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探一号-中国-2022

2022年1月26日,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该星是中国目前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卫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观测能力。搭载的L波段SAR载荷能穿透植被,用于灾害隐患识别和地质活动监测。卫星采用高精度内定标器,未来双星组网可实现毫米级地表形变测量,对地表形变、森林生物量测量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潜力。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本文摘抄了发射成功后的部分新闻报道。

        2022年1月26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发射升空。本次发射的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重量约3.2吨,SAR天线总面积超过33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卫星。卫星运行于607公里高度的准太阳同步轨道,搭载了先进的L波段多极化多通道SAR载荷,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多模式对地观测能力。具备多种成像模式,最高分辨率3米,最大观测幅宽可达400公里。将充分利用L波段雷达波长,在植被区具有穿透能力的特性,可为解决条件复杂、地面调查难以到达地区的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提供覆盖范围广、测量点密度大、重复观测频率高的长波合成孔径雷达数据。

        该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科研卫星,由A、B星组成,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计划2月底择机发射。双星在轨可开展跟飞、绕飞两种飞行模式。跟飞模式下运行于同一回归轨道面,相位间隔180度,具备单星8天、双星4天重复轨道观测能力,应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形变测量技术,通过获取地面沉降变化前后多景图像,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形变信息,有效支撑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形变等应用需求。绕飞编队模式,可通过星间高精度相位、时间、空间同步,实现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高精度地面高程测量。该卫星工程将推动实现我国这类数据的自主可控,显著降低地质、地震、应急等行业对国外数据的依赖。

        为确保重复轨道差分干涉SAR测量精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陆地探测一号01组总指挥李瑞祥介绍,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采用星上自主导航与控制系统进行严格回归轨道控制,重复观测时轨道管道控制半径小于350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2月11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半个月前成功发射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LT-1A)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近日首次实现在轨成像,图像质量优异。此次获取首轨高质量图像,为后续陆地探测一号卫星编队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卫星载荷由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负责研发,卫星数据由中科院空天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负责接收。2月9日傍晚,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及喀什站先后成功跟踪、接收到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下行数据,完成总计36.66 GB数据的实时接收、记录、传输,接收到的数据均处理正常。至此,中科院空天院圆满完成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载荷研制与数据首轨接收任务。

下图为网上公开的首图。

 

        中科院空天院科普称,SAR是一种微波成像雷达系统,与光学成像系共同构成遥感卫星实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两大重要载荷,SAR可不受光照和气候条件限制,全天时、全天候拍摄高分辨率微波照片,甚至可透过浅层地表或稀疏植被获取被掩盖的信息,在对地观测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作为中国第一部机载SAR和星载SAR的研制单位,中科院空天院是中国星载SAR理论、关键技术的孵育基地,长期致力于中国星载SAR的技术攻关和研发研制工作。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2011年起全过程开展陆地探测一号卫星规划、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等任务,大力推动SAR技术发展。

        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合成孔径雷达载荷是中国首个以差分干涉测量为主任务的对地观测系统。为确保卫星测量精度,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研发出高精度SAR相位内定标器,使陆地探测一号卫星SAR不仅可在开机成像过程中精确测量相位短周期变化,而且可在卫星全寿命周期精确测量相位长周期变化。基于此,在获取同一地区的多幅雷达图像后,将有望获取地表毫米级精度的形变信息,在地表形变测量、地形制图、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监测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陆地探测一号卫星SAR载荷还具备多模式极化成像能力,可实现对其材料特性、几何形状和方向取向等信息的测量,对获取更丰富地物信息具有极大潜力。此外,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提出并突破一系列新技术,可使卫星SAR系统开机时间提高22%,提升卫星SAR观测效能与性能,提高土地、减灾、测绘、林业等行业的定量遥感业务能力。

        据了解,陆地探测一号卫星是中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首个启动的卫星任务,包括A、B两颗先进的SAR卫星。2022年1月26日成功发射的A星将与不久发射的“孪生兄弟”B星形成星座,双星以公里级距离相伴飞行,通过双基SAR干涉体制协同对地面成像,获取地表高程信息,其典型应用之一是可测量森林生物量,为实现碳循环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6%E5%9C%B0%E6%8E%A2%E6%B5%8B%E4%B8%80%E5%8F%B701%E7%BB%84A%E6%98%9F/59995656?fr=aladdin

https://www.toutiao.com/i7063343654793904648/?wxshare_count=3&timestamp=1644567498&app=news_article_lite&use_new_style=1&req_id=202202111618170102080160800C00690F&share_token=6197d07b-c953-4633-bd30-af445eb294eb&group_id=7063343654793904648&wid=1644669566302

<think>嗯,用户现在问的是关于“陆探一号卫星 近斜距算法”,我需要先确认自己对这个话题的了解程度。首先,陆探一号卫星是中国的一个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观测。近斜距算法可能是指SAR成像中的一种处理算法,特别是在近斜距情况下使用的算法。 用户之前已经询问过SAR成像算法,所以我需要确保回答和之前的介绍有衔接,但这次更具体到陆探一号和近斜距算法。可能用户对SAR有一定了解,现在想深入某个具体卫星或特定算法。 首先,我需要了解陆探一号卫星的基本信息。陆探一号(LT-1)是中国的高分辨率SAR卫星,可能具备多模式成像能力,比如聚束模式、条带模式等。近斜距可能指的是雷达波束的入射角较小,接近垂直的情况,或者是指卫星在近距斜视模式下的成像。 接下来,近斜距算法。在SAR成像中,斜距是指雷达与目标之间的斜距离,而近斜距可能涉及近距离或小斜视角的情况。这时候,传统的成像算法可能需要调整,因为斜距的变化会影响回波信号的处理,尤其是距离徙动校正和相位补偿。 需要回顾SAR成像中的斜距几何模型。通常,SAR处理需要考虑平台运动、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压缩。在近斜距情况下,可能因为斜距较短,导致距离徙动效应更显著,或者多普勒参数的变化更剧烈,需要特定的算法来处理这些影响。 可能的算法包括改进的Chirp Scaling算法,或者Omega-K算法,这些算法在处理大斜视角或近距情况时有更好的适应性。近斜距算法可能需要更精确的运动补偿,或者调整匹配滤波函数,以适应不同的几何关系。 另外,陆探一号可能采用了某些先进的成像模式,比如滑动聚束模式或TOPS模式,这些模式在近斜距时可能需要特定的处理步骤。近斜距算法可能需要优化距离向和方位向的聚焦,确保图像的分辨率和几何精度。 用户可能的应用场景包括地形测绘、灾害监测等,需要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SAR图像。因此,算法需要解决几何失真、相位误差等问题,保证成像质量。 还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深层需求。用户可能是在做相关研究,或者项目开发,需要了解具体卫星使用的算法,或者想比较不同算法在近斜距下的表现。因此,回答需要涵盖算法原理、实现难点,以及在陆探一号中的应用效果。 总结回答结构:先介绍陆探一号卫星,再解释近斜距成像的特点,然后详细讲解近斜距算法的原理、关键技术,最后说明该算法在陆探一号中的应用和优势。</think>**陆探一号卫星与近斜距成像算法解析** ### **一、陆探一号卫星简介** 陆探一号(LT-1)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能力。其核心参数包括: - **工作频段**:X波段(波长约3厘米,穿透性强); - **分辨率**:亚米级(最高可达0.5米),支持多模式成像(聚束、条带、扫描等); - **应用领域**:地形测绘、地质灾害监测(如滑坡、地震)、军事侦察等。 卫星采用**多角度成像**和**宽覆盖设计**,在复杂地形或紧急灾害场景下表现尤为突出。而**近斜距算法**则是其实现高精度成像的关键技术之一。 --- ### **二、近斜距成像的挑战与特点** **近斜距(Squint Angle)**指雷达波束中心与平台运动方向(方位向)之间的夹角**接近非零值**(如10°~30°)。相较于传统正侧视模式(斜视角为0°),近斜距成像面临以下挑战: 1. **距离徙动效应加剧**:目标回波在方位向与距离向的耦合更强,导致信号在二维频谱中分布复杂; 2. **多普勒参数非线性**:斜视角导致多普勒中心频率和调频率随距离变化,传统算法难以精确补偿; 3. **几何畸变**:图像方位向与距离向的缩放比例不一致,需特殊校正。 --- ### **三、近斜距成像算法原理** 陆探一号采用的近斜距算法需针对上述问题优化,核心步骤包括: #### **1. 信号建模与频谱分析** - **斜距几何模型**:基于卫星轨道参数与雷达波束指向,建立精确的斜距方程; - **二维频谱展开**:采用高阶泰勒展开或Stolt插值技术,解析信号在二维频域的分布特性。 #### **2. 改进的距离徙动校正(RCMC)** - **频域校正**:通过相位补偿函数(如Chirp Scaling)校正不同距离门的徙动曲线; - **时域插值**:在方位向时域进行重采样,消除斜视角导致的徙动残留。 #### **3. 多普勒参数自适应估计** - **多普勒中心频率估计**:基于回波信号的相位历史,动态调整多普勒中心; - **调频率校正**:采用空变滤波技术,解决调频率随距离变化的非线性问题。 #### **4. 几何校正与辐射定标** - **投影变换**:将斜距坐标系转换为地距坐标系(如UTM或WGS84); - **辐射补偿**:消除地形起伏导致的雷达后向散射强度偏差。 --- ### **四、近斜距算法在陆探一号中的应用优势** 1. **高分辨率成像**:通过精确的运动补偿和相位误差校正,实现亚米级分辨率; 2. **复杂地形适应性**:在山区、城市等陡坡区域,有效抑制几何畸变和叠掩现象; 3. **快速响应能力**:支持滑动聚束模式(Sliding Spotlight),在近斜距下扩大成像幅宽,提升灾害监测效率。 --- ### **五、典型应用场景** - **地质灾害监测**:近斜距模式可穿透云雾,实时获取滑坡、堰塞湖等灾变区域的高清影像; - **军事侦察**:通过多角度成像识别伪装目标,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 **极地科考**:在极夜条件下,监测冰川运动与冰架崩解过程。 --- ### **相关技术延伸** - **与Omega-K算法对比**:近斜距算法更注重斜视角下的空变特性处理,而Omega-K算法适用于大场景宽测绘带; - **未来发展**:结合深度学习优化相位解缠与噪声抑制,进一步提升复杂场景的成像质量。 如需更深入的技术细节(如算法公式推导或陆探一号参数配置),可进一步探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爱学习的小伟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