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D,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预测模型中各参数的获取方法和依据。
1.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预测模型
1.1 平面瞬时点源
式中:x,y—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
t—时间,d;
C(x,y,t)—t时刻点x,y处的示踪剂浓度,g/L;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mM—长度为M的线源瞬时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
u—水流速度,m/d;
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L—纵向x方向的弥散系数,m2/d;
DT—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2/d;
π—圆周率。
1.2 平面连续点源
式中:x,y—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
t—时间,d;
C(x,y,t)—t时刻点x,y处的污染物浓度,mg/L;
M—含水层的厚度,m;
mM—单位时间注入的污染物质量,kg/d;
u—水流速度,m/d;
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L—纵向x方向的弥散系数,m2/d;
DT—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2/d;
π—圆周率。
2.各参数的确定
2.1 含水层厚度
一般可以在评价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找到明确数据。其配套的图件有《承压含水层顶底板等值线图》《承压含水层等厚度图》《潜水含水层底板标高等值线图》。
2.2 有效孔隙度
2.2.1 实验室分析法
在评价场地中对小块的岩芯或岩屑取样,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测定。
2.2.2 定性估计方法
包括:电测,钻井岩屑的显微镜检查,钻井时间录井, 岩心的短缺,放射性测井,其他测井方法。
2.2.3 经验数值法(容易获得)
首先根据评价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确定场地含水层岩性。根据表1的经验数值进行估算。
表1各种岩石的渗透系数、孔隙度、给水度及干容重经验值
2.3 渗透系数
2.3.1 野外抽水试验
在选定的钻孔中或竖井中, 对选定含水层(组)抽取地下水,形成人工降深场,利用涌水量与水位下降的历时变化关系,测定含水层(组)富水程度和水文地质参数。通过抽水试验可以确定含水层介质透水能力大小。试验方法说明参照《水文地质手册(第二版)》(2012),或《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50027-2001)。可使用辅助分析软件AquiferTest Aqtesolv MODFLOW PUMPTEST SLUGC SLUGT2 TIMELAG TGUESS WELLTEST
2.3.2 室内土柱试验
室内试验结果运用在野外现场,通常有尺度效应。
2.3.3 经验数值(容易获得)
可参考本文表1。此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B中给出了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表B.1渗透系数经验值表、表B.2松散岩石给水度参考值。
2.4 地下水流速
2.4.1 流速试验法
一般在地下水的水平运动为主的裂隙、岩溶含水层中进行,通过按照地下水流向布设试验井,运用投放试剂的方法,观测并计算地下水流速。其具体试验方法应参见《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55-87)》《水文地质手册( 第二版)》(2012)或相关文献。
2.4.2 水头分析法
利用水头数据从三个空间方向估算流速分量。每4观测点组成一个小组,连接在一起形成四面体,然后使用线性插值计算每个四面体的头部梯度。运用达西定律,最后生成速度分量。此方法可使用TETRA软件,可用于承压和非承压,各向异性或均质含水层。
2.4.3 经验值计算法(容易获得)
u=v/n=KI/n
式中:u—地下水实际流速,m/d;;
n—有效孔隙度;
K—渗透系数;
I—水力坡度。
2.5 弥散度
2.5.1 弥散试验
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时其浓度的变化规律, 并通过试验获得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定量评估的弥散参数。弥散试验通常使用污染物的天然状态法、附加水头法、连续注水法、脉冲注入法等进行。详见《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 55-87)》。
2.5.2 经验数值(容易获得)
根据《关于转发环保部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专家研讨会意见的通知》,“根据已有的地下水研究成果表明,弥散试验的结果受试验场地的尺度效应影响明显,其结果应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一般不推荐开展弥散试验工作”,可以参考相似地层的有关参数。纵向弥散度与观测尺度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2.6 降水入渗系数
可参考以下经验数值。
表2 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入渗系数
表3 不同气候条件下降水入渗系数
2.7 潜水蒸发系数
可参考以下经验数值。
表4 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的潜水蒸发系数
表5 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年潜水蒸发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