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9月,AI芯片独角兽地平线发布了自诩最强边缘 AI 芯片地平线「旭日3」,一时间引起轰动。相比第二代芯片,「旭日3」的AI性能上得到很大提升,只需在 2.5W 的功耗下,能够达到等效 5TOPS 的标准算力。尤其是对应高端市场的旭日3M,有更强大的编解码能力,强大的ISP效果令其极具竞争力。
这些年来,地平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旭日及征程等系列,产品线主要聚焦在边缘AI芯片这一领域,这也让地平线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芯片独角兽。众所周知,AI芯片分为云端和边缘端,云端芯片要求高性能,边缘端芯片由于应用场景众多,对于环境和能耗等也有更多要求。事实上,当前边缘AI芯片已不再是个小众领域,除地平线以外,包括谷歌、英伟达、英特尔、高通、华为、寒武纪均于近两年推出边缘AI芯片,AI芯片的战火已经由云端蔓延到了边缘。
根据全球技术市场咨询公司 ABI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边缘 AI 芯片组市场的收入将达到122亿美元,云AI芯片组市场的收入将达到119亿美元。边缘 AI 芯片组市场将超过云AI芯片组市场。首席分析师Lian Jye Su 表示:随着行业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的需要解决有关数据隐私、电源效率、低延迟和强大的设备上计算性能等问题,边缘AI将是解决方案。预期在未来五年,AI训练与推论会在网关或是各种边缘装置进行,甚至往下到传感器节点。那么,边缘AI到底是什么,靠什么能解决这些行业痛点呢?
一、边缘计算与边缘AI
近年来,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据Gar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超过200亿台。与此同时,设备本身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与融合,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万物智能互联”时代,而随之产生的数据也将呈井喷式爆发。
在过去的十年里,云计算成功地缓解了日益增长的数据所带来的存储、管理等问题,但是目前网络带宽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数据的增长速度,网络带宽成本的下降速度要比CPU、内存这些硬件资源成本的下降速度慢很多,同时复杂的网络环境让网络延迟很难有突破性提升。所以,传统的云计算不能满足对响应时间和安全性的高要求。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高速行驶的汽车需要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响应,一旦由于数据传输、网络等问题导致系统响应时间增加,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除此之外,云计算还面临带宽不足的问题。如果将边缘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全部传输至云计算中心,会给网络带宽造成极大的压力。例如,飞机波音787每秒产生的数据超过5GB,但飞机与卫星之间的带宽不足以支持数据的实时传输。总之,单纯依靠云计算这种集中式的计算处理方式,不足以支持以物联网感知为背景的应用程序运行和海量数据处理。在这种应用背景下,边缘计算应运而生。它与现有的云计算集中式处理模型相结合,能有效解决云中心和网络边缘的大数据处理问题。
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一种补充和优化。如果说云计算是集中式、在“云端”进行的大数据处理,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