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进大厂,必须先读研” 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共识,但事实并非绝对。通过两组核心数据与校招逻辑拆解会发现:学历是门槛,但项目与实习经历的缺失,才是本科生进大厂难的核心原因。而抓住关键环节,本科生甚至双非一本学生,也能拿到大厂 SP。
70% 大厂开发岗是研究生,但不代表 “本科生不行”。先看一组常见数据:985 211 学生中,拿到大厂开发岗 offer 的群体里,研究生占 70%,本科生不足 30%。但这组数据不能直接等同于 “读研是进大厂的必要条件”,背后有更关键的逻辑。
大厂从未 “拒绝本科生”,截至今年秋招,没有任何一家大厂明确要求 “开发岗只招研究生”。只要是 985/211 本科生,基本能收到大厂的笔试 / 面试邀约 。学校背景未被卡住,说明本科生在学历门槛上是达标的。
本科生本应更 “抢手”,从企业需求来看,大厂校招更倾向 “年轻、可培养、能加班” 的候选人。本科生比研究生年龄小 1-3 岁,理论上更符合 “一张白纸易培养” 的需求,却在数据上处于劣势,问题出在 “项目经历” 上。
大厂校招本质是 “拔尖考试”,能否进入前 30% 拿到 offer,关键看 “项目得分”—— 本科生的痛点在于,很难在关键节点积累优质经历。
大厂校招的核心环节不是秋招,而是大三下的暑假实习。但 985 211 本科生大三上多是重点专业课,没时间做 3 个月以上的长期实习。中厂、小公司更倾向招能 “全职实习” 的 26 届(或更低年级)学生,对大三本科生的 “短期实习需求” 接受度低,导致本科生难获实习机会。
研究生有 1-2 年时间,可通过实验室项目、长期实习积累经历,在简历筛选和面试提问中,“项目得分” 远超本科生,自然更容易突围。
双非一本本科生拿大厂 SP,靠的是什么?近两年出现一个新现象:部分双非一本本科生,能拿到大厂 SP(薪资高于 80% 同岗位 offer)。这打破了 “学历决定论”,核心原因是大厂校招环节的 “重心上移”。 校招重心从 “秋招” 移到 “暑假实习”,以往大厂靠 “3-4 轮、共 2-3 小时的面试” 判断候选人,但现在更依赖 “暑假实习” 的长期观察:学生在实习中完成真实业务、参与团队协作,能力如何、是否适配团队。
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学历是 “双非一本”(在大厂候选人中学历背景偏弱势),也能凭借 “落地能力” 拿到 SP——此时学历只是 “敲门砖”,能力才是 “定薪关键”。
本科生突围的关键:提前准备 “亮点经历”。对 27 届及以后的本科生(尤其是重点一本)来说,想进大厂甚至拿 SP,核心是抓住 “暑假实习前的准备期”。大三上就要开始积累项目。通过真实商用项目(如线上实习、实验室合作项目)补充经历,避免用 “网上通用模板项目”(同质化严重,无法加分)。还要争取短期优质实习,优先选择能接触核心业务的实习(如参与功能开发、数据复盘),哪怕时长 1-2 个月,也比 “打杂式实习” 更有说服力。
不同学历的选择建议:读研不是唯一解,但要选对方向
是否读研,需结合自身学历背景和目标岗位判断,不能盲目跟风。当前校招分层明显,二本学生若不读研,就业大概率局限于小公司,且仅 10%-20% 能拿到开发岗(明年可能更低,部分外包公司已在裁员)。
若选择读研,需注意,至少报考 211 或 “计算机学科双一流” 高校,否则 3 年后大厂门槛提升(大概率以 211 为基础),读研可能无法带来实质帮助。
985、211 、重点一本本科生要优先抓 “暑假实习”。这类学生学历已过大厂门槛,无需为 “进大厂” 刻意读研,更应聚焦 “积累经历”,利用大三课余时间做真实项目,弥补 “实习时间不足” 的短板。大二下、大三上开始关注大厂 “日常实习” 机会,为暑假实习铺路。
若想提升竞争力(如转算法岗、进核心业务线),可结合职业规划选择读研,但无需将 “读研” 作为进大厂的 “必选项”。
大厂校招的本质不是 “选学历”,而是 “选能干活的人”。大厂做校招,核心目标是招到 “能快速上手、适配业务” 的新人。学历是 “高效筛选门槛”,但不是 “最终判断标准”—— 研究生的优势不是 “学历标签”,而是 “更充足的时间积累了能证明能力的项目 / 实习”。本科生的劣势也不是 “学历不够”,而是 “关键阶段缺了能打的经历”。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与其纠结 “要不要读研”,不如先想清楚:如何在校招前,积累 1-2 份能体现能力的真实经历—— 这才是突破 “拔尖考试” 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