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的生产厂商是如何定义SSD的可靠性的:
首先,SSD需要保证其使用容量,因此厂商无法预留很多OP空间;
其次,SSD必须满足UBER(每bit读取操作的数据错误数量)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误码率不能太高);
最后,SSD必须满足在掉电情况下数据保存一段时间(符合JEDEC对此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条是基于SSD所写明的最大写入寿命来实现的,比如某SSD规定写入量100TB,那就意味着在写入100TB之后仍然需要满足以上三条,才能算作是满足可靠性要求。
最后一点就是,SSD不通电状态下要达到JEDEC规定的数据保存率,消费级SSD是30°C温度下1年,企业级是40°C下三个月。
在40摄氏度的操作温度、30摄氏度的存放温度下,普通家用SSD可以保持一年的数据有效时间。 从表中可以看出,操作温度(也就是通电时的温度)对SSD的数据寿命有正面的影响而保存温度(断电期间的温度)对数据寿命则是负面的影响。在最糟糕的情况下(通电温度25-30度,断电温度高达55度),数据保存时间可以短至一周:
在40摄氏度的操作温度、30摄氏度的存放温度下,普通家用SSD可以保持一年的数据有效时间。 从表中可以看出,操作温度(也就是通电时的温度)对SSD的数据寿命有正面的影响而保存温度(断电期间的温度)对数据寿命则是负面的影响。在最糟糕的情况下(通电温度25-30度,断电温度高达55度),数据保存时间可以短至一周:
温度确实也会对SSD的数据保存造成影响。从Intel给出的消费级SSD关机温度及活动温度下的保存时间来看,40°C活动温度、30°C关机温度下SSD的数据保存时间是52周,也就是一年。
关机温度越高,SSD数据保存时间就会越短,活动温度25-30°C但关机温度55°C时,SSD保存数据的时间就只有1周了,这就是之前的谣言中“数据保存时间只有几天”的来源了,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但根本不具有代表性。
现实中55°C的关机温度几乎不可能(PS: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这时候应该先关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而非数据安全了),因为大部分SSD还是在室温环境下使用,温度通常都在30°C以内。活动时的温度通常是40°C左右,系统内其他部件也会产生热量的。
最后从技术上解释下这个数据保存的问题。半导体的导电性跟温度息息相关,这对NAND闪存来说不是好消息,因为断电之后电子理应不再移动,否则就会改变Cell单元的电荷。换句话说,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电子会更快地从浮栅极逃离,最终会导致Cell单元的电压状态改变,导致数据不可读。(也就是SSD不能再保存数据)
活动状态下则是另一回事,更高的温度会硅基导电性更高,P/E操作过程中电流量更高,隧道氧化层的压力更少,这会提高Cell单元的可靠性,因为SSD可靠性主要就是受限于隧道氧化层保持浮栅极中的电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