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Data Talks | 张超:场景化度量实践案例

『没什么用』的效能度量,可能离场景太远

研发效能领域的常见问题:组织投入资源建设了效能度量,也抱以极高期望,但从一线研发团队得到的反馈却是『感觉没什么用』。

价值感受不明显的具体原因,可能是用户拿到的数据与其需求并不匹配,比如将来自各个环节的海量数据明细直接展示给高层技术管理者,信息冗余造成极高的理解成本,效能度量自然被打入冷宫;可能是组织还没有对度量目的达成共识,漫无目的地看数据,数据就仅仅是数字的组合,沦为鸡肋也不奇怪。

有价值的效能度量,应该是怎样的形态?考虑到一线研发团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业务上,一个还需要用户补习领域知识、自行筛选解读的半成品数据集,确实不如人意。明明想要提升效能,反而需要投入额外精力,无异于南辕北辙。

要使效能度量的价值最大化,我们提供给研发团队的应当是『效能产品』。如张乐老师先前的分享所说,数据→信息→知识,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低门槛地自助消费数据,主动进行分析和洞察。

场景化分析,设计效能度量的第一个环节

当我们用产品思维重新思考效能度量这件事,『场景化』就成为必要条件。可以从目标出发,借助场景化分析,明确以下四个要素,进而设计效能度量方案:

  • 角色:度量数据使用者的在研发团队中的角色,决定了度量结构(组织、团队、项目、个人级)
  • 背景:明确为什么做度量,这个需求可能来自业务方,或来自研发团队本身。上下文决定了度量对象(进度、质量、过程等)
  • 目的:同一度量对象可能对应多个指标,因此需要拆成多个问题,进一步细化,这里不妨采用技巧:先抛出具体论点,然后思考要证实或证伪这个论点,需要哪些指标做支撑,哪些指标作为制衡保障度量有效性
  • 度量:构建最小度量集合,并思考采用哪些分析方法来解读数据中的信息

file

案例:常见的『研发团队要加人』场景

接下来我们展开介绍直播分享中的第一个场景,作为场景化度量实践的案例。直播中另外两个场景可以在直播回看。 这个场景可以说是相当常见:研发团队向上反映人手不够,要加人。那么高管在这个场景下的需求是:

  • 角色:高管
  • 背景:需要客观评估研发资源紧张程度,指导后续招聘工作
  • 目的:验证『要加人的 A 部门和 B 部门都存在人力缺口』是否成立

对于高管而言,度量对象是组织整体与某几个团队的产能与交付情况。 高管可以把代码当量、需求交付周期、需求吞吐量等指标作为数据抓手,从资源效率(价值输出方视角)与流动效率(价值输入方视角)两个视角,评估组织整体的产能情况,并通过与行业基线对比,评估是否存在组织级的产能紧张。

file

与行业基线的对比显示,大部分时间内组织的整体产能水平处于正常区间。 接下来,可以按照部门进行下钻分析,重点关注 A、B 两个部门的人均产能与组织均值的对比。 尽管不同部门可能在业务性质、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横向对比不一定适用。但这里部门级分析没有任何考核目的,仅是通过相对简单的数据抓手,识别需要高管额外关注的关键点。 下图显示,B 部门的人均产能偏低,继续下钻查看部门详情,显示 B 部门产能有显著降低的趋势。

filefile

基于这些洞见,『B 部门存在人力缺口』这一论点存疑,高管可能会要求 B 部门补充信息,来支持其人力需求的合理性。

现在问题回到了 B 部门内部。角色切换到 B 部门技术负责人,继续用场景化分析的思路梳理:

  • 角色:技术负责人
  • 背景:需要深入了解工作过饱和现象背后的根因,佐证人力需求确实存在,或采取针对性的效能改进措施
  • 目的:验证『工作过饱和的原因是团队协作行为有待改善』(这是多个待验证设论中的一个)

对于技术负责人而言,度量的对象是本部门的效率,以及可能影响效率的诸多因素。 技术负责人通过观察人均产能趋势发现,尽管最近加班加点,人均产能连续上升,但也仅回升至去年同期平均水平。同时,由于相关业务处于平稳期,需求吞吐量也没有明显波动。从资源效率与流动效率两个视角看,都不存在需求激增超过团队负载的情况。

file

为了验证团队协作行为是否对效率产生了影响,技术负责人可以从资源效率出发,进一步下钻至个人级,使用帕累托图去分析开发者的产能分布;也可以从流动效率出发,观察需求交付周期趋势,以及各环节的时长分布。 分析发现,尽管需求吞吐量变化不大,但交付周期明显延长,流负载(在制品数量)也显著增加。任务积压导致团队成员需要同时处理多项工作,频繁切换上下文,进一步拖累团队效率。 在团队中,某一部分工作延期较频繁,经常成为项目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技术负责人对该部分的相关开发人员近期产能进行帕累托分析,发现 80 %的代码工作量由 22% 成员贡献,反映出该部分工作存在任务分配不合理、不均衡,少数成员承担过多任务的情况,这也呼应了上一段提到的任务积压现象。

file

基于以上洞见,技术负责人能够了解到,协作不合理确实是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进一步,可以选择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

  • 与上游产品方沟通,控制需求流入,避免在制品数量继续上升,给关键环节以喘息调整的时机;
  • 调整任务分配机制,避免多个任务同时依赖于少数成员;
  • 定向组织培训,释放开发者潜能,使『单挑大梁』转变为『齐心协力』

通过场景化分析,使同一套数据面向不同角色、不同背景呈现出不同切面,在保障信息对齐的同时,使各角色从效能度量中各取所需。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