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以下言论是本人扮演角色的个人言论,与本人无关

想必各位肯定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件事,当年上学的时候学了而已,看了看译文,如果说有人问你:鱼和熊掌为什么不可兼得?或者作者为什么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很多人不一定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我也发现以前学的很多古文,虽然有翻译,但自己不一定真的弄懂作者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称“亚圣”。告子是谁呢?这个就不好说了,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告子也是同时期的思想家,受教于墨子,有口才讲仁义;二是告子是孟子的学生;三是此人纯属杜撰。不管他是谁,此人在《孟子》一书中就是反面角色,孟子批驳的对象,也就是垫背的(议论文中常用的靶子)。

关于作者为什么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因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鱼要去水里去捞,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所以熊掌和鱼不能兼得。评:这个解释有点扯淡,不足为信。

(2)熊是肉食动物,有很多都是猎杀鱼为食物。古代科技并不发达,他们就认为,熊是吃鱼的,杀到了熊,打到熊章就不能用熊杀鱼了,而杀了鱼就不能在有鱼的地方打到熊。所以矛盾了。评:你这说法更扯淡了,完全不在点上。

(3)列一些奇葩的说法:两个东西在一起吃会中毒(呵呵),鱼和熊掌不可兼(煎)得。这分明就是吃货  的思路嘛,虽然说到 吃 上面已经有点近了,但还是不在点上。

(4)官方解释: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这是在搅浆糊啊,我懂你们的意思,绕开了争执,但没有解决我们的疑问。)

我们还是回到文中来说吧,孟子这一段言论在强调尊崇礼、义,不失本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应该是在说  吃  的东东,是没错的。鱼和熊掌只是在阐述理论之前打的一个比方,以便引起下文。下文中也出现了关于吃的文字:一箪食,一豆羹…而且在《告子》这一节,开始的时候告子就提出了“食、色,性也。仁,内也…”。以做饭的事情来打比方,并不是孟子的首创,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想必孟子老先生肯定读过老子的文章,尤其是孟子这种集大成者,肯定读过列位先贤的著作。孟子是贵族后裔,平民出身,也就是属于没落贵族,虽然不经常吃猪肉,应该经常看猪跑。尤其游说各国的过程中,虽未受重用,但肯定还是待之以礼,熊掌肯定吃过的。这句话真正的用意就是如官方解释所说: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在说如何取舍,也就是说这是条件,是假设,是前提。(也就没什么可以讨论了)我们有时候用的可能就不对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是条件的假设,关键是怎么取舍。为什么孟子后面说: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我认同的一种说法是:鱼是人们常吃的食物,熊掌却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通常情况下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自然会选择珍贵的熊掌而放弃随处可见的鱼。因为这整个一段都是在推崇“仁、义、礼、智”,后面紧接着说“舍生取义”,但这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孟子的意思是当面对鱼和熊掌的时候,我会选择贵重的熊掌,就好比 生和义有矛盾的时候,我也会选择更加贵重的义,所以有了  “舍生取义”。好了,到此关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争执先告一段落。

(写了这么多,有人愿意把我花10块钱买的一本《孟子》给报销了吗?)

<think>好的,用户问的是“熊掌的关系或典故”,我需要先理他们的意图。用户可能想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以及背后的故事。首先,这个典故应该来自中国古代的经典,比如《孟子》之类的。 接下来,我需要确认正确的成语是什么。常见的应该是“熊掌不可兼得”,可能用户输入有误,把“熊掌”写成“熊掌”了,但发音相同,应该是指同一个东西。然后要查证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确实是《孟子·告子上》中的比喻,用来说明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如何做出取舍。 然后,搜索相关的背景信息,比如孟子的原文内容,以及这个比喻在原文中的上下文。需要释孟子用这个例子是为了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强调在生命道义之间的选择。 还要考虑这个成语的现代应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如何指导人们做决策。可能还需要区分本义引申义,说明其哲学意义现实意义。 另外,要注意用户可能对孟子的其他思想感兴趣,或者类似的成语,所以在相关问题部分可以推荐相关的典故或哲学问题。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符合用户的要求,避免使用步骤词汇,同时整合搜索到的信息,自然分布引用内容,不堆砌在末尾。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时要基于用户的原问题,比如其他孟子的典故、成语的比较,或者舍生取义的讨论。确保三个问题相关且有逻辑联系,帮助用户深入理。</think>熊掌的典故源自《孟子·告子上》第十节。原文中孟子以比喻方式阐述价值选择:“,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熊掌者也”,引申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该典故包含三层核心含义: 1. **价值比较原则**:当两种需求冲突时,需根据价值高低进行取舍。熊掌在当时被视为珍贵食材,故优先于普通食材 2. **道德抉择范式**:通过具象比喻引出抽象道德命题,强调在生命与道义冲突时应选择道义 3. **儒家价值观体现**:反映孟子“性善论”思想,主张人具有向善本性,在重大抉择中应坚守道德准则 现代应用场景包括: - 资源有限时的优先级决策 - 商业策略中的机会成本考量 - 个人发展的路径选择 需注意原始文本强调的并非简单二选一,而是通过对比突出更高价值的抉择标准 $$V_c = \max(V_a, V_b)$$ 其中$V_a$、$V_b$代表不同选项的价值评估 ```text 典故结构析: 本体:生命 vs 道义 喻体: vs 熊掌 逻辑关系:类比推理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