可释放的能量)和额定能量的比值。与SOC(State of Charge,电池荷电状态)不同,SOE不仅考虑了电池存储的电荷量,还考虑了电池的电压和电流特性等因素。这意味着,即使在相同的SOC下,由于电池的电压平台在放电过程中会下降,导致相同的电荷变化量会带来不同的能量变化,因此SOE能更准确地反映电池的实际能量状态
DoD-放电深度 (Depth of Discharge)
是指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比正常充电量还要多的状态。深度放电通常会减少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避免。
电池放电倍率
一般储能系统放电倍率为0.5C和1C,多数为0.5C,0.5C指电池的电量2个小时放完,1C指电池的电量1个小时放完,可见1C系统的电流会是同规模0.5C系统的两倍。
循环寿命 (Cycle Life)
是指电池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使用寿命。循环寿命通常以充放电次数或循环深度来衡量,高循环寿命的电池可以使用更长时间,降低了更换电池的成本和时间。
电池的寿命分为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两个参数。循环寿命指的是电池可以循环充放电的次数。即在理想的温湿度下,以额定的充放电电流进行充放电,计算电池容量衰减到80%时所经历的循环次数。日历寿命是指电池在使用环境条件下,经过特定的使用工况,达到寿命终止条件(容量衰减到80%)的时间跨度
热失控
是指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热,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快速升高,最终可能导致电池爆炸或着火等严重安全事故。因此,储能电池需要具备良好的热管理系统,以确保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自放电率 (Self-Discharge Rate)
电池在不使用时失去电荷的速率。
安全电压
是指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安全使用的电压范围。在电池电压过高或过低时,电池的安全性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掌握安全电压范围,以保证电池的正常使用。
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
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储能量,通常以Wh/L或Wh/kg来表示。能量密度越高,电池的储能效率就越高,储能体积和重量也越小。
功率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质量的储能功率,通常以W/m²或W/kg来表示。功率密度越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就越大,响应速度也会越快。
储能设备
电芯
解读:储能电芯是储能系统的核心设备,主要利用化学反应进行能量存储。在电化学储能领域,锂电池是最主要的储能技术路线,除此以外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电池也有所应用。
PACK
多个电芯组合,以增加整体容量、电压和能量密度。
电池簇
电池簇是由电池单体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联连接方式,且与储能变流器及附属设施连接后实现独立运行的电池组合体。它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和保护电路、电气和通讯接口等部件。
电池堆
电池堆是由多个电池单体(电芯)通过串联和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通常用于电化学储能系统中。在某些情况下,电池堆也被称为电池阵列。电池堆可以包含多个电池簇,每个电池簇又由多个电池模块(如电池PACK或电池模组)组成。
储能单元
储能单元通常由电池、储能变流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组成。根据国标《电力储能系统术语》(GB42313-2023)和行标《电力储能基本术语》(DL/T2528-2022),储能单元的定义还包括变压器及开关柜等辅助设备。
储能变流器(简称PCS)
可控制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在无电网情况下可以直接为交流负荷供电。PCS 由 DC/AC 双向变流器、控制单元等构成。PCS 控制器通过通讯接收后台控制指令,根据功率指令的符号及大小控制变流器对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实现对电网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调节。PCS 控制器通过 CAN 接口与 BMS 通讯,获取电池组状态信息,可实现对电池的保护性充放电,确保电池运行安全。
储能变流器(PCS)可以理解为一个超大号的充电器,但与手机充电器的区别在于它是双向的,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进行交直流的变换。
高压箱/高压盒
储能高压系统解决方案中的高压电源控制保护单元,一般在电池簇内。通过母排及线束将高压元器件电连接,为储能高压系统提供充放电控制、高压部件上电控制、电路过载短路保护、高压采样、低压控制和电池温度调节等功能等,保护和监控高压系统的运行。
BCP-电池汇流柜
Battery Collection Panel,位于电池簇与储能变流器之间,将多个电池簇进行汇流之后接入PCS的直流侧,类似于直流汇流箱的功能。
管理系统
BMU-电池管理单元
Battery Management Unit:管理一个电池模块,监测电池状态(电压、温度等) ,并为电池提供通信接口。
BCU-电池簇管理单元
Battery Cluster management Unit:电池簇管理单元实现对电池簇进行日常管理和监控。
BAU-电池系统管理单元
Battery Array Unit:电池系统管理单元实现对各电池簇管理单元进行日常管理和监控。
电池管理系统(简称BMS)
BMS电池管理系统单元包括BMS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模组、显示模组、无线通信模组、电气设备、用于为电气设备供电的电池组以及用于采集电池组的电池信息的采集模组。
电池管理系统可以理解为是电池组的“司令官”,是电池和用户之间的纽带,主要负责电池的监测、评估、保护以及均衡等。
电池储能系统(简称BESS)
BESS指采用电池作为能量储存介质的储能系统。与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存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以平衡能源供需。
能量管理系统(简称EMS)
EMS能量管理系统主要功能由基础功能和应用功能两个部分组成。基础功能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和EMS支撑系统。“好方案源于顶层设计,好系统出于EMS”,能量管理系统(EMS)负责整个储能系统内信息采集、监控等,全方位了解系统运行情况,保证系统安全。
分布式能源资源管理系统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DERMS)
集成和管理分布式能源资源的系统,如太阳能板、风力涡轮机和储能系统,以优化其运行并支持电网。
电池分类
锂离子电池
是一种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自放电率的电池,是目前储能领域中最常用的电池之一。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
是一种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低成本的电池,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是指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同样是石墨。电解质也是以六氟磷酸锂为主。该电池无论处于什么状态,可随充随用,无须先放完再充电。是目前最安全的锂电池,内部或外部受到伤害,电池不燃烧、不爆炸、安全性最好;电池不含任何重金属与稀有金属(镍氢电池需稀有金属),无毒(SGS认证通过),无污染,符合欧洲RoHS规定,为绝对的绿色环保电池证。
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类似,但钠离子电池循环次数较低,产业链不成熟。目前钠电池循环寿命普遍在2000-3000 次,产业链不成熟则导致上游价格较高,钠电池成本优势无法显现。
全钒液流电池
是目前商业化程度最高和技术成熟度最强的液流电池技术。1978年,意大利Pellegri等人第1次在专利中提及全钒液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液流电池技术,具有能量效率高(>80%)、循环寿命长(>20000次循环)、功率密度高等特点,适用于大中型储能场景。然而,对于全钒液流电池来说,钒电解液成本约占据电池成本的60%,大大提高了初始投资门槛。
铅酸电池
是用铅和二氧化铅(PbO₂)作为电池负极和正极的活性物质,以稀硫酸为电解质的化学储能装置,实际上就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它是各类储能系统、应急供电、软/黑启动装置的首选化学电源。
全固态锂蓄电池
使用固态电解质的锂蓄电池,不含有任何液体电解质
其他
自动发电量控制(简称AGC)
是能量管理系统EMS 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它控制着调频机组的出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电力需求,并使系统处于经济的运行状态。
超级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它可以通过吸附和反吸附电荷来存储电能。与电池储能系统相比,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速度更快、寿命更长,并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维护成本。
微电网
亦称微网,是集成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能量转换单元、负荷需求以及先进监控与保护机制的小型化发配电体系。它构建了一个小型化、自治化的电力系统框架,既能够独立自足地运行,又能在需要时无缝接入主电网,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虚拟电厂
虚拟化的发电厂,它不依赖于实体发电设施(如火力发电厂),而是以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与集成系统,将散布各地的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等小型新能源装置、储能单元以及可调节的用电设备巧妙编织成的一张智能网络。
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 DR)
电力用户根据电力价格、电力政策的动态改变而暂时改变其固有的习惯用电模式,达到减少或推移某时段的用电负荷而响应电力供应,从而保证电网系统的稳定性。
表前储能与表后储能
表前储能是指直接连接到电网,具有独立功率和电量计量表的储能系统;
表后储能则是指与电网连接度较低的储能系统,用户侧储能又称为表后储能;
功率型储能与能量型储能
功率型储能以其迅速响应能力著称,能在极短时间内向电网注入大量电力,有效应对电网瞬态负荷波动,确保系统稳定性。能量型储能则擅长长期储存大量能量,并能在需要时平稳、持续地释放能量,适用于对持续供电有较高要求的场景
长时储能
能够实现超过4小时甚至数天、数月的充放电循环的储能系统,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光热储能、氢储能以及液流电池等技术
储能系统集成
并非将PCS、电池、集装箱等各部件进行简单拼凑。对各部件性能充分了解是基础,最大化地释放电池潜能是进阶,而后期所涉及的电芯、PCS、EMS、安全消防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具备储能系统的统一性思维。
峰谷电
指将用户每天的用电时段(24时)划分成两个时间段,峰时段电价高;谷时段电价低。峰谷电价差价越大,节省的电费越多,对于储能用户产生的收益就越高,回本周期越短。也就是常说的峰谷套利。
投资运营
指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管理活动,这是投资行为的主要活动,是实现投资目的的关键。
储能EPC项目
“E”指代Engineering,译为“设计”,也就是指储能项目的整体图纸设计工作。
“P”指代Procurement,译为“采购”,在储能招投标文件中通常指储能系统、材料及设备的采购工作。
“C”指代Construction,译为“建设”,是指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施工方的工作,比如短途运输、管道铺设、安装调试等。
如果文件写明是“EPC项目总承包”,则表示该项目需要投标人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等“一揽子”工作,也就是俗称的“大EPC”和“交钥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