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溶质运移的基本理论

一、 前言

地下水并不是完全的纯水,而是含有一定溶质的水溶液。

自然界中流体的运动:

(1)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无明显的突变界——混溶流体的驱替(如:海水入侵、地下水(地表水)污
染定量评价等等。)


(2)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有明显的突变界——不混溶流体的驱替(如石油污染物在水体或含水层中的
运移问题。)

        

图1 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无明显的突变界——混溶流体的驱替


 

图2 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有明显的突变界——不混溶流体的驱替

示踪剂

能够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标志性物质,通过研究该物质的分布规律来研究地下水的弥散过程. 称这种标志性物质为示踪剂

如果示踪剂既不与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与多孔介质发生化学作用,则叫做惰性示踪剂。


若示踪剂是惰性的,由于其加入而不改变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则叫做理想示踪剂。否则是非理想示踪剂。

当示踪剂的浓度较低时,将其加入地下水中后,对地下水的性质影响较小,这对大部分试验目的而言,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一种理想示踪剂

研究溶质运移的意义

1、地下水污染的模拟与预测;


点源污染:垃圾堆放、污水排放、油库泄漏、核废料储存;


面源污染:污水回灌、酸雨入渗;


2、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案设计;


3、地下水开采:海水入侵;

溶质运移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咸淡水过渡带的运移规律,特别是在人工开采后的变化状况。


4、中深部埋藏的咸水对上层淡水的影响的问题;

特别是在开采条件下咸淡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我国华北平原为改造咸水体的“抽咸换淡”问题。


5、水文地球化学找矿;

通过研究弥散晕的扩展及运移规律,协助我们找到“污染源”——金属矿床。


6、土壤盐渍化改造;


7、石油开采问题。

一是用水注入油田,将石油从空隙中驱替出来;二是注入可溶性溶剂,减小石油的粘滞性,将石油和溶剂一起抽出。


二、 多孔介质中水动力弥散

2.1 水动力弥散现象

在多孔介质中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溶混的溶体时,在流体运动作用下,其间会出现过渡带,并
使不同流体浓度趋于均一化,
这种现象称为多孔介质水动力弥散现象。

弥散实验:用装满均质砂的圆柱状设备,饱水后来研究其中的稳定流动。


在初始时(t=0),用有颜色的示踪剂开始驱替砂柱中的水。

实验结果:在砂柱末端测出的示踪剂浓度C(t), 画出示踪剂浓度C(t)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曲线,如果没有水动力弥散作用,浓度曲线应是中间的理论曲线,而实际上,由于水动力弥散作用,浓度曲线是实测的S形曲线。

2.2 水动力弥散的机理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可由两种过程进行描述:


(1)由平均流速所携带溶质的对流运移(实际上这种作用并不出现,为描述和计算方便
引入);


(2)由水动力弥散作用引起溶质的分散。

溶质的对流运移

对流:地下水中的溶质随着地下水的运动而产生的运移现象。  

溶质浓度(C):单位体积地下水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质量(g/l, mg/l等)。

溶质通量(J):单位时间内通过土壤(或含水层)单位过水断面的溶质质量。

对流通量(Jc):

J_c = qC = v\theta C

水动力弥散:是一种宏观现象,但其根源却在于多孔介质的复杂微观结构与流体的非均一的微观
运动。

包括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或对流扩散)

水动力弥散:

分子扩散:由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向运动,逐渐趋于均一。

机械弥散:由于微观多孔介质中流速分布的不均一而引起的示踪剂(水质点)浓度在地下水含水层中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分子扩散

假设土壤水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Jd)也服从费克(Fick)第一定律,饱和土壤水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可表示为:

对于非饱和土壤水,可表示为:

Ds:土壤水中溶质分子扩散系数(L2/T);
L:扩散方向上的距离(L) ;
∂C / ∂L:扩散方向上溶质浓度梯度

机械弥散

机械弥散原因:


⑴ 同一空隙中不同部位的流速分布不均匀;


⑵ 不同空隙的流速大小不同;


⑶ 固体骨架导致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地下水质点运动速度的差异是产生机械弥散的根本原因。

实验证明,机械弥散也符合费克第一定律,则由机械弥散引起的溶质通量Jh可类似的表示为:

Dh为机械弥散系数(L2/T),Bear等分析认为,机械弥散系数与孔隙平均流速成正比:

α为弥散度(L),与土壤质地和结构有关。

水动力弥散

机械弥散+分子扩散=水动力弥散

几点说明:
⑴ 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通量表达形式类似,但机理完全不同;一般情况下,二者同时存在。


⑵ 当流速相当大时,机械弥散作用远大于分子扩散作用;反之,当土壤溶液静止时,机械弥散完全不起作用,只剩分子扩散。

基本参数
(1)流体密度(ρ):

单位流体的质量。对于非均质流体:

ρ (x, t):多孔介质中流体平均密度;
V0f:多孔介质中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对于多组分流体,定义任一组分的密度为单位体积混合溶液中所含该组分的质量,则有:

混合流体的密度为:

(2)流体黏度:

流体收到切力作用时要发生连续变形(即流动),流体阻止这一变形的性质称为黏滞性。一般来讲,服从牛顿黏滞定律:

\tau = -\mu \frac{\partial v}{\partial n}

式中:

各符号分别为流体的切应力;

流体的动力黏度;

流体的局部法向速度梯度。

流体力学/水力学中,将动力黏度与密度的比值称为运动黏度:

v = \frac{\mu}{\rho}

(3)溶质浓度:

对于多组分流体而言,某一组分α的浓度就是该组分的密度ρα ,习惯上用Cα表示,对于只有溶质和溶剂的二元体系的流体,常用C表示该溶质的浓度。

\bar C_{a,r} = \frac{1}{V_{0\alpha}} \int_{V_{0\alpha}} C_{a,r} dV_{0\alpha}

(4)流体的速度:

对于多组分流体而言,可以把多组分流体的速度设想为N种独立连续介质的速度的叠加,用u α表示α组分的微观速度(质点速度),相应的质量平均速度和体积平均速度可分别表示为:

u = \sum_{\alpha=1}^{N} \frac{\rho_\alpha u_\alpha}{\rho}

u' = \sum_{\alpha=1}^{N} \frac{V_{0\alpha} u_\alpha}{V_0}

(4)流体的速度(续):根据空间平均方法,典型单元体上的宏观平均流速可表示为:

(4)流体的速度(续):

在不可压缩的单组分流体中(即α =1,ρ=const),有:

α组分的质点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有一个偏差,这个偏差定义为组分质点的质量扩散速度:

(5)流体的通量:

流体通过单位面积时的流体质量称为质量通量。用流体的密度和流速的乘积表示。

α组分的质量通量  

α组分相对与溶体质量平均流速的质量扩散通量

对流体体系来说:

(6)比表面:

单位体积的多孔介质中所含固体颗粒的总表面积(M)

As:固体颗粒的总表面积;
V:所研究的多孔介质的体积;

比表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孔隙率、颗粒排列、形状和粒径分布等因素,在研究与表面现象有关的问题(如吸附和离子交换等)时,比表面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

(7)弯曲率:

反映了管子的弯曲程度

假设某根管子的某段长度为L0, 其管轴与流体平均流动方向处于同一平面上,管子在 轴上的投影长度为 L。若用ug 表示沿管子运动的平均速度,用ux表示投影到 方向的平均速度,由

可得:

若该段管子两端的水头差为Δh ,根据达西定律有:

根据以上两式,可得:

T:管子的弯曲率。


三、 水动力弥散系数

与渗透系数类似,水动力弥散系数也是一个张量。

影响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因素很多,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机械弥散+分子扩散=水动力弥散

机械弥散系数Dh+分子扩散系数Ds=水动力弥散系数(D)

机械弥散

纵向弥散:沿水流方向的弥散现象,纵向弥散系数D_L= \alpha_ Lv其中α L为纵向弥散度。

横向弥散:垂直水流方向的弥散现象,横向弥散系数DT= α_Tv,其中α_T为横向弥散度。

 分子扩散系数:也为张量,可表示为:       

Dm:纯溶液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T:多孔介质的弯曲率;

T<1,说明多孔介质中溶液的分子扩散系数小于纯溶液中的分子扩散系数,这是因为多孔介质通道曲折,减少了分子扩散的有效性。

水动力弥散系数—尺度效应

尺度效应:孔隙介质中的弥散度随着溶质运移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

具体表现:野外弥散试验所求出的弥散度远远大于在实验室所测出的值,相差可达4~5个数量
级;即使是同一含水层,溶质运移距离越大,所计算出的弥散度也越大。越来越多的室内外弥散
试验不断地证实了空隙介质中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的存在。

纵向弥散度与尺度的经验关系(Gelhar等,1992)

目前的研究方法有:


(1)确定性方法


从微观尺度研究溶质在空隙介质中运移的物理机制,重新检验对流-弥散基本方程的可行性,尤其是空隙介质中引入Fick扩散定律的可靠性。


(2)随机方法


其基本依据是含水层非均的事实。在非均质含水层的物理性质、水力性质和溶质运移性质按某种随机模型分布的假定下,建立溶质运移随机方程和水动力弥散系数的表达式。


(3)室内与野外


通过设计专项的水动力弥散试验,如空隙介质的非均质结构,深入研究尺度效应的影响因素。
(4)用低维的对流-弥散模型去模拟高维的溶质运移问题,可使计算出的弥散度偏大。


四、 水动力弥散方程

(1)多孔介质中的溶液运动为以多相分散体系,包括固相、液相和气相,对于饱和水流运动来说,一般假设气体不存在。


(2)一般所观测到的多孔介质中的水流现象,都是流体在孔隙中微观运动的宏观表现,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其中各宏观物理量的关系和所遵从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水动力弥散方程。

(3)水动力弥散方程通常称为对流弥散方程(ADE/CDE,Advection/Convection Dispersion Equation),这里以饱和渗流为例推导只有一种溶质和溶剂二元体系条件下的ADE。


(4)沿用水动中典型单元体的概念,即所涉及的变量和参数在每个空间点处的值都是在典型单元提意义上的平均值。

均衡的含义:在Δt时段内从x, y, z三个方向共6个单元界面上流入流出溶质的净总质量等于单元体内溶质储存量的变化。


基本方程:m = JωΔt


忽略溶质吸附降解等化学变化,引起单元体内质量变化的主要有对流和水动力弥散两种作用。因此,任一断面上的溶质通量包括对流溶质通量J1和弥散溶质通量两部分J2

基本方程:m = JωΔt

        

(1)由对流引起的溶质质量变化:

x方向流入:

x方向流出:

x方向流入流出差:

当Δx→0 x方向流入单元体溶质质量的增量可以表示为:

(1)由对流引起的溶质质量变化:

x方向上:

y方向上:

z方向上:

(2)由弥散作用引起的溶质质量变化:

x方向流入:

x方向流出:

x方向流入流出差:

当Δx→0 x方向流入单元体溶质质量的增量可以表示为:

(2)由弥散作用引起的溶质质量变化:

x方向上:

y方向上:

z方向上:

(3)单元体内储存溶质质量变化:

t时刻溶质质量:

t+Δt时刻溶质质量:

储存溶质质量变化量:

当Δt →0 储存溶质质量变化量可以表示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将上述推导结果代入,两边同时除以nΔxΔyΔzΔt可得:

将费克定律 J_i = -D_{ij} \frac{\partial C}{\partial x_i}和孔隙平均流速 v_i = \frac{q_i}{n}代入可得:

简写形式:


 

各种形式

(一)有源汇项时的弥散方程

(二)非饱和带的水动力弥散方程

(三)一维情况,假设流速随空间位置变化而变化,不考虑弥散的尺度效应:

        

定解条件

水动力弥散方程揭示了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的一般规律,对于一个具体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其初始的状态,以及边界条件,才能达到地下水中溶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1)初始条件:计算区域内初始浓度的初始条件确指原始状态;初始时刻可以任意选定,只要已知那一时刻研究区各点的浓度即可。


如:在弥散试验时,可将示踪剂注入前浓度分布视为初始状态。


设计地下污水治理方案时,可将现状污染物分布视为初始条件。

(2)边界条件:研究区边界上的溶质浓度分布和变化情况或边界上流入(或流出)研究区的浓度分布和变化情况。

主要有以下三类情况:


A)第一类边界:给定浓度边界,即已知边界上的浓度分布。

B)第二类边界:边界上的弥散通量是已知函数。

C)第三类边界:边界上的溶质通量是已知函数。

例一、如下图多孔介质A的边界外为另一种介质B则在A-B的边界上,溶质通量应该保持连续

n为孔隙率

例二、如右图多孔介质为无孔隙介质,则通过该边界的流量和溶质的质量都为0。

例三、多孔介质外围为Cr的河水。

若忽略分子扩散:

当是湖泊,水流静止:


五、 简单溶质运移模型解析解

简单模型解析解

设有一半无限长均质砂柱,一维稳定流动,孔隙平均流速为v,其一端为定浓度边界,求其浓度分布。
取坐标系如图所示。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可描述如下:

采用Laplace变换对模型进行求解,已知Laplace变换的定义:

式中:f (t)和F (p)分别表示原函数和象函数。导函数的Laplace变换具有下列性质

式中:A为常数

上式即为对t的Laplace变换。其中,x为参变量。
现在对连续性方程两端作关于t的Laplace变换,左端项为

右端第一项为

右端第二项为

于是,连续性方程两端对t作Laplace变换后,可写成:

两个边界条件相应变为:

式中: 是x的函数,p可视为参变量。这样,原定解总是通过对t的Laplace变换后,转变为常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
解常微分方程,即

上式是二阶齐次线性常微分方程,其特征方程为

        

因为 v2 + 4Dp > 0 ,所以它存在两个相异的实根

显然r1>0,r2<0。于是,常微分方程的通解为

系数A,B根据边界条件确定。

根据外边界条件,有:

因为r1>0,r2<0,则上式右端第二项为零,则必有A=0。
将内边界条件代入通解中,并考虑到A=0,则有:

因此,

取Laplace逆变换:

已知:

对比上述两式可得:

将参数代入得:

化简得:

上式为上述定解问题的解析解。

当D/v<<0.005时,上式第二项可以忽略,可以简化为

溶质运移数值模拟-MT3D

MT3D----Modular 3-Dimesion Transport Model
通用的三维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数值模型

MT3D的由来

􀂄􀂄 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由于地表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而且容易受到污染,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定量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过程通常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 为此,Zheng(1990)开发了一套用于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的三维有限差分计算程序——MT3D,逐渐引起国外水文地质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在国外水文地质和水环境模拟等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

MT3D能干什么?

􀂄􀂄 MT3D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对流、弥散和化学反应等过程,可以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源汇项和边界条件,能够准确模拟承压、无压和越流含水层中的污染物运移过程。MT3D
具有模块化的程序结构、灵活的求解方法以及全面的模拟功能,非常适合实际问题的研究,值得
在国内推广使用。

MT3D的数学模型

MT3D

MODFLOW

溶质运移规律方程

需要的参数:弥散系数D,注水井的浓度,孔隙度

弥散系数

需要的参数:弥散系数D

MT3D的两种建模方法

MT3D与MODFLOW一样,有两种建模方法,
(1)Grid Approach
采用该方法建立模型时,单元格的参数需要人工给定,适合于研究区域比较规则,模型比较简单的情况。
(2)Conceptual Model Approach
该模型可以采用GIS的数据,适合于比较复杂的情况。两种方法的只是操作不同,本质是一样的。

实例:MT3D-Grid Approach

􀂄􀂄 稳定流场下二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1)水流数值模型
(2)在水流的基础上,建立溶质运移模型

数值模拟参数

实际操作步骤

􀂄􀂄 1、水流数值模型
GMS已经提供水流的模型。
􀂄􀂄 2、溶质运移
(1)初始化
(2)选择需要的模块
(3)对每个模块设置参数
(4)保存运行即可

结果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1)杨金忠,蔡树英,王旭升. 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 科学出版社,2009
(2)陈崇希, 李国敏. 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及模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 23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