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01-网络基础

DATACOM数据通信:某个设备如果后台产生了一个数据,借助整体网络抵达目的地

网工只关心端到端

发展史:

1946年: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加速了军事和科研 完成运算功能 是一个单机

1962年:“冷战危机”给了科学家预警 容灾备份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想炸掉美国的据点

1969年:ARPA构建“巨型网络”阿帕网---4高校数据同步 基于卫星 想实现万物互联

网络在当时没有标准,每个厂商都不一样 网络发展受到限制

1977年:新的TCP/IP构架【标准】 ARPA提出 没有被采纳 依旧在完善

1980年:ARPAnet-->Tcp/IP迁移 全面

1984年:标准化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 专门制定各行各业的标准

-->OSI:开放式的系统互联

OSI全面推出TCP/IP模型

为什么要去指定网络模型?

1、统一化

2、每一个层级对应不同的功能,分层管理,故障定位

3、故障定位比较准确

下层实现不了的功能,交由上层进行处理

OSI开放式系统互联,整个互联网通信划分了7层,7层模型

7、应用层

        产生不同的数据

        验证手段--加密手段

6、表示层

        负责编码,编译、解码

5、会话层

        不同进程与进程之间进行转接

-----------------------------------------------------

4、传输层

        TCP 可以纠错(如果出错,要进行重新传输) 通过代号--->端口号(一共是65535个端口,

        1-1023不可以使用,1024-65535可以使用)

        UDP 不可以纠错 (如果出错,是不会进行重新传输)

        传输层整体使用的是TCP

        作用:按照不同的协议实现纠错

        实现一个设备上不同应用的区别

3、网络层

        从全局的角度上去定位一台设备IP地址

        路由

2、数据链路层

        差错检测(链路上都会进行差错检测,只要有一点有错,都会将数据链丢弃)

        提供链路上的地址信息(mac地址)

1、物理层

        规范传输介质的标准

        传输介质:实现设备的连接,实现整体数据的传输

TCP/IP模型: 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

数据传递的形式

1、电路交换:通信前维护一条逻辑意义上的链路该链路仅仅可以两者的数据无法传递他人,如果说此时链路空闲,导致传递降低

2、报文交换:数据之外能够标识接收者以及发送者的信息

3、分组交换:将每个数据的大小进行定义

  • 4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