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的导电剂/导电填料:乙炔导电炭黑、炉法导电炭黑、导电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金属粉末等。
作为添加性的导电专用材料,一般称为导电剂或导电填料。比如,锂电池中的导电剂,橡塑中的导电填料。
二、乙炔导电炭黑:简称KB或AB
1、乙炔炭黑是由碳化钙热解时副产气分解精制得到的纯度99%以上的乙炔,经连续热解后得到的炭黑。将反应炉内部升温至乙炔分解起始温度800℃以上后,导入乙炔开始进行热分解。反应温度应保持在1800℃左右。
2、炉法炭黑和乙炔炭黑是电力电缆半导电屏蔽层中常用的导电填料。炉法炭黑是由烃类石油或天然气的氧化物制备的,是传统的半导电屏蔽料填料。乙炔炭黑是由乙炔气体连续热分解制备而成,其与炉法炭黑相比纯度更高,杂质更少,是超光滑半导电屏蔽料的主要填料。
3、乙炔炭黑可显著降低半导电屏蔽材料的表面突起,是高压电缆半导电屏蔽层的常用填料。
三、炉法导电炭黑:简称KB
1、呈链状或葡萄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炭黑可与活性材料形成点对点 接触,有利于电解质的吸附提高离子电导率,是一款高性价比的导电材料,但导电性能相对一般。
2、炭黑在扫描电镜下呈链状或葡萄状,单个炭黑颗粒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比石墨有更好的离子和电子导电能力,炭黑颗粒的高比表面积,堆积紧密有利于颗粒之间紧密接触在一起,组成了电极中的导电网络,有利于电解质的吸附而提高离子电导率。
3、炭一次颗粒团聚形成支链结构,能够与活性材料形成链式导电结构, 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电子导电率。比表面较大带来的工艺问题是分散困难、具有较强的吸油性,这就需要通过改善活物质、导电剂的混料工艺来提高其分散性,并将炭黑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锂电池中的添加量,通常是1.5%以下)。在电池中它可以起到吸液保液的作用。
4、炉法导电炭黑中有一类科琴黑,具有独特的支链状形态,导电体导电接触点多,支链形成较多导电通路。
四、导电石墨:简称KS
1、石墨导电剂为颗粒度更小的人造石墨,孔隙和比表面积更加发达,可与活性材料形成点对点接触,有利于改善极片颗粒的压实密度以及提高离子和电子电导率,同时用于负极可提高负极容量。
2、石墨导电剂基本为人造石墨,与负极材料人造石墨相比,作为导电剂的人造石墨具有更小的颗粒度,一般为3-6μm,且孔隙和比表面更发达,也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其本身颗粒较接近活物质颗粒粒径,颗粒与颗粒之间呈点接触的形式,可以构成一定规模的导电网络结构,有利于改善极片颗粒的压实以及提高离子和电子电导率,同时用于负极时更可提高负极容量。
3、导电石墨具有较好的压缩性和分散性,可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和改善极片的工艺特性, 一般配合炭黑使用。
五、碳纳米管:简称CNT
1、可分为单壁管和多壁管两类,一维结构的碳纳米管呈圆柱状,内部中空,具有良好的电子导电性。目前行业内一般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造碳纳米管。
2、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电子导电性,纤维状结构能够在电极活性材料中形成连续的导电网络,纤维结构能够与活性材料点对线接触,在电极活性材料中形成连续的导电网络,充当“导线”的作用,对于提高电池容量(提高极片压实密度)、倍率性能、电池循环寿命和降低电池界面阻抗具有很大的作用。
3、添加碳纳米管后极片有较高的韧性,能改善充放电过程中材料体积变化而引起的剥落,提高循环寿命。碳纳米管可大幅度提高电解液在电极材料中的渗透能力。
4、CNT作为导电剂可以在锂电池电极活性物质颗粒之间形成大量的导电接触位点,减小电极材料颗粒间的接触阻抗,具有在导电网络中充当“导线”的作用,而且它具有双电层效应,能够发挥超级电容器的高倍率特性;其良好的导热性能还有助于电池充放电时散热,降低电池极化,改善电池高低温性能,提升电池循环性能。但由于其直径小、长径比大,在范德华力(即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团聚,影响其导电效果。
5、CNT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导电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CNT的分散性,要求其在浆料中要分散良好。目前主要通过高速剪切、添加分散剂、做成分散浆料、超细磨珠静电分散等工艺解决。
六、石墨烯:简称GN
1、具有片状二维结构,与活性物质形成点对面接触,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导电剂的作用,减少导电剂的用量,从而增大活性物质比例,提升锂电池容量。
2、石墨烯单独作为负极材料时,虽然其初始容量较高,但是随着充放电,电池的容量快速衰减,这可能是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较多结构缺陷,使得石墨烯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较多,从而导致不可逆容量较高。因此目前锂离子电池中石墨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石墨烯作为导电剂添加,以提高导电性,以及制备石墨烯复合材料。例如石墨烯与Si材料(即硅材料)结合,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Si-G复合材料。
3、石墨烯作为新型导电剂,由于其独特的片状结构(二维结构),与活性物质的接触为点面接触而不是常规的点点接触形式,这样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导电剂的作用,从而可以多使用活性物质,提升锂电池容量。但是,片层较厚的石墨烯会阻碍锂离子的扩散而降低极片的离子电导率(一般认为6-9层最为适宜)。
七、碳纤维:简称VGCF
1、导电碳纤维具有线性结构,在电极中容易形成良好的导电网络,表现出较好的导电性,因而减轻电级极化,降低电池内阻及改善电池性能。在碳纤维作为导电剂的电池内部,活物质与导电剂接触形式为点线接触,相比于导电炭黑与导电石墨的点点接触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电极导电性,更能降低导电剂用量,提高电池容量。
2、VGCF杂质极少,在正极添加剂方面也能够放心使用。如将VGCF添加在电极(正极、负极)上,VGCF有很大的长径比,即使正、负极活性材料膨胀收缩后,其活性材料颗粒之间的间隙,可以有VGCF架桥连接,电子与离子传输不会间断,可大幅度提高电极的导电性。由于纳米碳纤维VGCF微结构是中空,可以让正负电极吸纳更多的电解液,使得锂离子可以顺利快速嵌入,有利于高倍率充放电。
3、VGCF是高强度纤维状长径比大的材料,可以增加电极板的可绕性,正负极活性材料颗粒之间粘结力更强,不会因为绕曲而龟裂掉粉,可提高电极的强度。高导电导热特性,正极活性材料其导电性不好,添加纳米碳纤维可提高正极活性导电性以及正负极导热系数,能大幅度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特性(循环特性、输出特性等)。
八、金属粉末
1、金属粉末,包括金粉、银粉、铜粉、铝粉、锌粉、镍粉等。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银粉Ag与铜粉Cu。
2、银:在导电环氧胶粘剂或导电涂层中常用的是细银粉。其优点是对盐和氧化物有适当的导电性,因此能允许少量的氧化或腐蚀,防腐工艺不像薄胶层方法那样重要,其中界面电阻起着重要作用。
在高温和直流电势的条件下,银会发生向胶层表面电解迁移的现象,但镀银的铜粉不迁移,金也不迁移。银粉的最大加入量约为85%(质量),银粉加入量低于最佳量(约65%)时导电性明显降低,而粘接强度较高。遗憾的是,银粉表面的硬脂酸盐涂层在高温下释放气体,污染关键部件,例如在微电子应用中。有的银粉没有涂层,也就不释放气体产物。
相对金而言,银是最合适的导电填料,因为它价格便宜,电阻低。
3、其他可用的金属填料是镍铝和铜,其中每种金属都有特殊的氧化问题,因此与球状金属粒子相比,很难形成粒子与粒子的接触。铜和铝形成氧化膜,因阻碍了粒子与粒子接触而降低了导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