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教师的AI编程之旅,从零基础到科研工具开发



Shadow:李老师,很高兴您参加了我们的AI编程训练营。作为一位非遗文化教师,是什么契机让您对AI编程产生兴趣的呢?

李老师:说实话,Shadow,我关注你的MixLab已经有几年了,但一直没想过自己会来学编程。真正促使我报名的是最近教育部对职业院校新提出的要求——开始进行科研工作和论文发表。这对我们职院教师是个巨大的转变,以前我们主要关注教学,科研不是考核重点,现在突然要适应这种学术压力,感觉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我这样的文科背景教师来说尤其困难,我甚至连一个像样的研究课题都没提过,更不用说发表论文了。过去我们只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现在却要在完全陌生的学术领域开辟道路。我需要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否则很难同时应对教学和新增的科研任务。

Shadow:能具体说说您面临的科研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李老师:首先是论文发表的压力。以前我们职院老师主要负责教学,现在突然要求每年发表几篇论文,这让我很不适应。其次是研究方法的问题,我教授非遗文化,研究需要处理大量的历史文献、田野调查记录和图像资料,但我完全不懂数据分析。最痛苦的是,由于我们学生的编程能力有限,很多工作都需要我自己完成,无法像综合性大学那样找学生帮忙。

Shadow:在参加训练营之前,您有尝试过什么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吗?

李老师:尝试过很多方法,但都不太理想。一开始我试着和信息学院的同事合作,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无法给予太多帮助。后来我尝试自学一些数据分析软件,比如SPSS,但这些工具的学习曲线太陡峭了,而且不够灵活,无法完全满足我的需求。最后,我甚至考虑付费找外部技术人员帮忙,但科研经费有限,长期合作成本太高。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看到了你们训练营的推送,说即使零基础也能快速掌握AI编程技能。考虑到我多年来对MixLab的了解和信任,我决定试一试。

Shadow:课程前您对AI编程有什么期望?参加后的实际体验如何?

李老师:老实说,我的期望很保守。我想,如果能学会使用一些基础的AI工具帮我整理资料,我就很满足了。毕竟我是文科出身,对编程完全陌生。

但实际体验远超我的预期!在课前视频学习阶段,我就已经能用Cursor做出一个简单的博客页面,这让我非常惊喜。而在两天的线下训练营中,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AI编程技巧,还在你们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个论文分析工具!

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在三小时的黑客马拉松环节中,薛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利用现有网站和API,基于当前论文搜索出更多相关论文。这个功能对我的科研工作帮助太大了!

Shadow:能详细说说您开发的这个论文分析工具吗?它解决了您哪些具体问题?

李老师:这个工具主要有三个功能:首先是论文关键信息提取,它可以从一篇论文中自动提取研究方法、核心观点和结论;其次是相关文献推荐,能基于当前论文主题自动搜索相关研究;最后是研究脉络分析,帮助我理清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

这个工具解决了我科研中的几个痛点:第一是文献阅读效率低。我研究非遗文化,需要阅读大量跨学科文献,以前要花几天时间阅读的文献量,现在半天就能处理完,并且得到关键信息摘要。

第二是研究领域陌生。我刚开始做科研,对很多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不熟悉,这个工具可以帮我快速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方法论。

第三是跨学科整合难。非遗研究涉及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以前我很难将不同领域的研究整合起来,现在这个工具可以自动分析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帮助我进行跨学科研究。

Shadow:从完全不懂编程到能开发出这样的工具,这种转变一定很有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您觉得哪些因素帮助您克服了技术障碍?

李老师:最关键的因素是你们训练营的教学方法。传统编程培训总是从语法开始教起,但你们采用的"边做边学"方式让我直接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其次是Prompt工程的思维训练。薛老师教的产品架构设计Prompt非常实用,它让我不需要懂编程也能清晰地表达需求,并引导AI生成有效的代码。

还有就是现场指导的价值。当我遇到困难时,比如API接口的调用问题,你们的即时帮助让我能迅速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卡住。最重要的是,你们的指导不仅仅是帮我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教会了我一套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让我课后能继续学习和进步。

Shadow:训练营后,您的这些技能对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老师:虽然才学习了短短两周,但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在科研方面,我开始用学到的工具整理文献,感觉效率有所提升。以前要花很多时间手动筛选和分类文献,现在有了一个基础的辅助工具,至少节省了20-30%的时间。

对于教学,我还在规划中。准备为非遗文化课开发一个简单的数字化资料平台,让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查阅和整理非遗资料。目前只是完成了初步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让我惊喜的是同事们的反应。几个对科研同样感到压力的同事看到我能用AI工具分析论文后很感兴趣,经常来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把训练营的经历分享给他们,几个人已经表示想在下期报名了。这种能帮助同事的感觉很棒。

Shadow:作为一位文科背景的教育者,您认为AI编程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价值是什么?

李老师:我认为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赋能。职院教师普遍面临教学任务重、科研经验不足的困境,而AI编程能帮我们突破资源和技能限制,实现自我赋能,完成以前需要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

其次是创新。AI编程让我们能将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开发出更有创意的教学和研究方案。比如我现在正在筹划一个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计划利用AI技术对濒危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分析,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是自信。掌握AI编程后,我面对新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感到恐惧和排斥,而是充满探索的热情。这种自信也传递给了我的学生,激励他们积极拥抱技术变革。

Shadow:您打算如何将训练营所学应用到非遗文化这个特定领域?

李老师:非遗文化研究确实面临很多独特挑战,比如资料稀缺、传承人口述史料不系统等。目前我正在规划几个小工具来应对这些问题:

首先是口述史料整理工具。我们有大量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录音需要整理,我正在尝试用AI技术自动转写并提取关键信息。这个工具还在初步阶段,但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原型,看起来很有潜力。

其次是图像资料管理。非遗研究涉及大量手工艺品图像,我计划开发一个基础的分类系统,帮助整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手工艺品资料。这个想法是在黑客松环节萌生的,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实现。

最后是建立一个小型的非遗资料库。我希望能整合各类非遗资料,让学生和研究者可以更方便地查询。这个是长期目标,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持续学习和尝试。

虽然这些都还是构想阶段,但训练营让我看到了实现的可能性。过去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动手做这些,现在至少有了尝试的勇气和基本的工具。

Shadow:对那些面临类似挑战但还在犹豫是否学习AI编程的职院教师,您有什么建议?

李老师:我的建议是:不要被"编程"这个词吓到,也不要以为自己年龄大了学不会新技术。AI编程和传统编程完全不同,更像是用自然语言与AI助手对话,表达你的需求,并让它帮你实现。

其次,找到一个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比如我一开始就聚焦于论文分析这个科研痛点,有了明确目标后,学习动力和效果都更好。

第三,参加系统培训很重要。虽然现在网上有很多AI工具教程,但零散学习效果有限。通过训练营这种系统学习,不仅能快速入门,还能了解完整的开发流程和思维方法。

最后,不要怕失败。我刚开始使用Cursor时也遇到了各种问题,但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对AI编程理解更深一层。记住,使用AI编程最大的优势就是失败成本低,可以不断尝试不同方案。

Shadow:训练营结束后,您在AI编程方面有什么后续计划?

李老师:目前我正在尝试扩展我的论文分析工具,希望增加更多功能,比如根据研究领域自动生成研究问题建议,帮助我开展更有创新性的研究。

我还打算在学校推广AI编程教育。已经和学校领导沟通,希望开设相关选修课,让更多学生和老师受益。我相信,在当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掌握AI编程将成为职院师生的核心竞争力。

Shadow:作为刚入门的学习者,您认为AI编程给您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李老师:我觉得最大的价值是打破了心理障碍。

作为一名文科背景的职院教师,我一直认为编程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是"理工科人"的专属领域。但通过这次训练营,我意识到AI编程更像是一种新型沟通方式,重在表达需求和逻辑思维,而不是记忆复杂的语法和原理。

这种心态上的转变让我更愿意尝试解决问题。比如现在遇到需要整理大量资料的工作,我不会再习惯性地只依靠传统方法,而是会思考"能不能用AI工具来辅助"。虽然我做出的工具还很初级,但这种能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感觉很棒。

对于我们这些职院教师来说,AI编程可能是应对新增科研压力的一条可行路径。我们不需要成为专业程序员,但能用这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让我们在教学之外还能有精力应对科研任务。这两周的学习虽然只是个开始,但已经让我看到了希望。

AI编程训练营#学员访谈合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