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现 discounting
贴现,也称为折现,票贴或票据贴现,是指将未来的货币转换成当前货币的实际价值,与累积恰好是相反的概念和过程,贴现也就是折合成现在的价值。(Wikipedia)
贴现是指在票据到期之前,持票人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并以票面金额扣除一定利息之后的金额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ChatGPT)
举例说明
情境设定
假设有以下三个参与方:公司A、公司B、银行C。
- 公司A:卖方,生产并出售商品,持有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
- 公司B:买方,从公司A购买商品,并签发商业承兑汇票。
- 银行C:金融机构,为公司A提供票据贴现服务。
交易背景
商品交易:公司A出售了一批价值100万元的商品给公司B,作为付款方式,公司B签发了一张3个月后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给公司A,票面金额为100万元。
贴现流程
-
持票人持有票据
角色:公司A(持票人)
操作:公司A持有公司B签发的100万元商业承兑汇票,该票据将在3个月后到期。 -
申请贴现
角色:公司A(持票人)
操作:公司A急需现金流用于运营,决定将这张未到期的票据提前贴现给银行C。公司A向银行C提交了贴现申请,并提供了票据及相关交易凭证。 -
银行审核
角色:银行C
操作:银行C对公司A提供的票据进行审核,确认票据的真实性、公司B的信用状况以及交易的合法性。银行C评估风险,并决定是否接受贴现申请。 -
确定贴现利率和金额
角色:银行C和公司A
操作:银行C同意为公司A提供贴现服务,并确定贴现利率为年化6%。由于票据到期时间为3个月,银行计算出应扣除的利息金额。
利息计算:
贴现利息 = 票面金额 × 贴现利率 × (未到期天数/360)
= 100万元 × 6% × (90天/360天)
= 100万元 × 0.015
= 1.5万元
贴现金额:
贴现金额 = 票面金额 - 贴现利息
= 100万元 - 1.5万元
= 98.5万元
-
银行支付贴现金额
角色:银行C和公司A
操作:银行C将贴现后的金额98.5万元支付给公司A,作为贴现交易的对价。 -
票据到期兑付
角色:银行C和公司B
操作:3个月后,票据到期。银行C作为票据的新持有者向公司B要求付款。公司B按票据约定支付100万元给银行C,银行C完成贴现业务的收款流程。
各个角色的职责与作用
公司A(持票人/贴现人):
职责:持有未到期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以获得流动资金。
作用:通过贴现交易获得提前资金,满足企业运营需求。
公司B(出票人/承兑人):
职责:签发票据并在票据到期时兑付。
作用:通过票据支付货款,并在票据到期时履行付款义务。
银行C(贴入人/持票人):
职责:提供贴现服务,审核票据并支付贴现金额,承担票据到期前的风险。
作用:为持票人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通过贴现利息获得收益。
关键点总结
贴现:是持票人将未到期票据提前变现的一种融资方式。
贴现人(公司A):持有票据并申请贴现的企业。
承兑人(公司B):签发票据并在到期时支付票面金额的企业。
贴入人(银行C):为持票人提供贴现服务,并在票据到期时向承兑人兑付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转贴现 Rediscounting
是银行将已经贴现的商业票据再卖给中央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以获取资金的一种行为。通过转贴现,银行可以迅速回笼资金,提供流动性。
举例:
情景:
假设有以下参与者和情境:
参与者:公司A、银行B、中央银行C
情境:公司A向银行B贴现一张商业票据,银行B随后将该票据向中央银行C转贴现。
初始贴现
- 公司A的票据:公司A持有一张面值1000万元、3个月后到期的商业票据。
- 贴现:公司A将这张票据交给银行B贴现。银行B根据票据的面值和贴现利率计算出应支付给公司A的贴现金额。
- 贴现利率:假设银行B的贴现利率为4%年利率。
- 贴现金额:贴现金额 = 面值 / (1 + 贴现利率 × 贴现期限)
- 贴现期限 = 3个月 = 0.25年 贴现金额 = 1000万元 / (1 + 4% × 0.25) ≈ 990.1万元
- 资金流动:银行B支付990.1万元给公司A,公司A将票据交给银行B。
转贴现
- 流动性需求:银行B在持有该票据期间需要资金,因此决定将票据向中央银行C转贴现。
- 转贴现利率:假设中央银行C的转贴现利率为3%年利率。
- 转贴现金额:转贴现金额 = 面值 / (1 + 转贴现利率 × 剩余期限) 剩余期限 = 2个月(假设银行B持有该票据1个月后转贴现) =
0.1667年 转贴现金额 = 1000万元 / (1 + 3% × 0.1667) ≈ 995万元 - 资金流动:中央银行C支付995万元给银行B,银行B将票据交给中央银行C。
关键点
- 利率差异:通过转贴现,银行B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将票据再卖给中央银行,从而获得资金。
- 流动性管理:银行B可以通过转贴现迅速回笼资金,提高其流动性,满足短期资金需求。
- 金融稳定:转贴现机制有助于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角色区分
-
承兑人(Drawee/Acceptor):通常是票据的付款人,承诺在票据到期时支付票据金额。在很多情况下,承兑人是票据的开票人。
-
例子中:假设公司A开出了一张商业票据,票据的承兑人可以是公司A的客户(例如,购买公司A商品的公司D)。公司D承诺在票据到期时支付票据上的金额。
-
出票人(Drawer/Issuer):出票人是签发票据的一方,一般是出于商业交易需要签发票据的企业。
-
例子中:公司A是出票人,因为它是签发商业票据的一方。
-
持票人(Holder):持票人是持有票据的人,通常是最初获得票据的一方,后来可以转让给其他人。
-
例子中:公司A最初是持票人,因为它持有并签发了票据。
-
贴现人(Discountee):贴现人是购买票据并向持票人支付现款的金融机构。贴现人通过折扣(贴现利率)购买票据,并在票据到期时收取全额。
-
例子中:银行B是贴现人,它向公司A支付990.1万元,并获得票据。
-
贴现申请人(Discount Applicant):贴现申请人是持有票据并希望将票据贴现的人或公司。
-
例子中:公司A是贴现申请人,因为它向银行B申请贴现票据。
-
转贴现人(Rediscountee):转贴现人是将已经贴现的票据再贴现出去的金融机构。在例子中,银行B将票据向中央银行C转贴现,因此银行B是转贴现人。
-
例子中:银行B是转贴现人,它将票据转贴现给中央银行C。
-
转贴现接收人(Rediscount Acceptor):转贴现接收人是购买转贴现票据并向转贴现人支付现款的金融机构。
-
例子中:中央银行C是转贴现接收人,它购买银行B的票据,并支付995万元给银行B。
交易流程
-
公司A与客户D之间的交易:
承兑人:客户D购买公司A的商品,开出一张面值1000万元、3个月后到期的商业票据,客户D作为承兑人承诺到期支付票据金额。
出票人:公司A签发票据,将其交给客户D。 -
公司A与银行B之间的初始贴现:
持票人:公司A持有客户D的商业票据。 贴现申请人:公司A希望获得流动资金,将票据向银行B申请贴现。
贴现人:银行B同意以4%的年贴现利率贴现该票据,支付给公司A990.1万元,并获得票据。 -
银行B与中央银行C之间的转贴现:
转贴现人:银行B需要短期资金,将该票据向中央银行C申请转贴现。
转贴现接收人:中央银行C同意以3%的年利率转贴现该票据,支付给银行B995万元,并获得票据。
交易总览
- 承兑人:客户D
- 出票人:公司A
- 持票人(贴现前):公司A
- 贴现申请人:公司A
- 贴现人:银行B
- 持票人(贴现后):银行B
- 转贴现人:银行B
- 转贴现接收人:中央银行C
贴入人
在商业票据交易中,贴入人(也称为被贴现人)是指接收票据并进行贴现操作的一方,即提供资金购买票据的一方。贴入人通常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他们通过贴现票据向持票人(如企业或者个人)提供资金,然后在票据到期时向票据的承兑人收取票据金额。
贴入人的角色和功能
-
提供资金:贴入人向持票人支付票据金额的现值,扣除贴现利息后,提供流动资金。
-
承担风险:贴入人承担票据到期时承兑人无法支付票据金额的信用风险。
-
收取利息:贴入人通过贴现利率收取利息,作为提供资金的报酬。
举例说明
-
假设有以下参与者和情境:
参与者:公司A、银行B、客户D 情境:公司A向客户D销售商品,客户D开出一张商业票据,银行B进行贴现。
-
交易过程
**出票人和承兑人:**客户D购买公司A的商品,开出一张面值1000万元、3个月后到期的商业票据。客户D作为承兑人承诺在票据到期时支付票据金额。
**持票人:**公司A持有客户D开出的票据。
**贴现申请人:**公司A希望提前获得资金,将这张票据交给银行B进行贴现。
**贴入人:**银行B作为贴入人,同意以4%的年贴现利率贴现该票据。
贴现计算
**贴现金额:**贴现金额 = 面值 / (1 + 贴现利率 × 贴现期限)
贴现期限 = 3个月 = 0.25年
贴现金额 = 1000万元 / (1 + 4% × 0.25) ≈ 990.1万元
资金流动
银行B(贴入人)支付990.1万元给公司A(持票人)。
公司A将票据交给银行B。
到期收款
3个月后,客户D(承兑人)支付1000万元给银行B。
角色总结
承兑人:客户D
出票人:公司A
持票人(贴现前):公司A
贴现申请人:公司A
贴入人:银行B(提供资金并贴现票据)
持票人(贴现后):银行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