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先复习基本的知识点,然后解答该题。
时延
时延的定义: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总时间,它由4部分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做题时,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一般可忽略不计(除非题目另有说明)。
发送时延:结点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要的时间,即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传输时延。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即一个比特从链路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
后退N帧协议
若用n比特对帧编号,则发送窗口的尺寸
W
T
W_T
WT应满足
1
≤
W
T
≤
2
n
−
1
1≤W_T≤2^n-1
1≤WT≤2n−1
这里的窗口尺寸指的就是窗口所含帧的数目。
信道利用率
发送周期的定义:发送方从开始发送数据到收到第一个确认帧为止,称为一个发送周期,设为T。
信道利用率就是信道的效率,从时间的角度定义如下:发送发在一个发送周期内,有效地发送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占整个发送周期的比率。
信道利用率
α
=
I
C
∗
T
\alpha=\frac{I}{C*T}
α=C∗TI
其中,I表示发送方在发送周期内共发送
I
I
I 比特的数据,发送方的数据传输率为C,I/C表示用于有效数据传输的时间
统考真题
(2012年联考) 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链路层采用了后退N帧协议(GBN)传输数据,数据的传输速率为16kb/s,单向传播时延为270ms,数据帧的长度范围是128~512字节,接收方总是以数据帧等长的帧进行确认。为使信道利用率最高,帧序列的比特数至少是(B)
选项:A.5 B.4 C.3 D.2
分析:
本题中:传输速率C=16kb/s,单向传播时延为270ms
从发送周期(开始发送帧到收到第一个确认帧)思考,
GBN协议规定可以连续接受到好几个数据帧后才对最后一个数据帧发送确认信息,提高信道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是靠连续发送数据帧,题中要想达到最大数据率应该在相同时间内发送尽可能多的帧,所以帧长应该尽可能小
帧在发送端的发送时延=帧的大小/数据传输率 =确认帧在接收端的发送时延
这样的话,对于数据帧的长度范围是128~512字节的帧,可以算出2个极端的 发送一帧的时间
对于帧长128B
发送一帧的时间=128*8bit/16kb/s=64ms
发送周期T1=64ms+270ms+270ms+64ms=668ms
一个发送周期内T1可以连续发送的帧数为:
W
T
W_T
WT= 668/64=10.4帧
根据 W T ≤ 2 n − 1 W_T≤2^n-1 WT≤2n−1,可以算出来n最小为4
对于帧长512B
发送一帧的时间=512*8bit/16kb/s=256ms
发送周期T2=256ms+270ms+270ms+256ms=1052ms
一个发送周期内T2可以连续发送的帧数为: W T W_T WT= 1052/256=4.1帧
根据 W T ≤ 2 n − 1 W_T≤2^n-1 WT≤2n−1,可以算出来n最小为3
参考文章
关于信道利用率的总结与一道习题的最终解释https://blog.csdn.net/u011240016/article/details/52613941?utm_source=blogxgw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